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磷酸锰铁锂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锂离子电池以及用电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941504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性磷酸锰铁锂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锂离子电池以及用电设备,其中,改性磷酸锰铁锂包括内核、第一壳层和第二壳层,内核的材料为LiM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性磷酸锰铁锂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锂离子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改性磷酸锰铁锂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锂离子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与磷酸铁锂(LiFePO4,LFP)相比,磷酸锰锂(LiMnPO4)具有更高的Li
+
插层电位(4.1V)和相似的理论容量(约170mAh/g),且其理论能量密度比LiFePO4高约20%,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对于LiMnPO4而言,其极低的本征电导率,包括较差的电子电导率(在300K下,σ
e
<10

10
S
·
cm
‑1)和较低的离子扩散能力(<10

16
cm2·
S
‑1)是获得良好电化学性能的主要障碍。近年来,通过Fe掺杂部分Mn合成的LiMn1‑
x
Fe
x
PO4固溶体由于具有良好的工作电压(在3.5~4.1V之间),处于电解质的稳定窗口内而备受关注。Fe取代可以降低Mn的浓度,有效地减弱Mn
3+
离子的Jahn

Teller畸变,从而提高其循环寿命和速率性能。此外,LiMn1‑
x
Fe
x
PO4能产生更高的能量密度,原因有二:一是Mn
3+
/Mn
2+
偶的电势相对较高,二是由于晶格参数和M

O(M=Mn或Fe)键长的改变,使得Fe
3+
/Fe
2+
偶的电势平台升高。
[0003]目前,研究人员针对于LiMn1‑
x
Fe
x
PO4的改性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公开号为CN105826536A的中国专利中,采用碳包覆来改善磷酸锰铁锂本征材料的电子电导率,但该种包覆方式仅对单个一次或二次颗粒进行改性,无法构建出三维导电网络,改性效果有限;公开号为CN107623112A的中国专利中,采用掺锂磷酸硼修饰的包覆层改善材料的离子电导率,但该材料填充在二次颗粒内部的一次颗粒之间的间隙中,无法对二次颗粒整体进行修饰且已造成电解液和材料之间的副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性磷酸锰铁锂,该改性磷酸锰铁锂提高了磷酸锰铁锂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且降低了磷酸锰铁锂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
[0005]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改性磷酸锰铁锂,包括:
[0006]内核,所述内核的材料为LiMn
x
Fe1‑
x
PO4,0<x<1;
[0007]第一壳层,包覆于所述内核的表面;所述第一壳层的材料为NaTi2(PO4)3;以及
[0008]第二壳层,包覆于所述第一壳层的表面;所述第二壳层的材料为碳。
[0009]进一步地,所述内核的直径为100~200nm;
[0010]所述第一壳层的厚度为6~10μm;和/或,
[0011]所述第二壳层的厚度为1~5μ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改性磷酸锰铁锂还包括:
[0013]三维石墨烯网络;其中,多个所述改性磷酸锰铁锂均连接到所述三维石墨烯网络上。
[0014]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改性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将第一溶液和第二溶液混合,加入碳源,搅拌均匀,得到第三溶液;其中,所述第一溶液中包括磷酸锰铁锂前驱体、钛源和沉淀剂,所述第二溶液中包括磷酸盐和钠盐;
[0016]将所述第三溶液进行热处理;热处理结束后收集产物,得到所述改性磷酸锰铁锂前驱体;
[0017]将所述改性磷酸锰铁锂前驱体于保护气氛下进行烧结,得到所述改性磷酸锰铁锂。
[0018]进一步地,所述磷酸锰铁锂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0019]将含有锂源、锰源、铁源和磷源的混合溶液于保护气氛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收集产物,得到所述磷酸锰铁锂前驱体;
[0020]或所述磷酸锰铁锂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0021]将含有锂源、锰源、铁源、磷源和氧化石墨烯的混合溶液于保护气氛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收集产物,得到所述磷酸锰铁锂前驱体;
[0022]其中,所述锂源包括醋酸锂、氯化锂、硫酸锂、硝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23]所述锰源包括氯化锰、硫酸锰、硝酸锰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24]所述铁源包括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铁、硫酸亚铁、硝酸铁、硝酸亚铁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25]所述磷源包括磷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磷酸铵、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26]所述混合溶液中,磷源、锂源、锰源、铁源的摩尔比为0.8~1.2:2~4:0.3~0.7:0.3~0.7;和/或,
[0027]所述混合溶液中,所述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1~5mg/mL;和/或,
[0028]所述溶剂热反应的温度为150~250℃,所述溶剂热反应的时间为8~24h。
[0029]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剂包括氨水、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30]所述钛源包括钛酸四乙酯、钛酸四异丙酯、钛酸四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31]所述磷酸盐包括磷酸铵、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32]所述钠盐包括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钠、硫酸钠、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33]所述碳源包括聚乙烯醇、蔗糖、葡萄糖、聚多巴胺、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苯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34]所述钛源与所述磷酸锰铁锂前驱体的质量比为3~6:100;和/或,
[0035]所述碳源与所述磷酸锰铁锂前驱体的质量比为3~6:100。
[0036]进一步地,所述热处理的温度为120~150℃,所述热处理的时间为8~24h;和/或,
[0037]所述保护气氛包括氮气、氩气、氦气、氪气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38]所述烧结的温度为550~750℃,所述烧结的时间为4~12h。
[0039]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正极片,包括前述的改性磷酸锰铁锂;或者,包括由前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改性磷酸锰铁锂。
[0040]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中包括前述的正极片。
[0041]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前述的锂离子电池。
[0042]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
[004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改性磷酸锰铁锂具有双层包覆结构,其中NaTi2(PO4)3层包覆于磷
酸锰铁锂内核的表面,而碳层包覆于NaTi2(PO4)3层的表面。作为快速Li
+
迁移通道的Nasic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性磷酸锰铁锂,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核,所述内核的材料为LiMn
x
Fe1‑
x
PO4,0<x<1;第一壳层,包覆于所述内核的表面;所述第一壳层的材料为NaTi2(PO4)3;以及第二壳层,包覆于所述第一壳层的表面;所述第二壳层的材料为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磷酸锰铁锂,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的直径为100~200nm;所述第一壳层的厚度为6~10μm;和/或,所述第二壳层的厚度为1~5μ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磷酸锰铁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维石墨烯网络;其中,多个所述改性磷酸锰铁锂均连接到所述三维石墨烯网络上。4.一种改性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溶液和第二溶液混合,加入碳源,搅拌均匀,得到第三溶液;其中,所述第一溶液中包括磷酸锰铁锂前驱体、钛源和沉淀剂,所述第二溶液中包括磷酸盐和钠盐;将所述第三溶液进行热处理;热处理结束后收集产物,得到所述改性磷酸锰铁锂前驱体;将所述改性磷酸锰铁锂前驱体于保护气氛下进行烧结,得到所述改性磷酸锰铁锂。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性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锰铁锂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含有锂源、锰源、铁源和磷源的混合溶液于保护气氛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收集产物,得到所述磷酸锰铁锂前驱体;或所述磷酸锰铁锂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含有锂源、锰源、铁源、磷源和氧化石墨烯的混合溶液于保护气氛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收集产物,得到所述磷酸锰铁锂前驱体;其中,所述锂源包括醋酸锂、氯化锂、硫酸锂、硝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锰源包括氯化锰、硫酸锰、硝酸锰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铁源包括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铁、硫酸亚铁、硝酸铁、硝酸亚铁中的一种或多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兴万宁李明露刘静盛杰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