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5317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节能减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其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导流件及蛇形管排,内壳体嵌于外壳体内并与外壳体形成冷却腔,导流件固定于内壳体内,外壳体的上部开有与冷却腔连通的出水口,外壳体的底部开有与冷却腔连通的进水口,内壳体的顶部上设有进气口,内壳体的底部上设有出气口,内壳体内设有连通进气口和导流件的负压腔,导流件由相互连接的导流板和导流管构成,导流管与内壳体形成导流腔,出气口与导流腔连通,蛇形管排与出气口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经内壳体后,乏汽形成的液体及残余的乏汽进入蛇形管排,在曲折的蛇形管内实现进一步换热降温,最后对形成的液体进行收集及利用。最后对形成的液体进行收集及利用。最后对形成的液体进行收集及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节能减排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乏汽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近年来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故对垃圾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为焚烧处理;对垃圾进行焚烧可以达到使垃圾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同时可以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和供热。
[0003]通过锅炉在对垃圾焚烧过程中,工作过程中通过加热水生成水蒸气,然后利用蒸汽来做功;蒸汽在做功之后,一般不是直接转化为水,而是转化为温度和压力都比较低的蒸汽,也就是乏汽;直接排放的定排乏汽产生的白色水蒸汽对环境造成视觉污染,同时对定排乏汽进行回收具有很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乏汽余热回收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及导流件,内壳体嵌于外壳体内并与外壳体形成冷却腔,导流件固定于内壳体内,
[0007]外壳体的上部开有与冷却腔连通的出水口,外壳体的底部开有与冷却腔连通的进水口,
[0008]内壳体的顶部上设有进气口,内壳体的底部上设有出气口,内壳体内设有连通进气口和导流件的负压腔,
[0009]导流件由相互连接的导流板和导流管构成,导流板呈锥形板状,且导流板的顶部与负压腔对应,导流管与内壳体形成导流腔,出气口与导流腔连通。
[0010]进一步的,导流腔内设有螺旋板,螺旋板盘绕于导流管上,螺旋板连接内壳体和导流管。
[0011]进一步的,回收装置还包括与出气口连通的蛇形管排。
[0012]进一步的,导流管内设有一个分隔板和一个密封板,分隔板和密封板配合使得导流管内空间形成n型通道,密封板上开有与n型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0013]进一步的,密封板置于导流管底部,分隔板置于导流管中部。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1、将乏汽从外部由进气口导入内壳体,经负压腔后乏汽的温度降低,再通过将冷却水打入冷却腔并对乏汽进行换热,从而最终将乏汽进行液化处理;经内壳体后,乏汽形成的液体及残余的乏汽进入蛇形管排,在曲折的蛇形管内实现进一步换热降温,最后对形成的液体进行收集及利用;
[0016]2、冷却水于冷却腔内由下至上流动,从而可以全面对导流腔内的乏汽进行换热处
理,大大加强其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乏汽回收装置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导流件3及蛇形管排4,内壳体2嵌于外壳体1内并与外壳体1形成冷却腔101,导流件3固定于内壳体2内,外壳体1的上部开有与冷却腔101连通的出水口102,外壳体1的底部开有与冷却腔101连通的进水口103,内壳体2的顶部上设有进气口201,内壳体2的底部上设有出气口202,内壳体2内设有连通进气口201和导流件3的负压腔203,导流件3由相互连接的导流板31和导流管32构成,导流板31呈锥形板状,且导流板31的顶部与负压腔203对应,导流管32与内壳体2形成导流腔301,出气口202与导流腔301连通,蛇形管排4与出气口202连通,导流腔301内设有螺旋板33,螺旋板33盘绕于导流管32上,螺旋板33连接内壳体2和导流管32。
[0022]乏汽由进气口201进入负压腔203内,负压腔203中由顶部至底部的方向上其直径逐渐较小,故乏汽经负压腔203后,在压差的作用下,乏汽的温度大大降低;
[0023]乏汽经负压腔203后经锥形板状的导流板31导向后,均匀的分散流动入导流腔301内;导流板31可以设置为向上凸起的圆锥型,可以将乏汽分散导流至内壳体2内的四周,也可以设置为向导流板31内凹陷的圆锥型,乏汽快速喷入圆锥形空间内,最后再向上流动后进入导流腔301内;
[0024]冷却水由进水口103打入冷却腔101内并由下至上流动,从而使得冷却水布满冷却腔101的空间,进而可以对导流腔301内的进行换热处理;乏汽流经螺旋板33与内体体及导流管32形成的螺旋管道,使得乏汽的冷却路径更长,对其换热更为全面;
[0025]蛇形管排4对由导流腔301内排出的乏汽进行再次换热处理,确保对残留乏汽进行液化处理。
[0026]导流管32内设有一个分隔板34和一个密封板35,分隔板34和密封板35配合使得导流管32内空间形成n型通道302,密封板35上开有与n型通道302连通的进风口303和出风口304,密封板35置于导流管32底部,分隔板34置于导流管32中部。
[0027]通过风机将冷却风由进风口303打入,冷却风流经n型通道302后由出风口304排出,冷却风可对导流腔301内的乏汽进行换热处理,进一步提升对于乏汽的换热效果。
[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及导流件(3),内壳体(2)嵌于外壳体(1)内并与外壳体(1)形成冷却腔(101),导流件(3)固定于内壳体(2)内,所述外壳体(1)的上部开有与冷却腔(101)连通的出水口(102),外壳体(1)的底部开有与冷却腔(101)连通的进水口(103),所述内壳体(2)的顶部上设有进气口(201),内壳体(2)的底部上设有出气口(202),内壳体(2)内设有连通进气口(201)和导流件(3)的负压腔(203),所述导流件(3)由相互连接的导流板(31)和导流管(32)构成,导流板(31)呈锥形板状,且导流板(31)的顶部与负压腔(203)对应,导流管(32)与内壳体(2)形成导流腔(301),出气口(202)与导流腔(30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亚峰王建刚沈卫民蔡炯徐利军齐行伟沈思佳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绿色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