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理学用静脉注射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0042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5: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护理学用静脉注射训练装置,包括:训练主体;静脉仿真机构,所述静脉仿真机构设置于训练支座内部位于训练开口的一侧;填充机构,所述填充机构设置于训练支座内部位于静脉仿真机构的另一侧;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设置于底支座底端内部前侧;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设置于训练支座外部顶端远离训练开口的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申请可调整仿真皮肤距离仿真静脉血管的距离,实现清晰度和深度的改变,能够及时封堵顶部出现的空隙,在针筒调节角度穿刺时可利用指针和角度盘确定角度的度数,达到适应穿刺角度的训练效果。到适应穿刺角度的训练效果。到适应穿刺角度的训练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护理学用静脉注射训练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护理训练
,具体是指一种护理学用静脉注射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静脉注射属于护理中的一种医疗方法,即把血液、药液、营养液等液体物质直接注射到静脉中,静脉注射可分为短暂性与连续性,短暂性的静脉注射多以针筒直接注入静脉,即一般常见的注射方法,连续性的静脉注射则以静脉滴定实时,静脉注射在安全进行时需要医护人员进行长期大量的练习,以避免进行静脉注射时出现穿刺过浅、穿刺过深以及穿刺角度不正确导致无法穿刺入静脉血管等问题,为实现大量有效的练习,一般会使用到静脉注射的训练装置。目前的静脉注射训练装置虽然使用仿真皮肤血管进行模拟,但是实际上进行静脉注射时每个人的血管深度和清晰度都是不同的,无法针对不同的状况进行模拟,部分训练装置虽然能够调节血管在皮肤内部的深度以做出模拟,但是由于血管的移动,皮肤与血管间失去填充,导致练习时会直接出现穿透感,进而影响穿刺程度的判断,影响静脉注射的训练效果,此外,现有的训练装置虽然整体能够调节角度进行训练,但是医护人员扎针穿刺角度无法进行准确控制,无法判断是否实现有效的训练。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理学用静脉注射训练装置,以解决血管深度和清晰度无法调整以及无法判断扎针穿刺角度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护理学用静脉注射训练装置,包括:
[0005]训练主体,其中,所述训练主体包括U形的底支座,所述底支座内部上侧设置有内部为空腔结构的训练支座,所述训练支座顶面一侧开设有方形的训练开口;
[0006]静脉仿真机构,所述静脉仿真机构设置于训练支座内部位于训练开口的一侧;
[0007]其中,所述静脉仿真机构包括设置于训练支座内部位于训练开口一侧的仿真静脉血管,所述仿真静脉血管下端和上端分别卡接有内部为弧形凹槽的下硅胶垫和上硅胶垫,所述下硅胶垫前后端顶部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训练支座前后壁上开设有配合转杆使用的升降槽,所述训练开口内部卡接有仿真皮肤,所述训练支座内部顶面位于训练开口前后侧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横支板,所述横支板顶端两侧固定连接有插接于仿真皮肤的导杆,所述训练开口内部上端铰接有配合仿真皮肤的磁吸压框,所述磁吸压框前后端两侧开设有配合导杆使用的导孔;
[0008]前侧所述升降槽内部设置有内部为空腔结构的支块,所述转杆前端延伸至支块内部并固定连接有内蜗轮,所述支块内部下侧转动连接有同内蜗轮啮合的内蜗杆,所述支块一侧壁下端固定插接有同内蜗杆连接的电机,后侧所述转杆后端延伸至升降槽内部并转动连接有升降套管;
[0009]填充机构,所述填充机构设置于训练支座内部位于静脉仿真机构的另一侧;
[0010]其中,所述填充机构包括设置于训练支座内部顶端若干上下均匀分布的填充硅胶垫,所述填充硅胶垫远离仿真静脉血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条形杆,所述训练支座内部前后壁远离仿真静脉血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部上侧开设有若干上下均匀分布配合条形杆使用的顶推槽,所述顶推槽内部固定连接有插接于条形杆的支杆,所述顶推槽内部靠近仿真静脉血管的一侧设置有套接于支杆的顶推弹簧;
[0011]所述条形杆远离填充硅胶垫的一侧设置有顶推板,所述训练支座顶面开设有配合顶推板使用的导槽结构,所述固定块内部位于顶推板底部的位置开设有配合其使用的导槽,所述导槽内部设置有安装块,后侧所述安装块内部固定连接有舵机,所述舵机前端转动段同顶推板后端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顶推板前端底部同安装块转动连接,后侧所述安装块远离仿真静脉血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推齿板,所述顶推齿板后端设置有同其齿合的驱动齿轮;
[0012]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设置于底支座底端内部前侧;
[0013]其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开设于底支座底端内部前侧的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前侧开设有配合训练支座使用的转动容纳槽,所述训练支座外部底端前侧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前竖板,所述前竖板一侧转动连接有前齿轮,所述前齿轮后端设置有同其齿合的后齿轮,所述后齿轮同调节槽两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后齿轮一侧固定连接有前锥齿轮,所述前锥齿轮后侧设置有同其齿合的后锥齿轮,所述后锥齿轮后端固定连接有上蜗轮,所述上蜗轮后端转动连接有后支板,所述后支板一侧同调节槽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槽内部下侧转动连接有同上蜗轮啮合的下蜗杆,所述下蜗杆一端固定连接有管状齿轮,所述下蜗杆和管状齿轮同调节槽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槽内部底面一侧设置有同管状齿轮齿合的控制齿板;
[0014]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设置于训练支座外部顶端远离训练开口的一侧;
[0015]其中,所述辅助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训练支座顶端远离训练开口一侧的主支板,所述主支板下端插接有转块,所述转块同主支板一侧之间通过设置有阻尼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块靠近训练开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内支杆,所述内支杆外部套接有外支管,所述外支管靠近训练开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方条形的辅助杆,所述辅助杆内部开设有辅助槽结构,所述辅助杆的辅助槽结构内部前侧设置有辅助滑座,所述辅助滑座内部开设有固定竖槽,所述内支杆顶部靠近主支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指针,所述主支板一端上侧固定连接有配合指针使用的角度盘。
[0016]优选的,所述支块和升降套管外部前后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升降槽前后壁上开设有配合限位块使用的限位槽。
[0017]优选的,所述支块底端后侧固定连接有升降顶板,所述升降顶板上前后侧开设有朝向一侧倾斜的条形孔,所述升降顶板前侧顶端设置有横移支板,所述横移支板后端两侧固定连接有插接于条形孔的牵引杆,所述训练支座后壁内部开设有配合横移支板使用的横移槽结构,所述训练支座横移槽结构内部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同横移支板连接的电动推杆。
[0018]优选的,所述上硅胶垫底端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插杆,所述下硅胶垫顶端前后侧开设有配合连接插杆使用的连接插槽。
[0019]优选的,所述仿真皮肤后端设置有配合磁吸压框使用的磁吸薄片,所述磁吸薄片
同训练支座固定连接,所述磁吸压框顶端后侧固定连接有握柄。
[0020]优选的,前侧所述安装块远离仿真静脉血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顶推齿板和连接板之间通过设置有稳定板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板前后侧插接有稳定导杆,所述稳定导杆一端同训练支座内壁固定连接。
[0021]优选的,所述安装块远离顶推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内引导块,所述固定块内部开设有配合内引导块使用的内引导槽,所述内引导槽内部固定连接有插接于内引导块的内引导杆。
[0022]优选的,所述控制齿板一侧后端固定连接有牵引板,所述牵引板另一端延伸至底支座外部一侧并固定连接有牵引握把,所述底支座内部底面一侧开设有配合牵引板使用的牵引导孔,所述牵引导孔内部两端固定连接有插接于牵引板的牵引导杆。
[0023]优选的,所述辅助杆辅助槽结构内部顶面和底面均固定连接有条形导板,所述辅助滑座内部顶端和底端开设有配合条形导板使用的连通导槽,所述辅助滑座靠近辅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理学用静脉注射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训练主体(1),其中,所述训练主体(1)包括U形的底支座(101),所述底支座(101)内部上侧设置有内部为空腔结构的训练支座(102),所述训练支座(102)顶面一侧开设有方形的训练开口(103);静脉仿真机构(2),所述静脉仿真机构(2)设置于训练支座(102)内部位于训练开口(103)的一侧;其中,所述静脉仿真机构(2)包括设置于训练支座(102)内部位于训练开口(103)一侧的仿真静脉血管(201),所述仿真静脉血管(201)下端和上端分别卡接有内部为弧形凹槽的下硅胶垫(202)和上硅胶垫(203),所述下硅胶垫(202)前后端顶部固定连接有转杆(204),所述训练支座(102)前后壁上开设有配合转杆(204)使用的升降槽(205),所述训练开口(103)内部卡接有仿真皮肤(206),所述训练支座(102)内部顶面位于训练开口(103)前后侧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横支板(207),所述横支板(207)顶端两侧固定连接有插接于仿真皮肤(206)的导杆(208),所述训练开口(103)内部上端铰接有配合仿真皮肤(206)的磁吸压框(209),所述磁吸压框(209)前后端两侧开设有配合导杆(208)使用的导孔(210);前侧所述升降槽(205)内部设置有内部为空腔结构的支块(211),所述转杆(204)前端延伸至支块(211)内部并固定连接有内蜗轮(212),所述支块(211)内部下侧转动连接有同内蜗轮(212)啮合的内蜗杆(213),所述支块(211)一侧壁下端固定插接有同内蜗杆(213)连接的电机(214),后侧所述转杆(204)后端延伸至升降槽(205)内部并转动连接有升降套管(215);填充机构(3),所述填充机构(3)设置于训练支座(102)内部位于静脉仿真机构(2)的另一侧;其中,所述填充机构(3)包括设置于训练支座(102)内部顶端若干上下均匀分布的填充硅胶垫(301),所述填充硅胶垫(301)远离仿真静脉血管(2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条形杆(302),所述训练支座(102)内部前后壁远离仿真静脉血管(2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303),所述固定块(303)内部上侧开设有若干上下均匀分布配合条形杆(302)使用的顶推槽(304),所述顶推槽(304)内部固定连接有插接于条形杆(302)的支杆(305),所述顶推槽(304)内部靠近仿真静脉血管(201)的一侧设置有套接于支杆(305)的顶推弹簧(316);所述条形杆(302)远离填充硅胶垫(301)的一侧设置有顶推板(306),所述训练支座(102)顶面开设有配合顶推板(306)使用的导槽结构,所述固定块(303)内部位于顶推板(306)底部的位置开设有配合其使用的导槽(317),所述导槽(317)内部设置有安装块(307),后侧所述安装块(307)内部固定连接有舵机(318),所述舵机(318)前端转动段同顶推板(306)后端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顶推板(306)前端底部同安装块(307)转动连接,后侧所述安装块(307)远离仿真静脉血管(2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推齿板(308),所述顶推齿板(308)后端设置有同其齿合的驱动齿轮(309);角度调节机构(4),所述角度调节机构(4)设置于底支座(101)底端内部前侧;其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4)包括开设于底支座(101)底端内部前侧的调节槽(401),所述调节槽(401)前侧开设有配合训练支座(102)使用的转动容纳槽(402),所述训练支座(102)外部底端前侧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前竖板(403),所述前竖板(403)一侧转动连接有前齿轮(404),所述前齿轮(404)后端设置有同其齿合的后齿轮(405),所述后齿轮(405)
同调节槽(401)两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后齿轮(405)一侧固定连接有前锥齿轮(406),所述前锥齿轮(406)后侧设置有同其齿合的后锥齿轮(407),所述后锥齿轮(407)后端固定连接有上蜗轮(408),所述上蜗轮(408)后端转动连接有后支板(409),所述后支板(409)一侧同调节槽(40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槽(401)内部下侧转动连接有同上蜗轮(408)啮合的下蜗杆(410),所述下蜗杆(410)一端固定连接有管状齿轮(411),所述下蜗杆(410)和管状齿轮(411)同调节槽(401)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槽(401)内部底面一侧设置有同管状齿轮(411)齿合的控制齿板(412);辅助机构(5),所述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家芬梁舰丹乔丽东
申请(专利权)人:荔波县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