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沉淀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8032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沉淀处理系统,包括集水井、过滤池、水解酸化池、曝气池、污泥池、絮凝池、沉淀池和出水池。曝气池从左往右依次包括第一曝气池和第二曝气池,水解酸化池、曝气池和沉淀池的底部均通过排泥管道与污泥池相连接,污泥池内的污泥通过污泥输送管道输送至污泥运输车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水井中份废水经由过滤池内粗滤、细滤和填充过滤的多重过滤处理,进入到后续反应池内的废水中含有的漂浮杂质较少,后续反应的效果较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经过过滤砂缸处理后的一部分废水可回流至过滤池中进行循环处理;通过风机和下风管道送风至污泥池中,对污泥池中的污泥进行干燥处理,便于后续的污泥运输车的运输。于后续的污泥运输车的运输。于后续的污泥运输车的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沉淀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相关
,尤其涉及一种污水沉淀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污水指的是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总称,其中生活污水占比很大。生活污水来自住宅、写字楼、机关或相类似的污水、卫生污水、下水道污水,包括下水道系统中生活污水中混合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餐厨污水的占比也很大,对于餐厨污水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达到排放的标准。
[0003]如图1的对比文件1,污水统一排放至废水池中,之后依次经由调节池和反应池进行处理,加药系统在反应池内加药,反应池上清液输送至清水池中,反应池底部的污泥排放至污泥池中。
[0004]经过海量检索,发现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14192806U的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厨余挤压废水预处理装置,包括用于盛放厨余挤压废水的原水池,还包括:调节槽,通过提升泵与所述原水池连接;微滤设备,通过进水管与所述调节槽连接,所述微滤设备另一端设有出水管;絮凝分离设备,所述絮凝分离设备一端通过出水管与微滤设备连接,所述絮凝分离设备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将絮凝分离后的污水排出的排水管;所述调节槽上方设有可向调节槽加入不同药剂调节污水PH值的加药系统A,所述加药系统A包括可将废水的PH调至8的10%浓度的NaOH溶液。本技术可以解决餐厨、厨余等易腐垃圾在挤压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渣量高,污染物浓度高的问题,降低废水中SS,降低处理成本,有利于后续污水处理的有效进行。
[0005]综上所述,现有的废水预处理工艺一般是将废水池中的废水经过一道絮凝沉淀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清水排放至清水池中,将处理后的污泥排放至污泥池中,但是这种处理工艺会导致废水的杂质较多,并可能会对后续的反应造成影响。
[0006]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污水沉淀处理系统,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沉淀处理系统。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污水沉淀处理系统,包括集水井、过滤池、水解酸化池、曝气池、污泥池、絮凝池、沉淀池和出水池;
[0010]集水井的左侧设置有废水进水管道,集水井的右侧底部通过第一泵水管道与右侧的过滤池的左侧顶部相连接,过滤池的右侧底部通过第二泵水管道与右侧的水解酸化池的左侧顶部相连接,曝气池从左往右依次包括第一曝气池和第二曝气池,水解酸化池的右侧顶部与第一曝气池的左侧顶部相连接,第一曝气池的右侧底部与第二曝气池的左侧底部相连接,第二曝气池的右侧顶部设置有滗水器,滗水器将第二曝气池内表面的澄清水滗出至
右侧的中间水池,中间水池右侧底部通过第三泵水管道与右侧的絮凝池的左侧顶部相连接,絮凝池的右侧中部与右侧的沉淀池的左侧中部相连接,沉淀池的右侧顶部与出水池的左侧顶部相连接,出水池的右侧底部通过第四泵水管道与过滤砂缸的进水端相连接,过滤砂缸的第一出水端通过过滤泵水管道与出水管道相连接,过滤砂缸的第二出水端通过回流管道与过滤池的左侧顶部相连接,水解酸化池、曝气池和沉淀池的底部均通过排泥管道与污泥池相连接,污泥池内的污泥通过污泥输送管道输送至污泥运输车上。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过滤池的左侧顶部从左往右依次设置有粗格栅网和细格栅网,细格栅网右侧的过滤池内靠近中部的位置设置有填充过滤层。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填充过滤层为活性炭填充层。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曝气池和第二曝气池的内侧底部均安装有曝气管,风机的第一出风端通过上风管道与曝气管相连接。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风机的第二出风端通过下风管道与污泥池的底部一侧相连接。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一加药器和第二加药器,第一加药器内置絮凝剂并可通过第一加药管道输送至絮凝池内,第二加药器内置消毒剂并通过第一加药管道输送至出水管道内。
[0016]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17]本技术集水井中的废水经由过滤池内粗滤、细滤和填充过滤的多重过滤处理,进入到后续反应池内的废水中含有的漂浮杂质较少,后续反应的效果较好;
[0018]本技术中经过过滤砂缸处理后的一部分废水可回流至过滤池中进行循环处理;
[0019]通过风机和下风管道送风至污泥池中,对污泥池中的污泥进行干燥处理,便于后续的污泥运输车的运输。
[0020]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2]图1是现有技术中对比文件1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一种污水沉淀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0025]废水进水管道1、集水井2、第一泵水管道3、过滤池4、粗格栅网5、细格栅网6、填充过滤层7、第二泵水管道8、水解酸化池9、第一曝气池10、第二曝气池11、曝气管12、滗水器13、风机14、第一加药器15、过滤砂缸16、过滤泵水管道17、第二加药器18、出水管道19、回流管道20、第四泵水管道21、污泥运输车22、污泥输送管道23、污泥池24、下风管道25、排泥管
道26、上风管道27、中间水池28、第三泵水管道29、絮凝池30、沉淀池31、出水池32。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7]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实施例
[0029]如图1~图2所示,
[0030]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如图1,污水统一排放至废水池中,之后依次经由调节池和反应池进行处理,加药系统在反应池内加药,反应池上清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沉淀处理系统,包括集水井(2)、过滤池(4)、水解酸化池(9)、曝气池、污泥池(24)、絮凝池(30)、沉淀池(31)和出水池(32);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2)的左侧设置有废水进水管道(1),所述集水井(2)的右侧底部通过第一泵水管道(3)与右侧的过滤池(4)的左侧顶部相连接,所述过滤池(4)的右侧底部通过第二泵水管道(8)与右侧的水解酸化池(9)的左侧顶部相连接,所述曝气池从左往右依次包括第一曝气池(10)和第二曝气池(11),所述水解酸化池(9)的右侧顶部与第一曝气池(10)的左侧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曝气池(10)的右侧底部与第二曝气池(11)的左侧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曝气池(11)的右侧顶部设置有滗水器(13),所述滗水器(13)将第二曝气池(11)内表面的澄清水滗出至右侧的中间水池(28),所述中间水池(28)右侧底部通过第三泵水管道(29)与右侧的絮凝池(30)的左侧顶部相连接,所述絮凝池(30)的右侧中部与右侧的沉淀池(31)的左侧中部相连接,所述沉淀池(31)的右侧顶部与出水池(32)的左侧顶部相连接,所述出水池(32)的右侧底部通过第四泵水管道(21)与过滤砂缸(16)的进水端相连接,所述过滤砂缸(16)的第一出水端通过过滤泵水管道(17)与出水管道(19)相连接,所述过滤砂缸(16)的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向前林娜王俊樊星
申请(专利权)人:鲁控锦睿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