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8031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包括:固定钢板,与模拟人骨架固接;两个胸腔骨模块,分别设置在固定钢板的两端;胸腔骨模块的尾端与固定钢板铰接;胸腔骨模块的头端设有输液凹槽;两个起伏模块,分别与两个胸腔骨模块的头端连接;胸腔骨模块在起伏模块的控制下,围绕胸腔骨模块的尾端与固定钢板铰接处摆动;两个胸腔骨模块在各自对应连接的起伏模块下头端合拢后形成完成的胸腔肋骨结构;两个胸骨输液模块,分别设置在两个输液凹槽内;输液检测件,设置在输液凹槽内;输液支撑座,设置在固定钢板上,位于胸腔骨模块的输液凹槽的正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控制胸腔的整体起伏以及单侧起伏,模拟不同伤情下的人体肺呼吸情况。吸情况。吸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模拟人体器官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战伤救援是战士必学科目,可以有效减少或减轻人员的伤亡,有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一般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模拟对应项目的救援训练。
[0003]模拟人配合战伤模拟器材打造各类战伤伤情,如出血伤口、骨折伤、肺损伤、胸部骨折、眼伤、昏迷等。在进行人体躯体相关的伤情救援模拟时需要模拟躯体肺部的肺呼吸情况(停止呼吸、正常呼吸、左侧或右侧无法呼吸等),目前的战伤模拟人其胸腔骨架结构不能满足救援仿真训练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可以控制胸腔的整体起伏以及单侧起伏,模拟不同伤情下的人体肺呼吸情况。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包括:
[0007]固定钢板,与模拟人骨架固接,位于模拟人胸腔内;
[0008]两个胸腔骨模块,分别设置在固定钢板的两端;胸腔骨模块的尾端与固定钢板铰接;所述胸腔骨模块的头端设有输液凹槽;
[0009]两个起伏模块,分别与两个胸腔骨模块的头端连接;所述胸腔骨模块在起伏模块的控制下,围绕胸腔骨模块的尾端与固定钢板铰接处摆动;两个胸腔骨模块在各自对应连接的起伏模块下头端合拢后形成完成的胸腔肋骨结构;两个胸骨输液模块,分别设置在两个输液凹槽内;
[0010]输液检测件,设置在输液凹槽内;
[0011]输液支撑座,设置在固定钢板上,位于胸腔骨模块的输液凹槽的正下方。
[0012]进一步地,所述胸腔骨模块包括:
[0013]合页,一扇与固定钢板的上板面固接;
[0014]半胸骨体件,为胸骨纵向半剖的形状;两个胸腔骨模块的在半胸骨体件各自对应连接的起伏模块下合拢后形成完成的胸骨形状;所述半胸骨体件与起伏模块连接;半胸骨体件上对应胸骨柄处设置输液凹槽;
[0015]至少五条肋骨件,每条肋骨件的头端与半胸骨体件固接;
[0016]尾固定件,与所有肋骨件的尾端固接;所述尾固定件与合页的另一扇固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合页为两个,两个合页平行并列设置;所述肋骨采用弹性变形材料制作。
[0018]进一步地,所述起伏模块包括:
[0019]舵机,与固定钢板固接,轴杆垂直于合页的转轴;
[0020]凸轮,与舵机的转轴连接;
[0021]传动板,位于半胸骨体件的正下方,下端与凸轮的轮面接触,上端与半胸骨体件连接。
[0022]进一步地,所述半胸骨体件的下表面设有凸起块,所述凸起块的与另一胸腔骨模块上的半胸骨体上的凸起块正对的侧面设有缺口槽;所述传动板的上端位于缺口槽内与凸起块固接;所述传动板的板面不出凸起块侧面。
[0023]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板的下端设有顶板,所述顶板垂直于传动板,所述顶板与传动板成L形;所述顶板的下表面与凸轮的轮面接触;所述传动板与顶板围成的直角空间内设有加强筋。
[0024]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钢板中部设有贯穿的窗口;所述舵机设置在固定钢板的背面;所述传动板穿过窗口与半胸骨体件固接。
[0025]进一步地,起伏模块还包括固定板,两端越过窗口与固定钢板的背面固接;所述舵机与固定板固接,位于固定钢板的背面。
[0026]进一步地,所述半胸骨体件对应胸骨柄处的正下方设有容置体,所述输液凹槽部分位于容置体内;所述容置体的下表面倾斜于固定钢板;
[0027]所述输液支撑座位于容置体的正下方;所述输液支撑座的上表面与容置体的下表面贴合。
[0028]进一步地,所述输液支撑座的侧面设有插孔;所述插孔的轴线与半胸骨体件共面;所述插孔内设有水银开关。
[0029]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
[0030]1、两个胸腔骨模块分别对应人体左侧和右侧胸腔骨骼,在两个对应的起伏模块下可以实现对左侧和右侧胸腔骨骼的顶起,从而模拟出肺呼吸时的胸腔起伏状态。
[0031]2、两个起伏模块可以同步运动,也可以独立运动,实现正常肺呼吸时的胸腔起伏;也可以模拟单侧肺正常另一侧完全失去呼吸功能的胸腔起伏,即只有单侧胸腔起伏;还可以模拟单侧肺正常另一侧损伤但是保留一定费呼吸功能时的胸腔起伏,即两侧胸腔起伏高度不一致。
[0032]3、胸腔骨模块中设置输液检测件可以模拟骨髓输液救援。
[0033]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
附图说明
[0034]本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
[0035]图1为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0036]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7]图3为图1中B

B剖处结构示意图。
[0038]图4为图1中C

C剖处结构示意图。
[0039]图5为图4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0]图6为图1中E

E剖处结构示意图。
[0041]图7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42]图8为图1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43]图9为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44]图10为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隐藏胸腔骨模块后)的立体示意图。
[0045]图中:1.固定钢板;11.窗口;21.合页;22.半胸骨体件;221.输液凹槽;222.凸起块;223.容置体;2221.缺口槽;23.肋骨件;24.尾固定件;31.舵机;32.凸轮;33.传动板;34.顶板;35.加强筋;36.固定板;4.输液检测件;5.输液支撑座;51.插孔;6.水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47]实施例:
[0048]如图1至图10所示,一种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包括:
[0049]固定钢板1,与模拟人骨架固接,位于模拟人胸腔内;
[0050]两个胸腔骨模块,分别设置在固定钢板1的两端;胸腔骨模块的尾端与固定钢板1铰接;胸腔骨模块的头端设有输液凹槽221;
[0051]两个起伏模块,分别与两个胸腔骨模块的头端连接;胸腔骨模块在起伏模块的控制下,围绕胸腔骨模块的尾端与固定钢板1铰接处摆动;两个胸腔骨模块在各自对应连接的起伏模块下头端合拢后形成完成的胸腔肋骨结构;两个胸骨输液模块,分别设置在两个输液凹槽221内;
[0052]输液检测件4,设置在输液凹槽221内;用检测骨髓输液插针是否到位,可以采用设置压力传感等方式实现检测;
[005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钢板,与模拟人骨架固接,位于模拟人胸腔内;两个胸腔骨模块,分别设置在固定钢板的两端;胸腔骨模块的尾端与固定钢板铰接;所述胸腔骨模块的头端设有输液凹槽;两个起伏模块,分别与两个胸腔骨模块的头端连接;所述胸腔骨模块在起伏模块的控制下,围绕胸腔骨模块的尾端与固定钢板铰接处摆动;两个胸腔骨模块在各自对应连接的起伏模块下头端合拢后形成完成的胸腔肋骨结构;两个胸骨输液模块,分别设置在两个输液凹槽内;输液检测件,设置在输液凹槽内;输液支撑座,设置在固定钢板上,位于胸腔骨模块的输液凹槽的正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腔骨模块包括:合页,一扇与固定钢板的上板面固接;半胸骨体件,为胸骨纵向半剖的形状;两个胸腔骨模块的在半胸骨体件各自对应连接的起伏模块下合拢后形成完成的胸骨形状;所述半胸骨体件与起伏模块连接;半胸骨体件上对应胸骨柄处设置输液凹槽;至少五条肋骨件,每条肋骨件的头端与半胸骨体件固接;尾固定件,与所有肋骨件的尾端固接;所述尾固定件与合页的另一扇固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页为两个,两个合页平行并列设置;所述肋骨采用弹性变形材料制作。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战伤救援模拟人胸腔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起伏模块包括:舵机,与固定钢板固接,轴杆垂直于合页的转轴;凸轮,与舵机的转轴连接;传动板,位于半胸骨体件的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炜锋谭皓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军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