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崧桦专利>正文

自行车的驱动机构及使用该驱动机构的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930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驱动机构包括一传动盘、一传动带、一对曲柄、一对摆臂、一对连接臂及一对踏板。该对曲柄及摆臂分别设置于车架适当处,而该连接臂则设置于曲柄与摆臂自由端之间,该踏板则设置于连接臂上,且踏板的运动轨迹中,其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垂直距离为H,其最前端与最后端的水平距离为W,并满足下列关系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使用该驱动机构的自行车。借此,由于踏板的运动轨迹中,其所需前后移动距离已大幅减少,可缩短前、后轮之间的轮距,进而缩短自行车车身全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自行车驱动机构及使用该驱动机构的自行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自行车主要包括一车架、一前轮及一后轮,该前、后轮分别设置于车架的 前、后叉端部,而其驱动机构,是于一装设在五通管的齿盘设置有一对曲柄,并于曲柄自由 端装设踏板,即可借由踩踏踏板带动链条转动,进而驱动后轮前进。然而,由于该踏板所设处的曲柄自由端为呈圆周转动,这样使得使用者的双脚无 可避免地需沿该圆周转动的轨迹踩踏,由于其踩踏轨迹所需的前后空间距离较大,导致致 前、后轮之间的轮距无法缩短,这样就使现有的自行车全长较长,在携带上及收纳上皆有其 不便之处。为解决上述问题,常见的作法是将车架做成可折叠状,则于折叠后预期可减少约 一半车长,而提升其机动性及收纳性。然而,上述可折叠的自行车款于折叠后即无法骑乘, 且折叠的过程也很复杂,其折叠机构虽有渐趋简化的趋势,然而使用者稍有不慎则容易沾 染润滑油等油污,仍是无法完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有鉴于此,如何借由改变其踩踏轨迹而缩短两车轮的轮距,乃为本业界人士亟待 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连杆原理改变踩踏方向,减少踩 踏踏板所需前后距离的自行车驱动机构及自行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车驱动机构,包 括一传动盘,其设置于自行车的车架上;一传动带,其一部分绕设于该传动盘,该传动带 与传动盘呈连动关系;一对曲柄,其对称设置于该车架的两侧,各曲柄分别具有一第一固定 端及一第一自由端,该对曲柄的第一固定端之间连接有一轴杆,该轴杆穿设于该传动盘的 轴心处,该对曲柄与该传动盘呈连动关系;一对摆臂,分别设置于该车架的两侧,各摆臂分 别具有一第二固定端及一第二自由端,该第二固定端枢设于该自行车的车架上;一对连接 臂,各连接臂分别具有两个枢接端,该两个枢接端分别枢设于位于其同侧的第一自由端、第 二自由端,于该两个枢接端之间为一结合段;以及一对踏板,其设置于该结合段上,且各该 踏板的运动轨迹中,其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垂直距离为H,其最前端与最后端的水平距离为,并满足下列关系式H /w> 5/3 。其中,沿各该结合段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结合机构,且位于同侧的踏板选择性地 设置于这些结合机构之一。该自行车包括车架、前轮及后轮,该车架则包括一前叉部、一后 叉部及一把手,该前轮设置于该前叉部的端部,该后轮设置于该后叉部的端部。该对摆臂的 第二固定端枢设于该前叉部上。该车架包括一立管,于立管上设置有一座垫。 传动盘设置于该立管上。该对摆臂的第二固定端枢设于该后叉部上。该车架包括一立管,于立管上设 置有一座垫,其中该传动盘设置于该立管上。该车架包括一立管,于立管上设置有一座垫。 该传动盘设置于该立管上。本技术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技术自行车的车长可大幅缩短,明显较现有的自行车更具显著进步的携 行性及收纳性,却没有可折叠式自行车需另行折叠的不便,更无可折叠式自行车于折叠后 即无法骑乘的重大缺憾。2、本技术中,由于踏板的运动轨迹改变,其运动方向大致与重力方向平行,也 即使用者的重量可充分地用于踩踏踏板,而减少施予水平方向的分力,相对于现有的自行 车驱动机构而言,本技术的驱动机构可令使用者更为充分地利用地心引力。再者,因使 用者踩踏轨迹由现有的圆弧轨迹改为趋于垂直的往复移动轨迹,这样使用者的运动方式亦 变成单纯的上下踩踏,而类似于往复抬腿的运动,其运动的肌肉群即有别于以往,可强化提 臀功效,且因上述运动方式的改变,使得该座垫也可省略而不设置,可望减少材料支出及整 体车重,而完全符合现今自行车性能改良的趋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自行车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自行车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自行车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自行车驱动机构的使用状态一;图5为本技术自行车驱动机构的使用状态二 ;图6为本技术踏板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3:前轮231 第一固定端4:后轮232 第一自由端10:车架233 轴杆11:前叉部234:爪盘12 后叉部24 摆臂13 主杆体241 第二固定端131 支撑结构 242 第二自由端14 立管25 连接臂141 座垫251 结合段15 把手252 结合机构20 驱动机构 253、254 枢接端21 传动盘26 踏板22:传动带23 曲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借由较佳实施例具体说明本技术的结构、技术特征及功效技术。 首先,请参考图1至图5。在本技术的自行车中,其包括一车架10、一前轮3、 一后轮4及一驱动机构20。其中,该车架10包括一前叉部11、一后叉部12、一连接于前、后 叉部之间的主杆体13、一立管14及一把手15。其中,该前、后轮3、4分别设置于前、后叉部 11、12的端部,更明确地说,该前、后轮3、4的转轴分别枢设于前、后叉部11、12的端部之间, 且前、后轮3、4的轮径比例并未限定,而可依驱动机构5的不同配置方式或其他因素而定。该立管14上可设置有一座垫141,而该把手15是用以操控前轮3或后轮4的方 向,视该自行车为前轮驱动或后轮驱动而定。本技术的驱动机构20,包括一传动盘21、一传动带22、一对曲柄23、一对摆臂 24、一对连接臂25及一对踏板26。该传动盘21供设置于该车架10之上,该传动带22的一 部分绕设于该传动盘21,令传动带22与传动盘21呈连动关系,且该传动带22供驱动前轮 3或后轮4。上述传动带22的形式可为链条或皮带,其中又以链条较广为使用,此时传动盘 21即于其外周缘环设有多个相对应的凸齿,供与链条状的传动带22咬合。在本实施例中, 该传动带22用以驱动后轮4,此时该把手15则用以操控前轮3的方向,反之亦然。该传动 带22与后轮4之间,可借由一单向棘轮组(未绘示)令两者呈单向驱动关系,且该单向棘 轮组可设有多个不同径、不同齿数的飞轮,并利用一后变速器而改变传动带22与后轮4之 间的转速比。同理,于传动轮21上亦可搭配数个不同径、不同齿数的齿盘及前变速器,以调 变与后轮4之间的转速比。该对曲柄23对称设置于车架10的两侧,各曲柄23分别具有一第一固定端231及 一第一自由端232,于两曲柄23的第一固定端231之间连接有一轴杆233,该轴杆233借由 一轴承而设置于车架10上,且该轴杆233恰穿设于该传动盘21的轴心(即其圆心)处,该 传动盘21与轴杆233之间,可借由一爪盘234相互连结固定,或可一体设置而固定,借以令 该对曲柄23与传动盘21呈连动关系。上述轴杆233设置的位置,可如本实施例所示而设 置于主杆体13下方的支撑结构131,也可设置于车架10的其他适当位置,例如立管14的 适当高的位置处。换言之,该传动盘21也是对应轴杆233而设置于该支撑结构131、该立 管14或车架10其他适当处。上述装设位置的变化,其成立的条件,以各该曲柄23可无障 碍地以其第一固定端231为轴心完成一完整的圆周转动为原则,否则即无法有效率地驱动 自行车前进。该对摆臂24分别设置于该车架10的两侧,各该摆臂24具有一第二固定端241及 一第二自由端242,该第二固定端241供枢设于车架10上,在其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固 定端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驱动机构,包括:一传动盘,其设置于自行车的车架上;一传动带,其一部分绕设于该传动盘,该传动带与传动盘呈连动关系;一对曲柄,其对称设置于该车架的两侧,各曲柄分别具有一第一固定端及一第一自由端,该对曲柄的第一固定端之间连接有一轴杆,该轴杆穿设于该传动盘的轴心处,该对曲柄与该传动盘呈连动关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车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对摆臂,分别设置于该车架的两侧,各摆臂分别具有一第二固定端及一第二自由端,该第二固定端枢设于该自行车的车架上;一对连接臂,各连接臂分别具有两个枢接端,该两个枢接端分别枢设于位于其同侧的第一自由端、第二自由端,于该两个枢接端之间为一结合段;以及一对踏板,其设置于该结合段上,且各该踏板的运动轨迹中,其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垂直距离为H,其最前端与最后端的水平距离为W,并满足下列关系式:H/W≥5/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崧桦
申请(专利权)人:王崧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