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001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蟑螂诱捕器,涉及蟑螂治理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方的诱捕筒,所述底座上方的中间位置处设有饵料斗,且饵料斗内用于放置饵料,所述诱捕筒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有进入管,且进入管上端连通出诱捕筒,所述进入管外侧的下方设有托板,且托板上的两侧均通过轴承座分别转动设有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所述第一转杆上设有第一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饵料斗内放置饵料发散气味来吸引蟑螂,气味从进入管排出,蟑螂寻着气味进入进入管,在此过程中驱动块驱动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旋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交错在插入槽中啮合,将进入进入管的蟑螂切碎,落到底座上,清理的时候,打开诱捕筒,不会有蟑螂逃出。不会有蟑螂逃出。不会有蟑螂逃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蟑螂诱捕器


[0001]本技术涉及蟑螂防治
,尤其涉及蟑螂诱捕器。

技术介绍

[0002]蟑螂,泛指“蜚蠊目”的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是常见的医学昆虫。蟑螂侵害面广、食性杂,可携带多种病原体,是病原体的机械性传播媒介;此外,蟑螂的活体、尸体、排泄物等可引发敏感人群的过敏、哮喘等疾病。
[0003]在目前蟑螂的治理中,常常用到诱捕器,现有技术中,如授权公告号CN 114176056 B公开了“座架式蟑螂阻隔诱捕器”,并具体公开了:利用垃圾桶的垃圾作为天然的诱饵,蟑螂想要进入垃圾桶,只能从三个落地的支腿往上爬,爬入诱捕通道后,能够顶起弹片进入盒体内部,弹片落下后使得蟑螂只能进不能出,爬虫粘贴能够阻隔蟑螂向其他方向爬行,最终只能进入诱捕通道,然而,上述技术中,蟑螂进入装置后,不会死亡,当需要清理打开装置的时候,存在蟑螂飞出的情况,因此,本技术提出蟑螂诱捕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蟑螂诱捕器,该蟑螂诱捕器通过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旋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交错在插入槽中啮合,将进入进入管的蟑螂切碎,落到底座上,清理的时候,打开诱捕筒,不会有蟑螂逃出。
[0005]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蟑螂诱捕器,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方的诱捕筒,所述底座上方的中间位置处设有饵料斗,且饵料斗内用于放置饵料,所述诱捕筒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有进入管,且进入管上端连通出诱捕筒,所述进入管外侧的下方设有托板,且托板上的两侧均通过轴承座分别转动设有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所述第一转杆上设有第一叶片,所述第二转杆上设有第二叶片;
[0006]所述进入管外部的两侧设有交错的插入槽,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分别穿过两侧的所述插入槽并交错适配,所述底座顶部的两侧均转动设有驱动块,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的下端分别与两组所述驱动块连接。
[000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的下端均设有三角杆,所述驱动块的上端设有三角槽,所述三角杆与三角槽相适配。
[000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饵料斗内部的底部设有扇叶,所述底座内部的中端设有马达,且马达的上端输出端与所述扇叶连接。
[0009]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底座内部的下方设有底腔,且底腔的中间位置处转动设有第一齿轮,所述马达下端输出端与第一齿轮连接,所述底腔内部的两侧均转动设有第二齿轮,且两组所述第二齿轮分别与两组所述驱动块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适配。
[0010]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饵料斗内部的中端设有网兜托,且网兜托用于放置饵料,所述饵料斗内侧上端的边缘处设有托边,且托边上盖设有网兜盖。
[0011]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诱捕筒外侧的下方设有透气孔,且透气孔设有多组,所述透气孔连通至底座处。
[0012]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诱捕筒顶部的中端设有内螺孔,所述进入管外侧的上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内螺孔相适配。
[0013]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底座顶部的边缘处设有限位边,且限位边的外口径与所述诱捕筒的内口径相适配。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1、本技术通过在饵料斗内放置饵料发散气味来吸引蟑螂,气味从进入管排出,蟑螂寻着气味进入进入管,在此过程中驱动块驱动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旋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交错在插入槽中啮合,将进入进入管的蟑螂切碎,落到底座上,清理的时候,打开诱捕筒,不会有蟑螂逃出。
[0016]2、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网兜托放置饵料,并托边上盖设有网兜盖,在发散气味的同时避免其他进入内部的昆虫直接食用饵料,减少饵料的浪费。
[0017]3、本技术通过马达带动扇叶旋转,将饵料味道吹向进入管,达到吸引蟑螂的目的,马达通过第一齿轮同步带动两组第二齿轮旋转,使得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旋转,联动控制,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拆分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诱捕筒内部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底座内部示意图。
[0022]其中:1、底座;2、诱捕筒;3、饵料斗;4、进入管;5、托板;6、轴承座;7、第一转杆;8、第二转杆;9、第一叶片;10、第二叶片;11、驱动块;12、三角杆;13、三角槽;14、扇叶;15、马达;16、底腔;17、第一齿轮;18、第二齿轮;19、网兜托;20、托边;21、网兜盖;22、透气孔;23、插入槽;24、外螺纹;25、限位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24]实施例一
[0025]根据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蟑螂诱捕器,包括底座1和安装在底座1上方的诱捕筒2,所述底座1上方的中间位置处设有饵料斗3,且饵料斗3内用于放置饵料,所述诱捕筒2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有进入管4,且进入管4上端连通出诱捕筒2,所述进入管4外侧的下方设有托板5,且托板5上的两侧均通过轴承座6分别转动设有第一转杆7和第二转杆8,所述第一转杆7上设有第一叶片9,所述第二转杆8上设有第二叶片10;
[0026]所述进入管4外部的两侧设有交错的插入槽23,所述第一叶片9和第二叶片10分别穿过两侧的所述插入槽23并交错适配,所述底座1顶部的两侧均转动设有驱动块11,所述第一转杆7和第二转杆8的下端分别与两组所述驱动块11连接。使用时,通过在饵料斗3内放置
饵料发散气味来吸引蟑螂,气味从进入管4排出,蟑螂寻着气味进入进入管4,在此过程中驱动块11驱动第一转杆7和第二转杆8旋转,第一叶片9和第二叶片10交错在插入槽23中啮合,将进入进入管4的蟑螂切碎,落到底座1上,清理的时候,打开诱捕筒2,不会有蟑螂逃出。
[0027]所述第一转杆7和第二转杆8的下端均设有三角杆12,所述驱动块11的上端设有三角槽13,所述三角杆12与三角槽13相适配。使用时,将诱捕筒2盖到底座上,将三角杆12插入三角槽13,驱动块11即可带动第一转杆7和第二转杆8旋转,方便安装或者拆卸。
[0028]所述饵料斗3内部的底部设有扇叶14,所述底座1内部的中端设有马达15,且马达15的上端输出端与所述扇叶14连接。所述底座1内部的下方设有底腔16,且底腔16的中间位置处转动设有第一齿轮17,所述马达15下端输出端与第一齿轮17连接,所述底腔16内部的两侧均转动设有第二齿轮18,且两组所述第二齿轮18分别与两组所述驱动块11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8与第一齿轮17相适配。使用时,通过马达15带动扇叶14旋转,将饵料味道吹向进入管4,达到吸引蟑螂的目的,马达15通过第一齿轮17同步带动两组第二齿轮18旋转,使得第一转杆7和第二转杆8旋转,联动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蟑螂诱捕器,包括底座(1)和安装在底座(1)上方的诱捕筒(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方的中间位置处设有饵料斗(3),且饵料斗(3)内用于放置饵料,所述诱捕筒(2)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有进入管(4),且进入管(4)上端连通出诱捕筒(2),所述进入管(4)外侧的下方设有托板(5),且托板(5)上的两侧均通过轴承座(6)分别转动设有第一转杆(7)和第二转杆(8),所述第一转杆(7)上设有第一叶片(9),所述第二转杆(8)上设有第二叶片(10);所述进入管(4)外部的两侧设有交错的插入槽(23),所述第一叶片(9)和第二叶片(10)分别穿过两侧的所述插入槽(23)并交错适配,所述底座(1)顶部的两侧均转动设有驱动块(11),所述第一转杆(7)和第二转杆(8)的下端分别与两组所述驱动块(1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蟑螂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杆(7)和第二转杆(8)的下端均设有三角杆(12),所述驱动块(11)的上端设有三角槽(13),所述三角杆(12)与三角槽(13)相适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蟑螂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饵料斗(3)内部的底部设有扇叶(14),所述底座(1)内部的中端设有马达(15),且马达(15)的上端输出端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燕赵锦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百欧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