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辙机控制信号故障模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1784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辙机控制信号故障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输出端、转辙机、模拟模块,所述信号输出端和转辙机、模拟模块连接,转辙机和模拟模块连接,信号输出端用于输出控制信号,转辙机用于响应控制信号并在完成动作时反馈完成信号,模拟模块用于模拟转辙机响应信号及反馈信号时的状态进行故障模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对转辙机响应控制信号后进行故障模拟,并通过转辙机响应控制信号的时间以及转辙机完成动作应需的时间进行比对以反应出转辙机当前状态。辙机当前状态。辙机当前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辙机控制信号故障模拟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转辙机控制信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辙机控制信号故障模拟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化,设备检修质量、人员业务水平不足日渐越专利技术显,为了更好的提高职工技能水平、检修质量,职工培训成为头等大事,作为铁路电务使用最频繁的设备转辙机无疑成为培训的重点,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转辙机控制信号以及转辙机在接收控制信号并动作时的故障进行模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辙机控制信号故障模拟系统,包括信号输出端、转辙机、模拟模块,所述信号输出端和转辙机、模拟模块连接,转辙机和模拟模块连接,信号输出端用于输出控制信号,转辙机用于响应控制信号并在完成动作时反馈完成信号,模拟模块通过对转辙机响应信号及反馈信号时的状态进行故障模拟。
[0004]进一步的,所述模拟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源V1、第一输入端子P1、第二输入端子P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MOS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MOS管Q4,第一MOS管Q1源极和第二三极管Q2基极连接,第一MOS管Q1漏极和第一电源V1连接,第一MOS管Q1栅极和第一输入端子P1连接,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和第三三极管Q3基极连接,第一电阻R1一端和第一电源V1连接,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和第三三极管Q3基极间,第二电阻R2一端和第一电源V1连接,第二电阻R2另一端和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第四MOS管Q4漏极连接在第一MOS管Q1源极和第二三极管Q2基极间,第四MOS管Q4栅极和第二输入端子P2连接,第二三极管Q2发射极、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第四MOS管Q4源极和接地端连接,第一输入端子P1端得到反馈信号表为转辙机获得控制信号的反馈并开始转位动作,第二输入端子P2端得到反馈信号表为转辙机转位动作完成后转辙机反馈的完成信号,第一输入端子P1端和第二输入端子P2端信号由转辙机反馈。
[0005]进一步的,所述模拟模块还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五MOS管Q5、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三电阻R3一端和第一电源V1连接,第四电阻R4一端和第三电阻R3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间为第一运算放大器U1反相端反馈信号,第一运算放大器U1输出端和第五MOS管Q5栅极连接,第五电阻R5一端和第一电源V1连接,第五MOS管Q5源极和第五电阻R5另一端连接,第五MOS管Q5漏极和第一电容C1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一端连接在第五MOS管Q5漏极端、第一电容C1一端、第六MOS管Q6漏极端,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一电容C1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模拟模块还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六MOS管Q6、第七三极管Q7、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二运算放大器U2同相端和第一输入端子P1连接,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间为第二运算放大器U2反相端反馈信号,第二运算放大器U2输出端和第七三极
管Q7栅极连接,第六MOS管Q6栅极连接在第一运算放大器U1输出端和第五MOS管Q5栅极间,第六MOS管Q6漏极连接在第五MOS管Q5漏极和第一电容C1间,第七电阻R7一端和第一电源V1连接,第七三极管Q7源极和第七电阻R7另一端连接,第七三极管Q7漏极和第八电阻R8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模拟模块还包括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八三极管Q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三运算放大器U3同相端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和第三三极管Q3基极间,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间为第三运算放大器U3反相端反馈信号,第三运算放大器U3输出端和R9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一端和第九电阻R9另一端连接,第八三极管Q8基极连接在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间,第八三极管Q8集电极连接在第七三极管Q7漏极和第八电阻R8间,第十电阻R10另一端和第八三极管Q8发射极和接地端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模拟模块还包括第十一电阻R11,所述第十一电阻R11一端和第四MOS管Q4栅极连接,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模拟模块还包括第十三电阻R13,所述第十三电阻R13一端连接在第一MOS管Q1栅极端、第六MOS管Q6源极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2同相端,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模拟模块还包括第十二电阻R12,所述第十二电阻R12一端和第五MOS管Q5栅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模拟模块还包括第十四电阻R14,第十四电阻R14一端连接在第七三极管Q7栅极和第二运算放大器U2输出端间,第十四电阻R14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
[0012]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专利技术可以对转辙机响应控制信号后进行故障模拟,并通过转辙机响应控制信号的时间以及转辙机完成动作应需的时间进行比对以反应出转辙机当前状态。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专利技术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0017]参阅附图,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转辙机控制信号故障模拟系统,包括信号输出端、转辙机、模拟模块,所述信号输出端和转辙机、模拟模块连接,转辙机和模拟模块连接,信号输出端用于输出控制信号,转辙机用于响应控制信号并在完成动作时反馈完成信号,模拟模块通过对转辙机响应信号及反馈信号时的状态进行故障模拟。
[0018]具体地,所述模拟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源V1、第一输入端子P1、第二输入端子P2、第
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MOS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MOS管Q4,第一MOS管Q1源极和第二三极管Q2基极连接,第一MOS管Q1漏极和第一电源V1连接,第一MOS管Q1栅极和第一输入端子P1连接,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和第三三极管Q3基极连接,第一电阻R1一端和第一电源V1连接,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和第三三极管Q3基极间,第二电阻R2一端和第一电源V1连接,第二电阻R2另一端和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第四MOS管Q4漏极连接在第一MOS管Q1源极和第二三极管Q2基极间,第四MOS管Q4栅极和第二输入端子P2连接,第二三极管Q2发射极、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第四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辙机控制信号故障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输出端、转辙机、模拟模块,所述信号输出端和转辙机、模拟模块连接,转辙机和模拟模块连接,信号输出端用于输出控制信号,转辙机用于响应控制信号并在完成动作时反馈完成信号,模拟模块通过对转辙机响应信号及反馈信号时的状态进行故障模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辙机控制信号故障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源、第一输入端子、第二输入端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MOS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MOS管,第一MOS管源极和第二三极管基极连接,第一MOS管漏极和第一电源连接,第一MOS管栅极和第一输入端子连接,第二三极管集电极和第三三极管基极连接,第一电阻一端和第一电源连接,第一电阻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三极管集电极和第三三极管基极间,第二电阻一端和第一电源连接,第二电阻另一端和第三三极管集电极连接,第四MOS管漏极连接在第一MOS管源极和第二三极管基极间,第四MOS管栅极和第二输入端子连接,第二三极管发射极、第三三极管发射极、第四MOS管源极和接地端连接,第一输入端子端得到反馈信号表为转辙机获得控制信号的反馈并开始转位动作,第二输入端子端得到反馈信号表为转辙机转位动作完成后转辙机反馈的完成信号,第一输入端子端和第二输入端子端信号由转辙机反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辙机控制信号故障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模块还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五MOS管、第一电容,所述第三电阻一端和第一电源连接,第四电阻一端和第三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间为第一运算放大器反相端反馈信号,第一运算放大器输出端和第五MOS管栅极连接,第五电阻一端和第一电源连接,第五MOS管源极和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五MOS管漏极和第一电容一端连接,第六电阻一端连接在第五MOS管漏极端、第一电容一端、第六MOS管漏极端,第四电阻、第六电阻、第一电容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辙机控制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威张雷雷张太罡黄志斌罗湘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润卡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