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帐篷支撑架及充气帐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7653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气帐篷支撑架及充气帐篷,充气帐篷支撑架由多根气柱相互交叉形成半球体状的支撑结构,形成至少六个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部,且该接触部为平行于地面的支撑腿;多根气柱相互交叉后,形成三层式结构,包括侧壁区、倾斜区和顶区,所述的顶区整体平行于地面,所述的侧壁区向上竖起,形成支撑结构的侧壁,所述的倾斜区过渡连接顶区和侧壁区。充气帐篷还包括帐体,帐体的底部、中部和顶部分别通过牛角扣与帐篷支撑骨架固定连接,连接后所述的帐体呈打开状置于充气帐篷支撑骨架内,帐体的顶部为平顶结构,与所述顶区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帐篷的快速打开,且稳定性好,半球体状的支撑结构稳定性好。半球体状的支撑结构稳定性好。半球体状的支撑结构稳定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气帐篷支撑架及充气帐篷


[0001]本技术涉及户外露营装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充气帐篷支撑架及充气帐篷。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露营活动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现有的露营设备有很多,有天幕、帐篷,帐篷通常都是由支撑架和帐体组成,现有的帐篷支撑架通常都采用需要组装的杆式支撑架,这种组装方式比较麻烦,会消耗大量的精力来安装帐篷,直接影响到露营者的心情。而现有的一些充气式帐篷,支撑结构较为简单,导致整个帐篷的支撑稳定性不好,且这种充气帐篷大多都比较小,无法开展多人同时使用的模式。有的充气式帐篷,虽然支撑性比较好,但是它必然做到加大加粗支撑柱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充气量大,充气时间长,操作不方便的情况。
[0003]现有的充气帐篷的气柱内管的制作工艺,采用薄膜对折后在边缘处焊接,每间隔一段距离焊接一次,由此形成了管体边缘的一道焊接边。这种结构的不足在于焊接处有误差,气压分部不均匀,长期使用后,焊接处容易被气体撑破。
[0004]所以亟需开发一种定性好,支撑性能好,且能实现快速打开的户外帐篷。
[0005]由于充气帐篷需要充气的特性,所以帐体通常都采用涂层布料,帐篷内部通风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气帐篷支撑架及充气帐篷。
[000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气帐篷支撑架及充气帐篷,由多根气柱相互交叉形成半球体状的支撑结构,形成至少六个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部,且该接触部为平行于地面的支撑腿;多根气柱相互交叉后,形成三层式结构,包括侧壁区、倾斜区和顶区,所述的顶区整体平行于地面,所述的侧壁区向上竖起,形成支撑结构的侧壁,所述的倾斜区过渡连接顶区和侧壁区。
[0008]优选的,每根气柱整体包括首端和末端,气柱的的末端即为支撑腿,首端至末端之间依次为上升段、交叉段、下降段和支撑腿,气柱相互交错,一根气柱的上升段和另一根气柱的下降段形成支撑结构的侧壁区,侧壁区的下方由支撑腿连接,气柱的交叉段相互交错形成了倾斜区和顶区。
[0009]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支撑腿的末端设有一个凹腔,支撑腿与另一根气柱的上升段连接时,上升段的端部置于该凹腔内,凹腔的外壁与该端部之间通过魔术贴缠绕连接;各个气柱的交叉处设有连接固定两个气柱的扎带。
[0010]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每组侧壁区内的一根气柱的支撑腿与另一根气柱的上升段之间设有连通的气管,其中两组的相邻的侧壁区之间,也设有连通的气管,气管上设有控制气管连通或阻断的阻气夹,气柱上设有充气孔;所述支撑腿的与地面的接触部设有加固区。
[0011]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气柱包括第一气柱、第二气柱、第三气柱、第四气柱、第五气柱和第六气柱,第一气柱的第一上升段和第三气柱的第三下降段由第三支撑腿连接为一组,第二气柱的第二上升段和第四气柱的第四下降段由第四支撑腿连接为一组,第三气柱的第三上升段和第五气柱的第五下降段由第五支撑腿连接为一组,第四气柱的第四上升段和第六气柱的第六下降段由第六支撑腿连接为一组,第五气柱的第五上升段和第一气柱的第一下降段由第一支撑腿连接为一组,第六气柱的第六上升段和第二气柱的第二下降段由第二支撑腿连接为一组,形成了帐篷支撑结构的侧壁区;六根气柱的交叉段相互交叉,形成了整体为六角花状的倾斜区和顶区,顶区为平行于地面的六边形,顶区向外延伸连接倾斜区,倾斜区外缘为六角花状;六根气柱交叉段的分别为第一气柱的第一交叉段,第二气柱的第二交叉段,第三气柱的第三交叉段,第四气柱的第四交叉段,第五气柱的第五交叉段,第六气柱的第六交叉段,交叉方式如下:第一交叉段的起始点为第四下降段的上方,依次穿过第五交叉段的下方,第六交叉段的上方,第二交叉段的下方,第三交叉段的上方,第一交叉段的终点止于第四上升段的下方;第二交叉段的起始点为第五下降段的上方,依次穿过第六交叉段的下方,第一交叉段的上方,第三交叉段的下方,第四交叉段的上方,第二交叉段的终点止于第五上升段的下方;第三交叉段的起始点为第六下降段的上方,依次穿过第一交叉段的下方,第二交叉段的上方,第四交叉段的下方,第五交叉段的上方,第三交叉段的终点止于第六上升段的下方;第四交叉段的起始点为第一下降段的上方,依次穿过第二交叉段的下方,第三交叉段的上方,第五交叉段的下方,第六交叉段的上方,第四交叉段的终点止于第一上升段的下方;第五交叉段的起始点为第二下降段的上方,依次穿过第三交叉段的下方,第四交叉段的上方,第六交叉段的下方,第一交叉段的上方,第五交叉段的终点止于第二上升段的下方;第六交叉段的起始点为第三下降段的上方,依次穿过第四交叉段的下方,第五交叉段的上方,第一交叉段的下方,第二交叉段的上方,第六交叉段的终点止于第三上升段的下方。
[0012]优选的,所述的气柱包括内管和外管,各气柱的外管首尾相连,形成了充气帐篷支撑骨架的连接关系,内管置于外管内,并充气后,形成对整个充气帐篷支撑骨架的支撑力;所述内管为TPU或PVC一体成型内管,内管的管体采用无焊接缝,管体的两端采用高周波焊接形成两端封闭的柱状体。
[0013]优选的,所述的外管由设有覆膜或涂层的梭织布制成。
[0014]一种充气帐篷,包括所述的充气帐篷支撑骨架,还包括帐体,帐体的底部、中部和顶部分别通过牛角扣与帐篷支撑骨架固定连接,连接后所述的帐体呈打开状置于充气帐篷支撑骨架内,帐体的顶部为平顶结构,与所述顶区相对应。
[0015]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帐体上设有开口,开口处设有双层门体,双层门体的内层为网纱门,外层为布门,网纱门和布门分别安装于开口处;所述的帐体表面设有防风绳扣,该防风绳扣处接有防风绳用于连接地钉;所述帐体由设有覆膜或涂层的梭织布制成。
[0016]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帐体上下还设有多个通风口,该通风口的上方设有遮盖布,通风口的下方设有支撑棍,支撑棍的一端与帐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遮盖布的内表面为可拆卸连接,相互连接时,遮盖布被支撑棍撑开,通风口打开,实现通风,相互分离时,遮盖布盖在帐体上,通风口闭合。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采用多根气柱相互交叉形成半球体的支撑
结构,支撑稳定性好,不易倾倒,且整体帐篷的内部空间大。
[0018]气柱交叉后形成的侧壁区、倾斜区和顶部区分区均匀,顶部为平顶模式,帐篷顶部为平行于地面,六角花形式的倾斜区让整个帐篷的气柱之间相互抱紧并交错制约,且帐篷与地面的接触点为平行于地面的支撑腿,加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整个帐篷支撑结构相对于现有的充气帐篷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0019]内管采用TPU或PVC一体成型内管,内管的管体采用无焊接缝,管体的两端采用高周波焊接,管体的气压分部均匀,不易破,延长了使用寿命。
[0020]本技术能实现帐篷的快速打开,操作方便。
[0021]本技术特有的双层门体设计,可实现多种使用模式。
[0022]设有的透风结构能有效确保充气帐篷内部的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帐篷支撑架,其特征在于由多根气柱(1)相互交叉形成半球体状的支撑结构,形成至少六个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部,且该接触部为平行于地面的支撑腿(5);多根气柱(1)相互交叉后,形成三层式结构,包括侧壁区(9)、倾斜区(8)和顶区(7),所述的顶区(7)整体平行于地面,所述的侧壁区(9)向上竖起,形成支撑结构的侧壁,所述的倾斜区(8)过渡连接顶区(7)和侧壁区(9);每根气柱(1)整体包括首端和末端,气柱(1)的末端即为支撑腿(5),首端至末端之间依次为上升段(3)、交叉段(2)、下降段(6)和支撑腿(5),气柱(1)相互交错,一根气柱(1)的上升段(3)和另一根气柱(1)的下降段(6)形成支撑结构的侧壁区(9),侧壁区(9)的下方由支撑腿(5)连接,气柱(1)的交叉段(2)相互交错形成了倾斜区(8)和顶区(7);所述的支撑腿(5)的末端设有一个凹腔(15),支撑腿(5)与另一根气柱(1)的上升段(3)连接时,上升段(3)的端部置于该凹腔(15)内,凹腔(15)的外壁与该端部之间通过魔术贴(14)缠绕连接;各个气柱(1)的交叉处设有连接固定两个气柱(1)的扎带(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气帐篷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每组侧壁区内的一根气柱(1)的支撑腿(5)与另一根气柱(1)的上升段(3)之间设有连通的气管(12),其中两组的相邻的侧壁区之间,也设有连通的气管(12),气管(12)上设有控制气管(12)连通或阻断的阻气夹(13),气柱(1)上设有充气孔(11);所述支撑腿(5)的与地面的接触部设有加固区(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气帐篷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柱(1)包括第一气柱、第二气柱、第三气柱、第四气柱、第五气柱和第六气柱,第一气柱的第一上升段(211)和第三气柱的第三下降段(233)由第三支撑腿(234)连接为一组,第二气柱的第二上升段(221)和第四气柱的第四下降段(243)由第四支撑腿(244)连接为一组,第三气柱的第三上升段(231)和第五气柱的第五下降段(253)由第五支撑腿(254)连接为一组,第四气柱的第四上升段(241)和第六气柱的第六下降段(263)由第六支撑腿(264)连接为一组,第五气柱的第五上升段(251)和第一气柱的第一下降段(213)由第一支撑腿(214)连接为一组,第六气柱的第六上升段(261)和第二气柱的第二下降段(223)由第二支撑腿(224)连接为一组,形成了帐篷支撑结构的侧壁区;六根气柱(1)的交叉段(2)相互交叉,形成了整体为六角花状的倾斜区(8)和顶区(7),顶区(7)为平行于地面的六边形,顶区(7)向外延伸连接倾斜区(8),倾斜区(8)外缘为六角花状;六根气柱(1)交叉段(2)的分别为第一气柱的第一交叉段(212),第二气柱的第二交叉段(222),第三气柱的第三交叉段(232),第四气柱的第四交叉段(242),第五气柱的第五交叉段(252),第六气柱的第六交叉段(262),交叉方式如下:第一交叉段(212)的起始点为第四下降段(243)的上方,依次穿过第五交叉段(252)的下方,第六交叉段(262)的上方,第二交叉段(222)的下方,第三交叉段(232)的上方,第一交叉段(212)的终点止于第四上升段(241)的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达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正群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