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578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属于逆变器总成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逆变器总成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本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板,散热板外侧的两边均具有第一散热片,散热板外侧的两端均具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散热片,所有的第二散热片均位于两条第一散热片之间,第一散热片与相邻的第二散热片之间具有第一散热通道,相邻的两条第二散热片之间具有第二散热通道,两条第一散热片和位于两端的第二散热片之间围成一个散热腔,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均与散热腔相连通,散热腔处安装有散热风扇。本散热结构具有提高逆变器总成的散热效果的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逆变器总成
,涉及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逆变器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的设备,是一种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的装置。
[0003]发电机上会使用逆变器,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一种发电机组的散热结构及发电机组[专利号:202020945245.2;申请公布号:CN212013407U],逆变器总成包括逆变器、逆变器壳,逆变器壳包括逆变器罩、逆变器盖;逆变器放置在逆变器罩和逆变器盖围成的空间内;逆变器总成的长边横向放置,宽边竖向放置;进风处设置在逆变器盖的下部分区域,出风处设置在逆变器盖的顶端区域外。
[0004]该种结构的逆变器总成,进风处设置在逆变器盖的下部区域,出风处设置在逆变器盖的顶端区域,发电机工作后,冷空气从低处的进风处进入,热空气上升从高处的出风处排出,实现换热,但该种换热方式,空气的流通横截面积小,流速慢,导致逆变器总成的散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逆变器总成的散热效果。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外侧的两边均具有第一散热片,所述散热板外侧的两端均具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散热片,所有的所述第二散热片均位于两条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所述第一散热片与相邻的第二散热片之间具有第一散热通道,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具有第二散热通道,两条所述第一散热片和位于两端的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围成一个散热腔,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均与所述散热腔相连通,所述散热腔处安装有散热风扇。
[0007]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均沿竖直方向布置,工作时,散热风扇启动,使冷风沿着位于下方的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进入到散热腔中,然后沿着位于上方的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排出。散热风扇的设置可以提高风的流速,第一散热片使进入的风不会从侧部漏掉,保证风量,提高换热效率,提高逆变器总成的散热效果。
[0008]在上述的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中,部分所述第二散热片靠近散热腔的内端折弯设置形成导向部。导向部起到导向的作用,使风可以更好的通过,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提高逆变器总成的散热效果。
[0009]在上述的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中,两条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中间处均具有朝散热腔凸出设置的凸出段,所述凸出段抵靠在散热风扇上或者所述凸出段与散热风
扇之间具有间隙。凸出段的内壁起到导向的作用,使风可以更好的通过,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提高逆变器总成的散热效果。
[0010]在上述的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中,所述凸出段呈V形,所述凸出段V形的底部中具有加强筋。加强筋的设置提高强度,使凸出段不易损坏。
[0011]在上述的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中,所述散热板呈长条状,所述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均沿散热板的长度方向布置。
[0012]在上述的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中,所述散热腔中固连有若干个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高度小于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高度,所述散热风扇与固定柱相固连,所述散热风扇和散热板通过固定柱隔开,所述散热风扇部分位于散热腔中。该种结构,使散热风扇不会挡住风,使散热风扇起到最好的带动风速的作用,同时使散热结构结构紧凑,占据的空间小。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0014]1、本散热结构的散热风扇不会挡住风,散热风扇提高风的流速,使散热结构结构紧凑的同时提高换热效率,提高逆变器总成的散热效果。
[0015]2、本散热结构第一散热片的设置使进入的风不会从侧部漏掉,保证风量,提高换热效率,提高逆变器总成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散热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散热结构散热腔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散热板;2、第一散热片;21、凸出段;3、第二散热片;31、导向部;4、第一散热通道;5、第二散热通道;6、散热腔;7、散热风扇;8、加强筋;9、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0]如图1、图2所示,本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板1、第一散热片2、第二散热片3和散热风扇7。
[0021]散热板1呈长条状,且散热板1竖向安装。散热板1外侧的两边均具有第一散热片2,本实施例中,散热板1外侧的两端均具有十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散热片3,在实际生产中,位于两端的第二散热片3的数量可以为六个或者十二个。第一散热片2和第二散热片3均沿散热板1的长度方向布置。
[0022]所有的第二散热片3均位于两条第一散热片2之间,两条第一散热片2和位于两端的第二散热片3之间围成一个散热腔6。本实施例中,散热腔6中固连有四个固定柱9,固定柱9的高度小于第一散热片2和第二散热片3的高度,散热风扇7与固定柱9相固连,散热风扇7和散热板1通过固定柱9隔开,散热风扇7部分位于散热腔6中。
[0023]第一散热片2与相邻的第二散热片3之间具有第一散热通道4,相邻的两条第二散热片3之间具有第二散热通道5,第一散热通道4和第二散热通道5均与散热腔6相连通,部分
第二散热片3靠近散热腔6的内端折弯设置形成导向部31。
[0024]两条第一散热片2的中间处均具有朝散热腔6凸出设置的凸出段21,凸出段21呈V形,凸出段21V形的底部中具有加强筋8。本实施例中,凸出段21抵靠在散热风扇7上,在实际生产中,凸出段21与散热风扇7之间具有间隙。
[0025]工作时,启动散热风扇7,冷风沿着位于下方的第一散热通道4和第二散热通进入到散热腔6中,然后沿着位于上方的第一散热通道4和第二散热通排出。冷风通过第一散热通道4和第二散热通,与散热板1、第一散热片2和第二散热片3发生热交换,带走热量,变成热风排出。
[0026]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27]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散热板1、第一散热片2、凸出段21、第二散热片3、导向部31、第一散热通道4、第二散热通道5、散热腔6、散热风扇7、加强筋8、固定柱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1)外侧的两边均具有第一散热片(2),所述散热板(1)外侧的两端均具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散热片(3),所有的所述第二散热片(3)均位于两条所述第一散热片(2)之间,所述第一散热片(2)与相邻的第二散热片(3)之间具有第一散热通道(4),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散热片(3)之间具有第二散热通道(5),两条所述第一散热片(2)和位于两端的所述第二散热片(3)之间围成一个散热腔(6),所述第一散热通道(4)和第二散热通道(5)均与所述散热腔(6)相连通,所述散热腔(6)处安装有散热风扇(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第二散热片(3)靠近散热腔(6)的内端折弯设置形成导向部(3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发电机逆变器总成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第一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尚颂杨晨辜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贝力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