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再热器的减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7296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再热器减温系统技术领域,尤其一种锅炉再热器的减温结构,包括降温水箱,降温水箱内设有蛇形弯管,降温水箱一侧设有降温筒体,蛇形弯管与降温筒体中间固定连接有直管,该装置在高温蒸汽通过蛇形弯管进入到降温水箱中进行降温后可以达到很大程度的冷却,在通过直管中设置的温度传感器对高温蒸汽进行监测,当温度不达标,在通过降温筒体内的冷气喷管对其进行在一次冷却,再由风扇对蒸汽与冷气进行充分融合降温后排出,当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后通过回水管进入到蓄水箱内,通过制冷组件对冷却水进行降温,搅拌组件对减温水进行搅拌,通过抽水管抽取冷却水由送水管向降温水箱内排入,起到了循环制冷,从而确保对高温蒸汽充分降温的效果。汽充分降温的效果。汽充分降温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锅炉再热器的减温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再热器减温系统
,具体为一种锅炉再热器的减温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火力发电行业燃煤发电机组蒸汽再热系统中,多采用再热器减温系统,对低温再热器出口部分的蒸汽进行减温以达到降低高温再热器出口蒸汽的温度的目的,避免高温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超温而导致的管道材质老化、损伤。
[0003]根据申请号为CN216281337U的专利文献,该产品包括有减温筒体,开有喷孔的减温水喷管伸进筒体内与筒体内的高温蒸汽混合以调节高温蒸汽的温度,所述减温水喷管的喷孔为多个缝隙式喷孔,缝隙式喷孔宽1.0mm、长30~40mm的缝隙式长扁孔,长扁孔设为内小外大的30
°
喷角。以上专利虽然可以通过两个温水喷管进行两段式降温,但其冷却的时间太短有可能导致对冷却不充分,使排出的气体温度过高,从而不便于排出气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炉再热器的减温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炉再热器的减温结构,包括降温水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水箱(2)内设有蛇形弯管(1),所述蛇形弯管(1)的两端穿出降温水箱(2)外壁,所述降温水箱(2)一侧设有降温筒体(10),所述蛇形弯管(1)的出气端通过直管(101)与降温筒体(10)相连通,所述直管(101)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降温筒体(10)内设有冷风喷管(7),所述降温水箱(2)下端设有蓄水箱(202),所述蓄水箱(202)上表面一侧设有泄气组件(4),所述泄气组件(4)用于排出气体进行缓解蓄水箱(202)内的气压,所述蓄水箱(202)上表面中央处设有制冷组件(3),所述制冷组件(3)的喷气端贯穿蓄水箱(202)外壁延伸至其内部,所述蓄水箱(202)底端两侧设有搅拌组件(6),所述搅拌组件(6)用于对冷却水进行搅拌,所述蓄水箱(202)一侧外壁固定有保护罩(5),所述保护罩(5)内固定安装有水泵(503),所述降温水箱(2)下端设置有回水管(201),所述回水管(201)与降温水箱(2)相通且为密闭连接,所述回水管(201)远离降温水箱(2)的一端与蓄水箱(202)一侧外壁相连通且为密闭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再热器的减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3)包括制冷器(301),所述制冷器(301)通过螺栓连接在蓄水箱(202)上表面,所述制冷器(301)输出端连接有输送管(302),所述输送管(302)另一端贯穿蓄水箱(202)顶端的箱体连接有E型冷气管(303),所述E型冷气管(303)底端外壁均开设有多个冷气喷孔(304),所述输送管(302)两端分别密闭连接制冷器(301)与E型冷气管(3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再热器的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旭包春斌冯鑫赵久特段克迪田家丞杨柏文何润山李梦茹林俣彤赵锋于小川丛高健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营口电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