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伯卿专利>正文

一种无动力气体离心脱湿除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3084 阅读:3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无动力气体离心脱湿除雾装置,包括一个脱湿罐、浮罐;浮罐外壁均匀地分布多块隔板,隔板与浮罐的倾斜角度为60度~90度,隔板的外沿与脱湿罐内表面的间隙很小;脱湿罐外侧下部安装一个进气管,进气管进入脱湿罐后,沿脱湿罐内侧边沿斜弯上升,延伸至与脱湿罐另一侧与排水管出口同一水平的位置为端口,端口开口沿脱湿罐内径水平切线方向向上45度,端口中心在隔板与水面相接的中央位置,进气管在脱湿罐内水位浸没部分的两侧中央位置装有多根斜小内径短管,短管内孔与进气管相通;在排水管正上方装有干气体出气口。利用压力只有几千帕的湿气体作为动力,推动浮罐转动,使湿气体在隔板间脱水。其优点为湿气冷却、脱湿效果好、离心脱湿不需要外加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与水环真空泵匹配的无动力气体离心脱湿除雾装置,属于气液分离

技术介绍
膜法富氧局部增氧助燃节能技术在我国研究应用已有十多年了,而且应用的燃烧 炉已有数十家之多,同时也诞生了多项专利。但真正能市场化的只有中国科学院膜技术国 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极少数几家。其主要工艺为空气依次经过滤棉和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 后,由送风机送入富氧膜装置,流经富氧膜表面的洁净空气被真空泵隔膜抽离富氧膜成浓 度为27% 31%的湿富氧气,这些湿富氧气送入气水分离系统除雾脱湿变成较干的富氧 气,然后送入预热器预热后经富氧喷嘴送入燃烧中心。 富氧助燃节能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应用、改进,已有了较大发展,但人们主要重视的 是富氧膜的选择性和透过率的研究、改进,对助燃应用技术和系统保护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随着能源的日趋紧张和国家对节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的节能意识逐渐加强,富氧助 燃节能系统的一些缺点也不断显现出来。我经过几年的研究、总结和实验发现,当前的富氧 助燃节能系统的富氧气脱湿除雾效果不佳,送入燃烧炉燃烧中心的富氧气含水量较高,这 些水分在炉中被加热气化,并以较高温度随烟气排入大气,会带走一定的热量,对系统的节 能不利。 目前富氧气体脱湿除雾常用的方法有旋风分离或加压精密滤芯过滤,也有相关富 氧脱湿除雾专利,但其效果不佳,有的还需加压和更换滤芯,能耗高、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动力气体离心脱湿除雾装置,使其冷却、脱湿效果好、 且不需要外加动力。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种无动力气体离心脱湿除雾装置,包括一个脱湿罐,脱湿罐内安装一个完全密 封的浮于脱湿罐内并能沿定位于脱湿罐上下中心的浮罐中心轴旋转的浮罐;浮罐外壁均匀 地分布多块直立长条薄隔板,隔板的上顶沿与浮罐上顶面平齐,下底沿高于浮罐下底沿,而 且当浮罐浮于脱湿罐内时隔板的下底沿刚好接触脱湿罐内的水面;隔板离下底沿边5 10cm处有一折弯,折弯角度为15度 30度,折弯方向与浮罐旋转方向相反;隔板与浮罐的 倾斜角度为60度 90度,倾斜方向与浮罐旋转方向相反;隔板的外沿与脱湿罐内表面的 间隙很小,或隔板的外沿焊接于一个圆桶内,圆桶与脱湿罐内表面的间隙很小;脱湿罐外侧 下部安装一个进气管,进气管进入脱湿罐后,沿脱湿罐内侧边沿斜弯上升,延伸至与脱湿罐 另一侧与排水管出口同一水平的位置为端口 ,端口开口沿脱湿罐内径水平切线方向向上45 度,端口中心在隔板与水面相接的中央位置,进气管在脱湿罐内水位浸没部分的两侧中央 位置装有多根斜小内径短管,短管内孔与进气管相通,短管外口低于进气管的外径最低点;脱湿罐与进气管端口距离最远处装有排水管;在排水管正上方装有干气体出气口 ,干气体 出气口在脱湿罐内罩有金属丝网的除雾罩。 上述冷却水由脱湿罐下部的冷却水进水管进入脱湿罐,并由排水管排出脱湿罐。 冷却水进水管连接从水环真空泵气水分离出来的真空泵分离水,进入脱湿罐用于脱湿罐内 气体的冷却水。 上述斜小内径短管与进气管中轴线水平成30 45度角、垂直成15 45度角。 热气体从真空泵出来经气体进气管,进入脱湿罐,在气体进气管的气水混合段,由 于流动的气体带进冷却水混合冷却后从端口喷出,喷在隔板的下端折弯上,推动浮罐旋转, 气体沿旋转的浮罐上隔板上升并被离心分离脱湿,然后从隔板上沿出来的气体经除雾罩除 雾后,经排气管排出脱湿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为利用浮罐旋转阻力小,直接用气体进入罐内的 气体流速作旋转的动力,浮罐旋转离心分离脱除湿气体中含有水份或水雾的大颗粒分子, 同时冷却热气体,因此气体冷却、脱湿和除雾的效率高。 能直接使用真空泵气水分离的循环水作为脱湿罐热气体的冷却水,因此可节省成 本。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气体进气管走向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气体管进水混合冷却段的单向进水管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隔板示意图。 图中1、脱湿罐2、浮罐3、除雾罩4、气体进气管5、排水管6、气体排气管7、隔板8、 气体进气管出口端9、浮罐上直立中心轴10、浮罐下直立中心轴11、浮罐下轴承12、浮罐上 轴承13、隔板与浮罐外侧的倾角14、隔板下端与隔板的折弯角15、隔板下端折弯段16、冷却 水进水管17、圆桶18、斜小内径短管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 在图1 5的实施例中,无动力气体离心脱湿除雾装置包括一个常压的气体脱湿 罐l,脱湿罐l内安装一个完全密封的浮于脱湿罐l内并能水平旋转的浮罐2,浮罐2的上 部是平面形、下部可以是平面形也可以是倒锥形;浮罐2的上下中心焊接有一根直立中心 轴,上中心轴9间隙套于脱湿罐1上盖内的中心安装的上轴承12内,并可自由旋转;下中心 轴10间隙套于脱湿罐1下底面上的中心安装的下轴承11内,并可自由旋转;浮罐2外壁均 匀地分布焊接多块直立长条薄隔板7,隔板7的上顶沿与浮罐2上顶面平齐,但隔板7的下 底沿比浮罐2下底沿短,而且当浮罐2浮于脱湿罐1内时隔板7的下底沿刚好接触脱湿罐 1内的水面;隔板7的下底沿5 10cm处有一折弯15,折弯角14为15度 30度,折弯15 方向与浮罐2旋转方向相反;隔板7与浮罐2焊接的倾斜角13为60度 90度,倾斜13方 向与浮罐2旋转方向相反;隔板7的外沿与脱湿罐1内表面的间隙很小,或隔板7的外沿焊接于一个圆桶17内,见图2,圆桶17与脱湿罐1内表面的间隙很小;脱湿罐1外侧下部安装 一个气体进气管4,气体进气管4进入脱湿罐1后,沿脱湿罐1内侧边沿斜弯上升,延伸至与 脱湿罐1另一侧安装的排水管5出口同一水平的位置为端口 8,端口 8沿脱湿罐1内径水平 切线方向向上45度喷出气体,喷出气体的中心在隔板7与水面相接的中央位置;气体进气 管4在脱湿罐1内水位浸没部分的两侧中央位置装有多根与气体管4中轴线水平成30 45度角、垂直成15 45度角的斜小内径短管18,短管18内径孔与气体管4相通,短管18 的长短以短管18外口低于气体管4的外径最低点;脱湿罐1与气体管4出口端口 8距离最 远处装有水平排水管5,水平排水管5的开口位置即为脱湿罐1内的冷却水位;在脱湿罐1 内排水管5正上方装有干气体出气口 6,干气体出气口 6在脱湿罐1内罩有200 300目金 属丝网的除雾罩3;脱湿罐1下部连接从水环真空泵气水分离出来的真空泵分离水管16,进 入脱湿罐l用于脱湿罐l内气体的冷却水;脱湿罐l必须直立安装在固定基础上,罐体不能 倾斜,否则浮罐2无法浮在水面上自由旋转。 湿热气体从真空泵出来经气体进气管4,进入脱湿罐l,在气体进气管4的气水混 合段,由于流动的气体带进通过小内径短管18的冷却水混合冷却后从端口 8喷出气液混合 液,喷在隔板7的下端折弯15上,推动浮罐2旋转,气体沿旋转的浮罐2上隔板7上升并被 离心分离脱湿,然后从隔板7上沿出来的气体经除雾罩3除雾后,经排气管6排出脱湿罐1 ; 冷却水由冷却水进水管16进入脱湿罐l,并由排水管5排出脱湿罐1。权利要求一种无动力气体离心脱湿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脱湿罐,脱湿罐内安装一个完全密封的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动力气体离心脱湿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脱湿罐,脱湿罐内安装一个完全密封的浮于脱湿罐内并能沿定位于脱湿罐上下中心的浮罐中心轴旋转的浮罐;浮罐外壁均匀地分布多块直立长条薄隔板,隔板的上顶沿与浮罐上顶面平齐,下底沿高于浮罐下底沿,而且当浮罐浮于脱湿罐内时隔板的下底沿刚好接触脱湿罐内的水面;隔板的外沿与脱湿罐内表面的间隙很小,或隔板的外沿焊接于一个圆桶内,圆桶与脱湿罐内表面的间隙很小;脱湿罐外侧下部安装一个进气管,进气管进入脱湿罐后,沿脱湿罐内侧边沿斜弯上升,延伸至与脱湿罐另一侧与排水管出口同一水平的位置为端口,端口开口沿脱湿罐内径水平切线方向向上45度,端口中心在隔板与水面相接的中央位置,进气管在脱湿罐内水位浸没部分的两侧中央位置装有多根斜小内径短管,短管内孔与进气管相通,短管外口低于进气管的外径最低点;脱湿罐与进气管端口距离最远处装有排水管;在排水管正上方装有干气体出气口,干气体出气口在脱湿罐内罩有金属丝网的除雾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伯卿
申请(专利权)人:魏伯卿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