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敏胶及应用其的压敏胶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9588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5: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胶粘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敏胶及应用其的压敏胶带。该压敏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溶剂型丙烯酸树脂90~98份;增粘树脂5~15份;改性蓝色色膏0~10份;固化剂0.01~1份;所述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700000~1100000道尔顿且聚合物分散性指数在5以上。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压敏胶制得的压敏胶带,其胶带钢板剥离力在18N/25mm以上,胶带85℃裸泡电解液,电解液不变色且胶带贴铝箔泡电解液,剥离强度衰减不超过10%~15%。剥离强度衰减不超过10%~15%。剥离强度衰减不超过10%~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敏胶及应用其的压敏胶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胶粘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敏胶及应用其的压敏胶带。

技术介绍

[0002]压敏胶带大多用于3C消费类电子产品,由于此类产品小且追求高的性能,多为轻薄产品为电池留出更多的空间来提升电池的性能;随着动力电池的发展,其能量密度、功率越做越大,导致所需压敏胶带剥离强度更高,厚度更大,耐电解液更强,而传统有颜色压敏胶带在耐电解液性能通常是使用无机颜料和提高胶层内聚强度这两种方法,其中,使用无机颜料通常会大幅度影响胶层的整体性,从而降低胶带的剥离强度;而单纯提高胶层内聚强度以及使用传统有机颜料的情况下,胶带还是无法确保在电解液中HF酸的侵蚀下,机颜料分子不会游离到电解液中,影响电芯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压敏胶及应用其的压敏胶带。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之一如下:
[0005]一种压敏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0006][0007][0008]所述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700000~1100000道尔顿且聚合物分散性指数在5以上。
[0009]专利技术人在研发过程中发现,通过特别控制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可以使得胶层具有特定分子量范围的大分子结构框架,从而实现更好的耐电解液性能,而进一步对分散指数的选择,是由于在固化剂和改性色膏的双重作用下,会导致粘性区间太小,因此通过调控其分散指数从而增大其粘性区间。<br/>[0010]本专利技术采用改性酞菁蓝色膏,首先,其能与固化剂进行交联,从而实现色膏分子接枝到胶层分子上以形成一个整体,有效提高胶层的内聚力和整体性,从而提高胶带的耐电解液和降低有机色膏脱色的风险;其次,其自带的极性基团能与符合特定重均分子量(Mw)和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下的胶层分子中的极性基团形成氢键,进一步降低颜料的游离程度,从而降低有机色膏脱色的风险。
[0011]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增粘树脂为松香树脂、萜烯树脂、萜烯

酚醛树脂、石油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所述固化剂为氨基类固化剂、异氰酸类固化剂、氮丙啶类固化剂、环氧类固化剂中
的一种或多种。
[0013]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改性蓝色色膏为羟甲基化酞菁蓝色色膏、胺基化酞菁铜蓝色色膏、羧基化酞菁铜蓝色色膏、羟基化酞菁铜蓝色色膏、环氧基化酞菁铜蓝色色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0014]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羟甲基化酞菁铜蓝色色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向混合后的浓硫酸和氯磺酸逐步添加粗酞菁铜,再加入聚甲醛升温搅拌,待反应完全后,得到中间反应产物;
[0016]将中间反应产物加入到PH=9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水解反应,得到羟甲基化酞菁铜。
[0017]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为:
[0018]配置混合试剂A,将长半衰期引发剂的第一部分与溶剂A的第一部分和溶剂B的第一部分混合制得;
[0019]制备预聚物,将丙烯酸单体的第一部分与溶剂A的第二部分混合,升温,加入混合试剂A反应制得;
[0020]制备共聚物,将丙烯酸类单体的第二部分与长半衰期引发剂的第二部分、溶剂A的第三部分、溶剂B的第二部分混合,再加入预聚物中反应;
[0021]配置混合试剂B,将溶剂B的第三部分与短半衰期引发剂混合制得;
[0022]制备溶剂型丙烯酸树脂,将混合试剂B与共聚物混合,升温反应,加入溶剂A的第四部分即得;
[0023]所述长半衰期引发剂的第一部分与所述长半衰期引发剂的第二部分的重量比为0.1~0.3:1。
[0024]在上述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中,通过将长半衰期引发剂采用分步加入到丙烯酸类单体或者丙烯酸酯预聚物中实现分次引发反应,可以形成具有较大分子量的丙烯酸树脂,同时还可以降低丙烯酸类单体在被引发聚合的过程中出现暴聚的现象,使得最终合成的溶剂型丙烯酸树脂处于适配后续有机颜料分子所需的分子量分布;其次,在制备预聚物时,本专利技术先采用低浓度下的长半衰期引发剂,进一步使丙烯酸类单体在预聚物制备步骤中的引发反应速率减缓、链终止反应的概率降低,进而使得产物的分子量和聚合物分散特性指数得以维持在后续制备压敏胶的需求范围内;
[0025]通过以上制备方式是可以有效控制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和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在其与固化剂固化时,可以形成致密涂层,使得制备的压敏胶层具有更好的内聚力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剥离强度。
[0026]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制备预聚物的步骤中,所述升温为在保护气体的气氛下,连续搅拌缓慢升温至70~90℃;较佳的,所述保护气体为氮气。
[0027]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制备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步骤中,升温反应的温度为75~85℃,再加入第四部分溶剂A后降温至45~55℃,以减少生产过程中高温出料带来的溶剂挥发以及安全事故发生;较佳的,降温至50℃。
[0028]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溶剂A的第一部分、溶剂A的第二部分、溶剂A的第三部分与溶剂A的第四部分的质量比为1~2:20~40:40~50:15~30;
[0029]所述溶剂B的第一部分、溶剂B的第二部分与溶剂B的第三部分的质量比为0.5~
1.0:1.0:2~5。
[0030]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长半衰期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月桂酰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1]所述短半衰期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一种或两种;
[0032]所述溶剂A为乙酸乙酯、丁酮、丙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3]所述溶剂B为甲苯、二甲苯中的一种或两种。
[0034]在本专利技术中,采用的长半衰期引发剂可以使反应缓慢有序的进行,从而得到可观的分子量;短半衰期引发剂可是使反应快速进行,在本方案中其更重要是使反应残留的单体快速反应,提高反应的转换率。
[0035]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长半衰期引发剂的总量等于所述第一部分长半衰期引发剂、所述第二部分长半衰期引发剂的质量之和;
[0036]所述溶剂A的总量等于所述第一部分溶剂A、所述第二部分溶剂A、所述第三部分溶剂A、所述第四部分溶剂A的质量之和;
[0037]所述溶剂B的总量等于所述第一部分溶剂B、所述第二部分溶剂B、第三部分溶剂B的质量之和;
[0038]所述丙烯酸类单体的总量、所述长半衰期引发剂的总量、所述短半衰期引发剂的总量、所述溶剂A的总量、所述溶剂B的总量的重量比为220~416:0.2~0.7:0.05~0.2:400~550:10~40。
[0039]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丙烯酸类单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0040][004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之二如下:
[0042]一种压敏胶带,由离型膜层、压敏胶层、基膜层依次复合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敏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所述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700000~1100000道尔顿且聚合物分散性指数在5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粘树脂为松香树脂、萜烯树脂、萜烯

酚醛树脂、石油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固化剂为氨基类固化剂、异氰酸类固化剂、氮丙啶类固化剂、环氧类固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蓝色色膏为羟甲基化酞菁蓝色色膏、胺基化酞菁铜蓝色色膏、羧基化酞菁铜蓝色色膏、羟基化酞菁铜蓝色色膏、环氧基化酞菁铜蓝色色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羟甲基化酞菁铜蓝色色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混合后的浓硫酸和氯磺酸逐步添加粗酞菁铜,再加入聚甲醛升温搅拌,待反应完全后,得到中间反应产物;将中间反应产物加入到PH=9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水解反应,得到羟甲基化酞菁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为:配置混合试剂A,将长半衰期引发剂的第一部分与溶剂A的第一部分和溶剂B的第一部分混合制得;制备预聚物,将丙烯酸单体的第一部分与溶剂A的第二部分混合,升温,加入混合试剂A反应制得;制备共聚物,将丙烯酸类单体的第二部分与长半衰期引发剂的第二部分、溶剂A的第三部分、溶剂B的第二部分混合,再加入预聚物中反应;配置混合试剂B,将溶剂B的第三部分与短半衰期引发剂混合制得;制备溶剂型丙烯酸树脂,将混合试剂B与共聚物混合,升温反应,加入溶剂A的第四部分即得;所述长半衰期引发剂的第一部分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剑锋江杰清
申请(专利权)人:澳中新材料科技韶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