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2768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驱动基板、显示介质层、共用电极层、触控电极层以及保护层。显示介质层配置于驱动基板上。共用电极层直接接触且配置于显示介质层上。共用电极层包括多个共用电极,且相邻两共用电极之间具有间距。触控电极层配置于显示介质层上。触控电极层与共用电极层定义出触控结构层。保护层配置于触控电极层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触控显示装置的共用电极层可同时作为共用电极以及触控电极,借此可有效地减少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制程步骤以降低制作成本,同时亦可有效地减少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整体的厚度,以提升光学特性并符合薄型化的需求。符合薄型化的需求。符合薄型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技术中,触控显示装置是由驱动基板、配置于驱动基板上的显示模块以及通过光学胶层黏附于显示模块上的外挂式触控基板所组成。然而,将触控基板外挂在显示模块上会使得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无法减小,无法符合薄型化的需求。此外,外挂式触控基板亦会降低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对比度,进而影响触控显示装置的光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可符合薄型化需求,且可有效地降低制作成本,并可有效地提升光学性能。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驱动基板、显示介质层、共用电极层、触控电极层以及保护层。显示介质层配置于驱动基板上。共用电极层直接接触且配置于显示介质层上。共用电极层包括多个共用电极,且相邻两共用电极之间具有间距。触控电极层配置于显示介质层上。触控电极层与共用电极层定义出触控结构层。保护层配置于触控电极层上。
[0005]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水气阻挡层、第一基板、光学胶层以及第二基板。水气阻挡层配置于共用电极层上。第一基板配置于水气阻挡层上。光学胶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上。第二基板配置于光学胶层上。触控电极层位于第二基板与光学胶层之间。共用电极层、水气阻挡层、第一基板、光学胶层、触控电极层以及第二基板定义出触控结构层。
[0006]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超薄玻璃(Ultra

Thin Glass,UTG)、光学胶层以及第二超薄玻璃。第一超薄玻璃配置于共用电极层上。光学胶层配置于第一超薄玻璃上。第二超薄玻璃配置于光学胶层上。触控电极层位于第二超薄玻璃与光学胶层之间。共用电极层、第一超薄玻璃、光学胶层、触控电极层以及第二超薄玻璃定义出触控结构层。
[0007]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上述的第一超薄玻璃的厚度与第二超薄玻璃的厚度皆小于150微米。第一超薄玻璃的透水率与第二超薄玻璃的透水率小于10
‑6g/m2。
[0008]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超薄玻璃,配置于共用电极层上。超薄玻璃位于共用电极层与触控电极层之间。共用电极层、超薄玻璃以及触控电极层定义出触控结构层。
[0009]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超薄玻璃,配置于共用电极层与触控电极层上。触控电极层的多个触控电极与共用电极层的共用电极交替排列且属于同一膜层。共用电极层、触控电极层以及超薄玻璃定义出触控结构层。
[0010]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绝缘层以及超薄玻璃。绝缘层配置于共用电极层上。超薄玻璃配置于触控电极层上,且触控电极层位于超薄玻璃与绝缘层之间。共用电极层、绝缘层、触控电极层以及超薄玻璃定义出触控结构层。
[0011]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上述的超薄玻璃的厚度小于150微米。超薄玻璃的透水率小于10
‑6g/m2。
[0012]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光学胶层、导光板以及第二光学胶层。第一光学胶层配置于触控结构层上。导光板配置于第一光学胶层上。第二光学胶层配置于导光板上,其中保护层配置于第二光学胶层上。
[0013]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上述的间距小于等于50微米。
[0014]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的设计中,共用电极层是直接接触且配置于显示介质层上,且触控电极层与共用电极层定义出触控结构层,意即此共用电极层可同时作为共用电极以及触控电极。借此,可有效地减少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制程步骤以降低制作成本,同时亦可有效地减少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整体的厚度,以提升光学特性并符合薄型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5]图1A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16]图1B是图1A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共用电极层的俯视示意图;
[0017]图2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18]图3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19]图4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20]图5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00a、100b、100c、100d、100e:触控显示装置;
[0023]110:驱动基板;
[0024]113:背板;
[0025]115:主动元件层;
[0026]120:显示介质层;
[0027]130、130d:共用电极层;
[0028]135、135d:共用电极;
[0029]140a、140b、140c、140d、140e:触控电极层;
[0030]145d:触控电极;
[0031]150:保护层;
[0032]162:水气阻挡层;
[0033]164:第一基板;
[0034]166:光学胶层;
[0035]168:第二基板;
[0036]172:第一光学胶层;
[0037]174:导光板;
[0038]176:第二光学胶层;
[0039]182:第一超薄玻璃;
[0040]184:光学胶层;
[0041]186:第二超薄玻璃;
[0042]190:超薄玻璃;
[0043]192:超薄玻璃;
[0044]194:绝缘层;
[0045]196:超薄玻璃;
[0046]G:间距;
[0047]H、H1、H2:厚度;
[0048]T1、T2、T3、T4、T5:触控结构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9]现将详细地参考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005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可配合附图一并理解,本专利技术的附图亦被视为公开说明的一部分。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并未按照比例绘制,事实上,可能任意的放大或缩小元件的尺寸以便清楚表现出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此外,当提到第一层位于第二层上或之上时,可能包含第一层与第二层直接接触的情形或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可能不直接接触,亦即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可能间隔有一或更多其他结构层的情形。但若第一层直接位于第二层上时,即表示第一层与第二层直接接触的情形。
[0051]图1A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共用电极层的俯视示意图。请先参考图1A,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100a包括驱动基板110、显示介质层120、共用电极层130、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基板;显示介质层,配置于所述驱动基板上;共用电极层,直接接触且配置于所述显示介质层上,所述共用电极层包括多个共用电极,且相邻两所述多个共用电极之间具有间距;触控电极层,配置于所述显示介质层上,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层与所述共用电极层定义出触控结构层;以及保护层,配置于所述触控电极层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气阻挡层,配置于所述共用电极层上;第一基板,配置于所述水气阻挡层上;光学胶层,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以及第二基板,配置于所述光学胶层上,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光学胶层之间,且所述共用电极层、所述水气阻挡层、所述第一基板、所述光学胶层、所述触控电极层以及所述第二基板定义出所述触控结构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超薄玻璃,配置于所述共用电极层上;光学胶层,配置于所述第一超薄玻璃上;以及第二超薄玻璃,配置于所述光学胶层上,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超薄玻璃与所述光学胶层之间,且所述共用电极层、所述第一超薄玻璃、所述光学胶层、所述触控电极层以及所述第二超薄玻璃定义出所述触控结构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超薄玻璃的厚度与所述第二超薄玻璃的厚度皆小于150微米,且所述第一超薄玻璃的透水率与所述第二超薄玻璃的透水率小于10
‑6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宸澂蒙松纳胡芳嘉曾泓玮
申请(专利权)人: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