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3538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涉及有机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无机污泥沉淀区、泥水混合区、厌氧反应区、泥水分离区和清水区,清水区设有出水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分区分别对废水中的不同污染物因子进行分区重点处理,同时通过回流等方法,稳定进水水量,提高厌氧消化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设置减速区使有机污泥充分分解,且采用斜管沉淀,延长沉淀时间,提高了沉淀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生化剩余污泥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上流式厌氧污泥反应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泥减量处理,其主要特点是使泥水从下往上快速流动,将无机污泥沉淀而有机污泥则继续向上,经过充分的厌氧反应将有机污泥降解,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沉降后,通过排污泵将污泥排出。
[0003]现有的厌氧反应装置多为直筒状结构,流速过快时沉降效率低,流速过慢则厌氧细菌不能充分繁殖,导致有机污泥降解效率差,同时单一依靠重力沉降,难以对厌氧装置上部的污泥进行有效沉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的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主要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无机污泥沉淀区、泥水混合区、厌氧反应区、泥水分离区和清水区,所述清水区设有出水堰;
[0007]所述厌氧反应区和泥水分离区之间还设有减速区,所述减速区用于降低流速,所述泥水分离区内设有斜管;
[0008]所述厌氧装置还设有回流系统、供给系统和排泥系统;
[0009]所述回流系统一端连通所述泥水混合区,另一端连通所述减速区;
[0010]所述供给系统进口直通泥水混合区,所述排泥系统设在所述厌氧装置底部,并连通所述无机污泥沉淀区,所述排泥系统用于排出无机污泥沉淀区的污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系统包括回流管、回流泵和回流布水管,所述回流管通过所述回流泵与所述回流布水管连通,所述回流管连通所述减速区,所述回流布水管连通所述泥水混合区。
[0012]进一步的,所述供给系统包括污泥进水管、提升泵和布水管,所述污泥进水管通过所述提升泵与所述布水管连通,所述布水管连通所述泥水混合区。
[0013]进一步的,所述排泥系统包括连通所述无机污泥沉淀区的排泥管以及安装在排泥管上的排泥泵。
[0014]进一步的,所述无机污泥沉淀区为漏斗状以便于排泥。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1、本技术通过分区分别对废水中的不同污染物因子进行分区重点处理,同时回流系统使进水水量稳定,提高厌氧消化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且采用斜管沉淀,延长沉淀时间,提高了沉淀效率。
[0017]2、本技术通过设置减速区,降低厌氧反应装置上部的上升流速,富集污泥,回流污泥浓度高,一方面保持装置内的污泥浓度,同时使装置内的细菌保持在适宜的环境生长,最终达到在厌氧过程中,分解生化剩余污泥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的流程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的俯视图。
[0020]其中,01、无机污泥沉淀区,02、泥水混合区,03、厌氧反应区,04、减速区,05、泥水分离区,051、斜管,06、清水区,1、污泥进水管,2、提升泵,3、布水管,4、排泥泵,5、排泥管,6、回流管,7、回流泵,8、回流布水管,9、出水堰。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进行。
[0022]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进行具体说明。
[0023]一种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无机污泥沉淀区01、泥水混合区02、厌氧反应区03、泥水分离区05和清水区06,清水区06设有出水堰9,分离产生的上清液废水储存在清水区06,进而从出水堰9排出,该厌氧装置还设有回流系统、供给系统和排泥系统。
[0024]厌氧反应区03和泥水分离区05之间设有减速区04,减速区04降低厌氧反应装置上部的上升流速,富集污泥,回流污泥浓度高,一方面保持装置内的污泥浓度,同时使装置内的细菌保持在适宜的环境生长,最终达到在厌氧过程中,提高COD去除效能,从而实现污泥减量的目的;
[0025]回流系统一端连通泥水混合区02,另一端连通减速区04;
[0026]供给系统进水口直通泥水混合区02,供给系统包括污泥进水管1、提升泵2和布水管3,污泥进水管1通过提升泵2与布水管3连通,布水管3连通泥水混合区02,使用时,启动提升泵2,使污泥进水管1抽取待减量的生化剩余污泥,通过布水管3进入泥水混合区02。
[0027]排泥系统设在厌氧装置底部,并连通无机污泥沉淀区01,无机污泥因重力因素沉淀至无机污泥沉淀区01,同时无机污泥不参与厌氧反应,减少细菌负荷;
[0028]无机污泥沉淀区01为漏斗状以便于排泥,无机污泥沉淀区01外接排泥系统,排泥系统包括连通无机污泥沉淀区01的排泥管5以及安装在排泥管5上的排泥泵4,排泥时,排泥泵4启动通过排泥管5排出无机污泥沉淀区01内沉降的无机污泥。
[0029]回流系统包括回流管6、回流泵7和回流布水管8,回流管6通过回流泵7与回流布水管8连通,回流管6连通减速区04,回流布水管8连通泥水混合区02,启动回流泵7,抽取减速区04的回流泥水再次流入泥水混合区02。
[0030]泥水混合区02内并列设有布水管3和回流布水管8,布水管3供给的待减量的生化剩余污泥泥水与回流布水管8回流的回流泥水在泥水混合区02充分混合,并向上流,且加大了上升流速;
[0031]厌氧反应区03是有机污泥浓度最高区域,厌氧细菌在该区域大量繁殖,保障有机污泥的有效降解;
[0032]泥水分离区05实现泥水分离,使厌氧污泥再次进入减速区,分离的上清液位于上层,不参与循环,有效利用空间,内设有斜管051,延长了泥水上升时间,提高了沉降效率;
[0033]其工作原理如下:
[0034]首先,提升泵2开启,生化剩余污泥泥水由污泥进水管1进入布水管3,在泥水混合区02内均匀布水,泥水水流保持一定的上升流速由下向上流动,而无机污泥因重力因素沉淀入无机污泥沉淀区01。
[0035]泥水水流上升过程中,先进入泥水混合区02并在泥水混合区02进行初步厌氧反应。
[0036]泥水水流继续上升进入厌氧反应区03,厌氧细菌在厌氧反应区03大量繁殖,有机污泥在该区充分分解。
[0037]经过厌氧反应区03的泥水继续上升,经过减速区04,泥水减速后上升流速降低,使污泥富集在厌氧反应区03,提高厌氧反应效率。
[0038]经过减速区04后的泥水水流继续上升进入泥水分离区05,泥水分离区05内密集的设有多个泥水斜管051,通过斜管051延长污泥上升时间,从而使污泥再次沉淀,此处的无机污泥主要是质量较轻的、首次沉降未能进入无机污泥沉淀区01内的部分。
[0039]经过泥水分离区05的泥水分离出污泥及上清液废水,上清液废水停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无机污泥沉淀区(01)、泥水混合区(02)、厌氧反应区(03)、泥水分离区(05)和清水区(06),所述清水区(06)设有出水堰(9),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反应区(03)和泥水分离区(05)之间还设有减速区(04),所述减速区(04)用于降低流速,所述泥水分离区(05)内设有斜管(051);所述厌氧装置还设有回流系统、供给系统和排泥系统;所述回流系统一端连通所述泥水混合区(02),另一端连通所述减速区(04);所述供给系统进水口直通泥水混合区(02),所述排泥系统设在所述厌氧装置底部,并连通所述无机污泥沉淀区(01),所述排泥系统用于排出无机污泥沉淀区(01)的污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剩余污泥减量的厌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系统包括回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晔黄胜海冯彬孙建华豆水仁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碧水沃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