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5375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预热回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就是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包括蓄热罐和换热器,所述蓄热罐顶部与换热器之间连接有热水管,所述蓄热器底部与换热器之间连接有冷水管,所述蓄热罐内部设有隔温板、高度调节组件和温度检测部分,所述温度检测部分沿蓄热罐内壁设置,所述隔温板水平设置于蓄热罐内部,所述高度调节组件与隔温板螺纹连接,所述隔温板上连接有汲水阀。在蓄热罐内部设有第一隔温板和第二隔温板,通过第二隔温板和第二隔温板对温度不同的蓄热水进行隔档,减少水流对蓄热罐内部斜温层的扰动,并且通过汲水阀对不同温度的水进行联通,便于热水的取用。便于热水的取用。便于热水的取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预热回收系统
,具体地说就是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热电厂、火力发电厂等高耗能单位的余热、废热的回收利用已较为普遍,通过热源站将高耗能单位排出的余热和废热进行回收并转换为清洁可利用的热源,供用热单位使用。现有技术中的余热回收储能系统中,换热后的热水直接排入蓄热罐中与较低温度的水进行混合,容易对蓄热罐中的斜温层造成扰动,导致斜温层变厚,可用热量减少,储热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换热后的热水直接排入储能系统,对蓄热罐中斜温层造成扰动,降低设备储热效率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包括蓄热罐和换热器,所述蓄热罐顶部与换热器之间连接有热水管,所述蓄热器底部与换热器之间连接有冷水管,所述蓄热罐内部设有隔温板、高度调节组件和温度检测部分,所述温度检测部分沿蓄热罐内壁设置,所述隔温板水平设置于蓄热罐内部,所述高度调节组件与隔温板螺纹连接,所述隔温板上连接有汲水阀。
[0005]作为优化,所述的热水管与所述冷水管上均设有循环水电磁阀,所述热水管接近蓄热罐的一端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用水电磁阀,所述热水管与蓄热罐连接处设有水泵,所述蓄热罐底部连接有补液管,热水管与水泵连接处设有热水温度检测器。
[0006]作为优化,所述的温度检测部分包括连接板和若干个温度传感器,所述连接板竖直设置,若干个所述温度传感器由上至下均匀设置于连接板上。
[0007]作为优化,所述的隔温板包括第一隔温板和第二隔温板,所述第二隔温板设置于第一隔温板下侧,所述第一隔温板与所述第二隔温板水平平行设置,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隔温板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隔温板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螺纹连接。
[0008]作为优化,所述的第一隔温板与所述第二隔温板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隔温板上设有第一连接螺孔和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隔温板上设有第二连接螺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螺孔设置于第二连接孔上侧,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穿过第一连接螺孔和第二连接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螺孔设置于第一连接孔下侧,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穿过第二连接螺孔和第一连接孔设置。
[0009]作为优化,所述的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驱动螺杆,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螺杆,所述第一驱动螺杆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连,所述第二驱动螺杆与第二驱动电机
的输出轴固连,所述第一驱动螺杆与第二驱动螺杆竖直平行设置。
[0010]作为优化,所述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于蓄热罐顶部,所述第一驱动螺杆由上至下穿过第一连接螺孔与第二连接孔设置,所述第二驱动螺杆由上至下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螺孔设置,所述第一驱动螺杆底部与第二驱动螺杆底部与蓄热罐底部接触连接。
[0011]作为优化,所述的汲水阀包括第一汲水阀、第二汲水阀和第三汲水阀,所述第一隔温板上设有第一走水通孔,所述热水管穿过蓄热罐顶部连接于第一走水通孔中部,所述第一汲水阀连接于第一走水通孔一端,所述第二汲水阀连接于第一走水通孔另一端,所述热水管通过第一汲水阀与第一隔温板上侧贯通连接,所述热水管通过第二汲水阀与第一隔温板下侧贯通连接,所述第二隔温板上设有第二走水通孔,所述第三汲水阀连接于第二走水通孔下侧。
[0012]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具有以下有益之处:
[0013]在蓄热罐内部设有第一隔温板和第二隔温板,通过第二隔温板和第二隔温板对温度不同的蓄热水进行隔档,减少水流对蓄热罐内部斜温层的扰动,并且通过汲水阀对不同温度的水进行联通,便于热水的取用;
[0014]该装置能够大大减少通入蓄热罐中的冷水和热水对蓄热罐中斜温层的扰动,提高蓄热罐的储能效率,同时对蓄热罐中的热水进行分隔,将蓄热罐中的热水分为不同温度的多个区域,便于用户对不同温度热水的取用,使用便捷,能够提高对热能的高效利用。
附图说明
[0015]附图1为本技术的轴侧示意图。
[0016]附图2为本技术蓄热罐左视示意图。
[0017]附图3为本技术附图2的A

A剖切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4为本技术附图2的A

A剖切轴侧示意图。
[0019]附图5为本技术第一走水通孔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1、蓄热罐,2、换热器,3、热水管,4、冷水管,5、循环水电磁阀,6、连接管,7、用水电磁阀,8、水泵,9、补液管,10、连接板,11、温度传感器,12、第一隔温板,13、第二隔温板,14、第一连接螺孔,15、第一连接孔,16、第二连接螺孔,17、第二连接孔,18、第一驱动电机,19、第一驱动螺杆,20、第二驱动电机,21、第二驱动螺杆,22、第一汲水阀,23、第二汲水阀,24、第三汲水阀,25、第一走水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
围。
[002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如图1所示,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包括蓄热罐1和换热器2,所述蓄热罐1顶部与换热器2之间连接有热水管3,所述蓄热器底部与换热器2之间连接有冷水管4,所述蓄热罐1内部设有隔温板、高度调节组件和温度检测部分,所述温度检测部分沿蓄热罐1内壁设置,所述隔温板水平设置于蓄热罐1内部,所述高度调节组件与隔温板螺纹连接,所述隔温板上连接有汲水阀。...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热罐和换热器,所述蓄热罐顶部与换热器之间连接有热水管,所述蓄热罐底部与换热器之间连接有冷水管,所述蓄热罐内部设有隔温板、高度调节组件和温度检测部分,所述温度检测部分沿蓄热罐内壁设置,所述隔温板水平设置于蓄热罐内部,所述高度调节组件与隔温板螺纹连接,所述隔温板上连接有汲水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水管与所述冷水管上均设有循环水电磁阀,所述热水管接近蓄热罐的一端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用水电磁阀,所述热水管与蓄热罐连接处设有水泵,所述蓄热罐底部连接有补液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度检测部分包括连接板和若干个温度传感器,所述连接板竖直设置,若干个所述温度传感器由上至下均匀设置于连接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温板包括第一隔温板和第二隔温板,所述第二隔温板设置于第一隔温板下侧,所述第一隔温板与所述第二隔温板水平平行设置,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隔温板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隔温板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螺纹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低温余热回收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隔温板与所述第二隔温板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隔温板上设有第一连接螺孔和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隔温板上设有第二连接螺孔和第二连接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文文王凯王九乾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国信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