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端子及具有其的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5198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接端子及具有其的电设备,所述插接端子用于与公头端子插接配合,包括:本体;设于本体上的一对第一夹持片和一对第二夹持片,用于与公头端子插接配合;一对第一夹持片和一对第二夹持片沿公头端子的插接方向间隔分布;其中,每一对夹持片与公头端子的接触面积相同。端子的接触面积相同。端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接端子及具有其的电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电连接端子
,具体涉及一种插接端子及具有其的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力系统中,插接端子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各种导线的连接,越来越多的场合开始使用插接端子。电池包用于为电动工具提供电能,使用时,电池包上的插接端子与电动工具上的公端子配合,从而实现电能的传送。
[0003]由于电池包上的空间有限,其上的插接端子的尺寸也有限,导致了电池包的插接端子与电动工具的公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有限,在电池包与电动工具电连接时,插接端子上的电流密度较大,易引起插接端子打火、磨损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插接时电流密度的插接端子及具有其的电设备。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插接端子,用于与公头端子插接配合,包括:本体;设于所述本体上的一对第一夹持片和一对第二夹持片,用于与所述公头端子插接配合;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和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沿所述公头端子的插接方向间隔分布;其中,每一对夹持片与所述公头端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0006]优选地,所述的插接端子,所述本体与所述两对夹持片一体成型。
[0007]优选地,所述的插接端子,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关于第二对称面对称,其中,所述第一对称面与所述第二对称面共面。
[0008]优选地,所述的插接端子,在沿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的方向上,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与所述公头端子的第一接触区域的长度与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与所述公头端子的第二接触区域的长度相等。
[0009]优选地,所述的插接端子,所述第一夹持片和所述第二夹持片分别包括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一臂部连接的第二臂部;
[0010]其中,所述第一臂部具有与所述本体连接的近端、与所述第二臂部连接的远端,在沿所述近端至所述远端的方向上,所述一对第一臂部之间呈逐渐靠拢的态势,所述一对第二臂部之间呈逐渐远离的态势。
[0011]优选地,所述的插接端子,所述本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和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的其中一者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其中另一者位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外侧;或者,
[0012]所述本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和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分别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外部的相对两侧,所述收容空间被配置为供所述公头端子穿设。
[0013]优选地,所述的插接端子,在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或是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情况下,
[0014]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或是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与所述收容空间的腔壁之间具有预设间隙,所述预设间隙大于所述第一夹持片或是所述第二夹持片在与所述公头端子配合时被撑开的空间。
[0015]优选地,所述的插接端子,所述本体包括一对支撑板,每一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一所述第一夹持片和一所述第二夹持片,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和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分别对称分布于所述一对支撑板上;
[0016]在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和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的其中一者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其中另一者位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外侧的情况下,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
°
~90
°
,位于收容空间外的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90
°
~170
°
;和/或,
[0017]在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和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分别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外部的相对两侧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90
°
~170
°
,所述第二臂部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00
°
~170
°

[0018]优选地,所述的插接端子,所述本体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一对支撑板的连接板,所述一对支撑板设于所述连接板的一对相对分布的边沿上,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一对支撑板围设形成所述收容空间;
[0019]所述本体上还设有引脚,所述引脚设于所述连接板上,且位于与所述支撑板所在边沿相邻的边沿上。
[0020]优选地,所述的插接端子,所述夹持片上设有窄缝,所述窄缝被配置为增强所述夹持片的弹性形变能力。
[002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设备,包括如前所述的插接端子。
[0022]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23]通过在插接方向上设置两对夹持片,增加了公头端子与插接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在接触面积增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插接端子上的电流密度,从而避免插接端子在与公头端子插接过程中出现打火、磨损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中一对第一夹持片位于收容空间外侧、一对第二夹持片位于收容空间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在俯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中一对第一夹持片和一对第二夹持片分别位于收容空间外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1中的所述插接端子与公头端子插接后的示意图;
[0029]图5为图4在俯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中第一折痕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技术中第二折痕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技术中第三折痕的示意图;
[0033]图9为本技术中第四折痕的示意图;
[0034]图10为传统引脚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1为本技术提供的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2为图1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39]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接端子,用于与公头端子插接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设于所述本体上的一对第一夹持片和一对第二夹持片,用于与所述公头端子插接配合;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和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沿所述公头端子的插接方向间隔分布;其中,每一对夹持片与所述公头端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与所述两对夹持片一体成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关于第二对称面对称,其中,所述第一对称面与所述第二对称面共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沿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的方向上,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与所述公头端子的第一接触区域的长度与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与所述公头端子的第二接触区域的长度相等。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片和所述第二夹持片分别包括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一臂部连接的第二臂部;其中,所述第一臂部具有与所述本体连接的近端、与所述第二臂部连接的远端,在沿所述近端至所述远端的方向上,所述一对第一臂部之间呈逐渐靠拢的态势,所述一对第二臂部之间呈逐渐远离的态势。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和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的其中一者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其中另一者位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外侧;或者,所述本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和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分别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外部的相对两侧,所述收容空间被配置为供所述公头端子穿设。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或是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情况下,所述一对第一夹持片或是所述一对第二夹持片与所述收容空间的腔壁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国清赵殿虎陆晓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得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