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32485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S1:基于基坑支护需求及待施工建筑需求,完成钢管柱位置及受力计算;S2:基于基坑支护需求完成基坑边缘处支护桩施工,并基于S1的计算结果,于预设位置完成钢管柱施工;S3:在支护桩及钢管柱施工完成后,向下取土,取土至预设深度后,安装第一层钢管支撑;S4:继续向下施工,逐层进行钢管支撑施工,直至基坑开挖完成;S5:基坑开挖完成后,进行传力带施工,然后按设计要求依次进行地下室垫层、防水及底板结构施工。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将基坑支护设计及建筑结构设计相结合,确保钢管柱既能作为钢管支撑受力点,又能作为永久结构构件支撑结构施工,提前施工钢管柱,永临结合,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为达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在建设过程中对地下空间的开发逐渐增多,因此对基坑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基坑支护作为保障地下空间作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不同基坑深度,采用的支护形式也不相同,针对周边环境复杂、不适用桩锚支护结构形式的深基坑常采用多道钢筋砼或钢管支撑支护技术。而这两种支撑支护技术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钢筋砼支撑施工周期较长,造价高,同时砼支撑拆除时施工难度大,效率低,随支撑拆除会出现大量废旧混凝土块,不利于材料的回收利用及建渣处理;钢管支撑便于施工、易于拆卸、造价低,但其只能适用于纵横间距较小的基坑,支撑长度越长越容易失稳。
[0004]为保障基坑支护的稳定性,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成本投入,提出了一种基坑支护的支撑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公开了一种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方法将基坑支护设计及建筑结构设计相结合,进行深化,进行钢管柱结构设计及受力复核,确保钢管柱既能作为钢管支撑受力点,又能作为永久结构构件支撑结构施工,提前施工钢管柱,永临结合,节约成本。
[0006]本专利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
[0008]S1:基于基坑支护需求及待施工建筑需求,完成钢管柱位置及受力计算;
[0009]S2:基于基坑支护需求完成基坑边缘处支护桩施工,并基于S1的计算结果,于预设位置完成钢管柱施工;
[0010]S3:在支护桩及钢管柱施工完成后,向下取土,取土至预设深度后,安装第一层钢管支撑;
[0011]S4:继续向下施工,逐层进行钢管支撑施工,直至基坑开挖完成;
[0012]S5:基坑开挖完成后,进行传力带施工,然后按设计要求依次进行地下室垫层、防水及底板结构施工。
[0013]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1中,通过钢管柱位置及受力计算,使得钢管柱既能作为钢管支撑受力点,又能作为建筑结构构件支撑建筑结构。
[0014]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2的钢管柱施工包括:根据设计图纸对钢管柱进行定位放线,采用静压法将钢管压入设计标高,钢管下压完成后利用冲抓斗或旋挖钻机将钢管接触位置处泥土取出,再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管柱。
[0015]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3中第一层钢管支撑的安装过程包括:取土至预
设深度后,在支护桩上植筋施工腰梁,在钢管柱上焊接垫板及牛腿,待腰梁达到强度要求后,进行第一层钢管支撑安装。
[0016]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5还包括:在钢管柱伸入地下室底板部位焊接加劲环,以此加强钢管柱与地下结构的连接整体性,同时起到部分止水目的。
[0017]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还包括:
[0018]S6:底板结构施工完成后,再往上进行结构施工;
[0019]S7:逐层向上施工地下室结构及换撑梁,拆除钢管支撑,至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
[0020]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6还包括:待传力带及底板结构强度达到75%时,拆除最底层钢管支护,割除牛腿。
[0021]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6还包括:地下室结构梁板施工时,同步施工换撑梁。
[0022]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6和S7还包括对钢管柱身上损坏的底漆,手工打磨后补足底漆。
[0023]前述本专利技术主方案及其各进一步选择方案可以自由组合以形成多个方案,均为本专利技术可采用并要求保护的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后根据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可明了有多种组合,均为本专利技术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做穷举。
[002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5]本专利技术方法采用钢管柱作为主体结构柱及钢管支撑受力构件,将基坑支护设计及建筑结构设计相结合,进行深化,进行钢管柱结构设计及受力复核,确保钢管柱既能作为钢管支撑受力点,又能作为永久结构构件支撑结构施工,提前施工钢管柱,永临结合,节约成本;以钢管柱作为钢管支撑的受力点,减小钢管支撑的长度,降低其失稳风险,同时采用钢管支撑,发挥其便于施工、易于拆卸、造价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支护桩及钢管柱的施工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步骤S3的施工示意图;
[0028]图3是本专利技术步骤S4的施工示意图;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步骤S5的施工示意图;
[0030]图5是本专利技术步骤S6的施工示意图;
[0031]图6是本专利技术步骤S7的施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5]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003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7]另外,本专利技术要指出的是,本专利技术中,如未特别写出具体涉及的结构、连接关系、位置关系、动力来源关系等,则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结构、连接关系、位置关系、动力来源关系等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可以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可以得知的。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S1:基于基坑支护需求及待施工建筑需求,完成钢管柱位置及受力计算;S2:基于基坑支护需求完成基坑边缘处支护桩施工,并基于S1的计算结果,于预设位置完成钢管柱施工;S3:在支护桩及钢管柱施工完成后,向下取土,取土至预设深度后,安装第一层钢管支撑;S4:继续向下施工,逐层进行钢管支撑施工,直至基坑开挖完成;S5:基坑开挖完成后,进行传力带施工,然后按设计要求依次进行地下室垫层、防水及底板结构施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通过钢管柱位置及受力计算,使得钢管柱既能作为钢管支撑受力点,又能作为建筑结构构件支撑建筑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的钢管柱施工包括:根据设计图纸对钢管柱进行定位放线,采用静压法将钢管压入设计标高,钢管下压完成后利用冲抓斗或旋挖钻机将钢管接触位置处泥土取出,再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管柱。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小龙张子龙彭德坤何冬东易登华华雄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