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8774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极连接结构,其电极和电极引脚垂直布置,该连接结构包括由导电材料制备而成的连接组件,连接组件一端与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电极引脚连接,其整体配置成沿电极轴线方向移动,以此适配不同位置的电极和电极引脚,从而解决电极和电极引脚安装困难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冶金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电极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传统的电极加热式真空蒸馏炉的加热方式为电极贯穿炉体后,与炉内的加热体连接,由于电极安装后需考虑炉内的密闭性,因此,通常是采用砌筑炉衬(由耐火砖砌成)时直接将电极砌进去,而石墨电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损耗、折断等问题,因此,传统砌筑方式在电极损坏时,需要将石墨电极附近的耐火砖全部拆除,将新的电极重新砌筑在炉体上,维修更换较为麻烦,停炉时间也较长。
[0003]基于上述原因,专利技术人提出了一体浇筑形式的电极结构,通过将电极引脚浇筑在浇筑体上,然后将电极和电极引脚进行连接,电极引脚与发热体连接,从而实现电极和电极引脚的快速拆装,可有效降低电极及发热体引脚的检修成本。
[0004]但是,在采用一体浇筑形式的电极结构时,需要将电极和电极引脚连接,而受到结构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误差、精度以及后续的安装精度的影响,会出现电极和电极引脚之间存在位置偏差的问题,因此亟需一种连接件来解决电极和电极引脚安装困难的问题,以提高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电极连接结构,通过连接组件来连接电极和电极引脚,以此来解决电极和电极引脚安装困难的问题。
[0006]具体地,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电极连接结构,电极和电极引脚垂直布置,该电极连接结构包括:
[0008]连接组件,由导电材料制备而成,其一端与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电极引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配置成沿所述电极轴线方向移动。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0010]第一连接件,其一端与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电极引脚连接,且配置成沿所述电极轴线方向移动。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
[0012]第二连接件,一端与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电极引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夹角角度可调。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配置成沿所述电极径向移动。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竖向的腰型孔,所述电极穿入所述腰型孔后与第一连接件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电极径向移动。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
[0016](1)该电极连接结构通过连接组件连接电极和电极引脚,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连接组件的在电极上的位置,进而适配不同位置的电极和电极引脚,降低装配难度。
[0017](2)采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组合的方式,通过转动第二连接件,可实现电极和电极引脚有较大间距时的连接,可适应不同的连接环境。
[0018](3)第一连接件采用竖向腰型孔设计,使得电极引脚高温膨胀时第一连接件留有余量,以此保护第一连接件,可有效提高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实施例1中一体浇筑形式的电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实施例1中的电极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实施例1中的电极连接结构的剖面图;
[0022]图4为实施例1中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实施例2中的电极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1‑
浇筑体;2

外壳;3

发热体;4

电极;5

电极引脚;61

第一连接件;611

腰型孔;62

第二连接件;63

调节螺母;64

锁紧螺母;7

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实施例1
[00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一体浇筑形式的电极结构,用于实现电极4与发热体3之间的快速连接,有效降低了电极4和发热体3的维修周期和维修成本,同时能够有效保证真空蒸馏炉的密闭性及保温性能。
[0029]具体地,该电极结构包括:电极4、浇筑体1和电极引脚5,其中,电极4一端与变压器连接,另一端穿过外壳2后,通过连接件6与电极引脚5连接,电极引脚5设于浇筑体1上,且自浇筑体1外侧贯穿浇筑体1后伸入炉内,其伸入炉内的一端与发热体3通过螺钉7连接,从而对发热体3进行供电。
[0030]受到结构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误差、精度以及装配过程中的装配精度影响,与,会出现电极4和电极引脚5之间存在位置偏差的问题,这就导致电极4和电极引脚5的连接较为困难。
[0031]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连接件61来降低电极4和电极引脚5的装配难度。如图2

4所示,第一连接件61整体由导电材料(优选为石墨)制备成L型,其上端通过调节螺母61和锁紧螺母64与电极固定连接,下端通过螺钉7与电极引脚5固定连接。具体地,在连接电极4和电极引脚5时,先调整调节螺母63的位置,然后调整第一连接件61在电极4上的的位置,使其另一端上的孔正对电极引脚5上的螺纹孔,然后再拧紧锁紧螺母64,以固定第一连接件61的位置,最后用螺钉7将第一连接件61与电极引脚5进行固定。采用第一连接件61来连接电极4与电极引脚5,可有效降低浇筑体1的制作难度以及电极4和电极引脚5的装配难度,提高检修效率。
[0032]第一连接件61上部设有腰型孔611,电极4穿入腰型孔611内,日常状态下,电极4与腰型孔611底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在生产过程中(高温状态),电极引脚5高温膨胀,使得其上端上移,因此,通过设置腰型孔611可有效避免电极引脚5膨胀对第一连接件61产生挤压
及对电极4施加径向力,有效提高了电极4及第一连接件61的使用寿命。
[0033]实施例2
[0034]由于部分炉型电极4与电极引脚5的间距较大或电极4与电极引脚5不再同一竖直平面(错位)内,这就导致仅依靠第一连接件61无法连接电极4与电极引脚5。基于此,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第一连接件61+第二连接件62的方式,来实现大间距和/或错位的电极4与电极引脚5的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件61与电极4连接,第二连接件62一端与第一连接件61为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螺钉与电极引脚5固定连接,通过转动第二连接件62的方式来调整第一连接件61和第二连接件62之间的夹角,进而使得第二连接件62能够连接错位的电极引脚5,此外,也可以第二连接件62为延伸,实现电极4与电极引脚5存在较大间距时的连接。
[0035]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连接结构,电极(4)和电极引脚(5)垂直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连接结构包括:连接组件,由导电材料制备而成,其一端与电极(4)连接,另一端与电极引脚(5)连接,所述连接组件配置成沿所述电极(4)轴线方向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61),其一端与电极(4)连接,另一端与电极引脚(5)连接,且配置成沿所述电极(4)轴线方向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速斌曹劲松戴卫平黎文霖郑春阳樊则飞刘翠玥杨堃俞力豪黄道泽陈巍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鼎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