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炉冷风循环过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5560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回流炉冷风循环过滤结构,包括上冷却结构和下冷却结构,上冷却结构、下冷却结构之间形成循环冷却气流,上冷却结构包括冷风马达、被冷风马达带动的冷却叶轮,冷却叶轮背离冷风马达一侧设有冷凝管;下冷却结构包括冷风马达、被冷风马达带动的冷却叶轮;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被分隔成进气部分和排气部分,下冷却结构的冷却叶轮抽取进气部分的气流输送至排气部分,排气部分与上冷却结构的冷却腔连通,上冷却结构的冷却腔出风一侧与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进气部分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制冷工位内置冷却过滤组件,在循环吹风的同时实现助焊剂的过滤回收;提高了助焊剂回收过滤效率,减少对外部环境和工作人员健康的损害。害。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回流炉冷风循环过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回流炉
,尤其是一种回流炉冷风循环过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回流炉是电子科技工业SMT制程所需要的的一种设备。回流炉工艺是通过重新熔化预先分配到印制板焊盘上的膏状软钎焊料,实现表面组装元器件焊端或引脚与印制板焊盘之间机械与电气连接的软钎焊。回流炉是表面贴装技术最后一个关键工序,是一个实时控制过程。其过程变化复杂,涉及多组工艺参数。
[0003]由此可知,在回流炉中的气体含有大量的助焊剂等杂质,容易影响产品的输出质量。常规的冷风生成通常直接采用冷却管、风扇吹风的结构,但这种结构受冷位置单一,尤其在杂质含量高的气体环境下,容易影响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回流炉冷风循环过滤结构,能够及时将含有助焊剂杂质的气体抽取过滤,保障工位内的气流净度。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回流炉冷风循环过滤结构,包括上冷却结构和下冷却结构,上冷却结构、下冷却结构之间形成循环冷却气流,
[0007]上冷却结构包括冷风马达、被冷风马达带动的冷却叶轮,冷却叶轮背离冷风马达一侧设有冷凝管;
[0008]下冷却结构包括冷风马达、被冷风马达带动的冷却叶轮;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被分隔成进气部分和排气部分,下冷却结构的冷却叶轮抽取进气部分的气流输送至排气部分,排气部分与上冷却结构的冷却腔连通,上冷却结构的冷却腔出风一侧与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进气部分连通。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10]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中设有引流斜面,引流斜面将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分为进气部分和排气部分。
[0011]所述引流斜面自下冷却结构的冷却风扇处斜指向上。
[0012]产品位于上冷却结构、下冷却结构之间,引流斜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大于产品的受冷面积。
[0013]所述引流斜面分隔出的排气部分有两个排气路径,分别是作用在产品上、排至上冷却结构的冷却腔中。
[0014]上冷却结构的冷却叶轮轴线、下冷却结构的冷却叶轮轴线相互垂直。
[0015]进气部分内设冷却过滤组件,冷却过滤组件包括处于同一平面内的过滤网、过滤棉,气流依次经过过滤网、过滤棉后被下冷却结构的冷却叶轮抽吸。
[0016]所述过滤网、过滤棉之间由隔板隔开,气流路径自隔板一侧的过滤网流向隔板另
一侧的过滤棉。
[0017]所述过滤棉的面积大于过滤网的面积。
[0018]进气部分的底部也设置有冷凝管。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0]本技术结构紧凑、合理,在制冷工位内置冷却过滤组件,在循环吹风的同时实现助焊剂的过滤回收;提高了助焊剂回收过滤效率,减少对外部环境和工作人员健康的损害;
[0021]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工位同样采用上下独立制冷的方式,上盖和箱体内均设有冷风马达供能,使产品快速冷却,同时箱体内的制冷结构还具有导流作用,使上下两个腔室内的气流循环流动,形成往复气流。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隐藏上盖。
[0023]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上盖。
[0024]图3为本技术的制冷工位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的制冷工位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的制冷工位剖视图。
[0027]图6为本技术的冷却过滤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8]其中:1、箱体;2、上盖;3、上料工位;4、初步过滤工位;5、加热工位;6、抽真空工位;7、制冷工位;8、下料工位;9、传送链;
[0029]701、冷风马达;702、冷却腔;703、冷却叶轮;704、冷凝管;705、冷却过滤组件;706、过滤网;707、过滤棉;708、引流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回流炉冷风循环过滤结构,包括上冷却结构和下冷却结构,上冷却结构、下冷却结构之间形成循环冷却气流,
[0032]上冷却结构包括冷风马达701、被冷风马达701带动的冷却叶轮703,冷却叶轮703背离冷风马达701一侧设有冷凝管704;
[0033]下冷却结构包括冷风马达701、被冷风马达701带动的冷却叶轮703;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被分隔成进气部分和排气部分,下冷却结构的冷却叶轮703抽取进气部分的气流输送至排气部分,排气部分与上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连通,上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出风一侧与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进气部分连通。
[0034]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中设有引流斜面708,引流斜面708将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分为进气部分和排气部分。
[0035]引流斜面708自下冷却结构的冷却风扇处斜指向上。
[0036]产品位于上冷却结构、下冷却结构之间,引流斜面708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大于产品的受冷面积。
[0037]引流斜面708分隔出的排气部分有两个排气路径,分别是作用在产品上、排至上冷
却结构的冷却腔702中。
[0038]上冷却结构的冷却叶轮703轴线、下冷却结构的冷却叶轮703轴线相互垂直。
[0039]进气部分内设冷却过滤组件705,冷却过滤组件705包括处于同一平面内的过滤网706、过滤棉707,气流依次经过过滤网706、过滤棉707后被下冷却结构的冷却叶轮703抽吸。
[0040]过滤网706、过滤棉707之间由隔板隔开,气流路径自隔板一侧的过滤网706流向隔板另一侧的过滤棉707。
[0041]过滤棉707的面积大于过滤网706的面积。
[0042]进气部分的底部也设置有冷凝管704。
[0043]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回流炉隐藏上盖2和带有上盖2的结构示意图。
[0044]隐藏上盖2后可以直观地看出箱体1被分为若干个工位,每个工位对产品进行一步加工处理。按图中方位从左向右,依次是上料工位3、初步过滤工位4、加热工位5、抽真空工位6、制冷工位7和下料工位8。
[0045]所有工位被传送链9贯穿连接,传送链9将产品逐个传送经过这些工位后,从下料工位8输出。
[0046]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工位7采用上下同时作用于产品上的处理方式。上盖2中的冷风马达位于最上方,冷风马达的输出端一侧为上冷却腔,上冷却腔内设置冷却叶轮和冷凝管,冷却叶轮抽吸的气流经过冷凝管后,沿上冷却腔的侧壁向下,吹向产品;
[0047]箱体1中的冷风马达带动冷却叶轮,抽吸气流向上导向产品处,对产品进行冷却。
[0048]结合参考图5制冷工位7的剖视图,对制冷工位7的气流流向进行说明。上方的冷风马达带动的冷却叶轮抽吸,将下方气流吸上来后,经过冷却叶轮,向冷却叶轮圆周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流炉冷风循环过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冷却结构和下冷却结构,上冷却结构、下冷却结构之间形成循环冷却气流,上冷却结构包括冷风马达(701)、被冷风马达(701)带动的冷却叶轮(703),冷却叶轮(703)背离冷风马达(701)一侧设有冷凝管(704);下冷却结构包括冷风马达(701)、被冷风马达(701)带动的冷却叶轮(703);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被分隔成进气部分和排气部分,下冷却结构的冷却叶轮(703)抽取进气部分的气流输送至排气部分,排气部分与上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连通,上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出风一侧与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进气部分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流炉冷风循环过滤结构,其特征在于: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中设有引流斜面(708),引流斜面(708)将下冷却结构的冷却腔(702)分为进气部分和排气部分。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流炉冷风循环过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斜面(708)自下冷却结构的冷却风扇处斜指向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流炉冷风循环过滤结构,其特征在于:产品位于上冷却结构、下冷却结构之间,引流斜面(708)在水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永祥胡锡锋仲飞翔左晓顺
申请(专利权)人:立忞半导体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