塑形枕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2569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塑形枕芯,以解决现有枕头无法自适应不同使用者头颈部轮廓自动塑形的问题。该塑形枕芯在人体枕靠时,下枕体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受到枕靠在所述上枕体上的人体部位的压力而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形成匹配所述人体部位的轮廓的排列形状,从而贴合该人体部位,实现自适应该人体部位轮廓的塑形,并与柔软的上枕体一起使枕芯对该人体部位的压力得到均匀分散。通过这种设计,该塑形枕芯能够自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人体部位轮廓自动塑形,大大提高了枕芯的通用性。特别是对于头颈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枕头能够完美贴合其轮廓,不同的使用者使用都能够给其头颈部带来良好的包裹性,提升其睡眠体验。提升其睡眠体验。提升其睡眠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塑形枕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家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形枕芯。

技术介绍

[0002]枕头对头颈部的包裹性好坏对舒适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对头颈部包裹性好的枕头在头颈部枕靠其上时,枕头对头颈部的压力会均匀地分散到头颈部的各个与枕头接触的部位,不会造成头颈部局部压力过大而使用户产生不适感。现有枕头一般通过将枕头中心设计成凹陷,采用柔软、蓬松的枕芯填充材料等方式实现对头颈部的包裹性。但是这种现有枕头内部的填充物无法流动,无法实现自适应不同使用者头颈部轮廓自动塑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形枕芯,以解决现有枕头无法自适应不同使用者头颈部轮廓自动塑形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塑形枕芯,包括上枕体和下枕体,所述上枕体覆盖在所述下枕体的顶部,且沿第一方向向两端延伸,所述上枕体是柔软的,以供人体枕靠,所述下枕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上枕体底部的下方,且也沿所述第一方向向两端延伸,所述容纳腔内填充有固体颗粒,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的填充量低于所述容纳腔的最大填充量,当人体枕靠在所述上枕体上时,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受到枕靠在所述上枕体上的人体部位的压力而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形成匹配所述人体部位的轮廓的排列形状。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下枕体的数量为3个,这3个下枕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首尾顺次相连形成下枕体组,所述下枕体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上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相等,所述下枕体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与所述上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这3个下枕体中,位于中间的下枕体的高度比位于两边的下枕体的高度低,位于中间的下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位于两边的下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
[0007]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被设置为不小于枕芯使用者的肩宽。
[0008]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被配置为,当所述人体部位以自然放松姿态枕靠在所述上枕体上时,所述人体部位对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造成的压力就足以克服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而使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形成匹配所述人体部位的轮廓的排列形状。
[0009]进一步地,所述固体颗粒为球体或圆柱体颗粒。
[0010]进一步地,所述球体或圆柱体颗粒为镂空或中空结构。
[0011]进一步地,所述固体颗粒具有光滑外表面。
[0012]进一步地,所述塑形枕芯还包括枕芯套,所述枕芯套内设有分隔布层将所述枕芯套的内部分隔为上层填充腔和下层填充腔,其中,所述上层填充腔填充毛绒形成所述上枕体,所述下层填充腔作为所述容纳腔填充所述固体颗粒形成所述下枕体。
[0013]进一步地,所述枕芯套上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下层填充腔的隐形拉链。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上枕体的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凹陷区。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塑形枕芯在人体枕靠时,下枕体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受到枕靠在所述上枕体上的人体部位的压力而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形成匹配所述人体部位的轮廓的排列形状,从而贴合该人体部位,实现自适应该人体部位轮廓的塑形,并与柔软的上枕体一起使枕芯对该人体部位的压力得到均匀分散。通过这种设计,该塑形枕芯能够自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人体部位轮廓自动塑形,大大提高了枕芯的通用性。特别是对于头颈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枕头能够完美贴合其轮廓,不同的使用者使用都能够给其头颈部带来良好的包裹性,提升其睡眠体验。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塑形枕芯常态时沿第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塑形枕芯在头颈部枕靠在其上时沿第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塑形枕芯常态时沿第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19]图4是球体颗粒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圆柱体颗粒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套上枕芯套时的枕芯外形及其上凹陷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塑形枕芯主要包括上枕体1和下枕体2。上枕体1覆盖在下枕体2的顶部,且沿第一方向(即人体按照正常使用姿势平躺枕靠在其上时与人体朝向垂直的方向(也即与肩膀平行的方向),以附图所示状态则为横向)向两端延伸。上枕体1是柔软的,以供人体枕靠。下枕体2具有容纳腔7,容纳腔7位于上枕体1底部的下方,且也沿第一方向向两端延伸。容纳腔7内填充有固体颗粒3,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的填充量低于容纳腔7的最大填充量。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的填充量低于容纳腔7的最大填充量才能确保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具有高可流动性,使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具有改变排列形状的可能。如果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的填充量达到其最大填充量,由于此时容纳腔7内的所有空间都被固体颗粒3填满,则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的可流动性将严重不足,造成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的排列形状难以改变。即便容纳腔7由柔软材料形成而可以变形,在填充固体颗粒3的过程中,当容纳腔7无法进一步通过变形而继续增大填充量时,其内固体颗粒3的填充量达到其最大填充量,此时容纳腔7中的固体颗粒3的可流动性同样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基本丧失可流动性。例如,将固体颗粒3填充到由布料制成的布袋(布袋内部形成容纳腔7)
中,当布袋无法继续通过变形而增大填充量时,布袋内固体颗粒3的填充量达到其最大填充量,则对该布袋施加不同方向的压力布袋都难以再发生形变,相应的布袋内固体颗粒3的排列形状也很难再发生改变。
[0024]如图2所示,当人体枕靠在上枕体1上时,下枕体2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受到枕靠在上枕体1上的人体部位8的压力而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形成匹配人体部位8的轮廓的排列形状,从而贴合该人体部位8,实现自适应该人体部位8轮廓的塑形。下枕体2中所形成的排列形状匹配人体部位8轮廓的固体颗粒3与柔软的上枕体1一起作用,使枕芯对该人体部位8的压力得到均匀分散,不至于使该人体部位8的局部区域受到的枕芯压力过大而造成不适。根据可能枕靠在枕头上的人体部位的不同,人体部位8可以是头部、颈部、肩背部、侧脸等部位或者这些部位中的不同部位的结合。当人体部位8为头颈部时(即头颈部枕靠在上枕体1上),下枕体2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形成匹配头颈部轮廓的排列形状,实现自适应头颈部轮廓的塑形,并与柔软的上枕体1一起将头颈部包裹住,给头颈部带来良好的包裹性,使枕芯对头颈部的压力得到均匀分散,提高头颈部舒适度。
[0025]以头颈部为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枕芯与传统枕头进行对比,传统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形枕芯,包括上枕体和下枕体,所述上枕体覆盖在所述下枕体的顶部,且沿第一方向向两端延伸,所述上枕体是柔软的,以供人体枕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枕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上枕体底部的下方,且也沿所述第一方向向两端延伸,所述容纳腔内填充有固体颗粒,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的填充量低于所述容纳腔的最大填充量,当人体枕靠在所述上枕体上时,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受到枕靠在所述上枕体上的人体部位的压力而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形成匹配所述人体部位的轮廓的排列形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形枕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枕体的数量为3个,这3个下枕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首尾顺次相连形成下枕体组,所述下枕体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上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相等,所述下枕体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与所述上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这3个下枕体中,位于中间的下枕体的高度比位于两边的下枕体的高度低,位于中间的下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位于两边的下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形枕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被设置为不小于枕芯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细彬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真元天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