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1373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装置,其包括:压缩机和与上述压缩机相连的气液分离器。此外,该压缩装置还包括:冷媒传输通道,设置在上述压缩机的输出接口与上述气液分离器的输入接口之间,以使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冷媒通过上述冷媒传输通道传输到上述气液分离器内。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压缩机与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冷媒传输通道,使得留在分液器中的液态冷媒被气化,从而降低了因分液器中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的泵体内部所造成的损害,提高了旋转式压缩机在超低温下的可靠性。此外,由于减少了留在分液器中的液态冷媒,进一步提高了冷媒的使用效率。(*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低温型旋转式压缩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压缩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低温热泵型热水器和低温型空调在低温下受冷媒和系统特性的影响,可能 有极少部分的冷媒未完全气化,从而该部分冷媒可能会被吸入压缩机的泵体内部,对压缩 机的内部形成液击,这将造成压缩机内磨损严重,影响压缩机的性能。如果严重撞击阀片, 甚至将造成阀片断裂,压缩机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压缩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分液器中的液态冷媒 进入压缩机的泵体内部造成损害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装置,其包括压缩机和与上述压缩 机相连的气液分离器。此外,该压缩装置还包括冷媒传输通道,设置在上述压缩机的输出 接口与上述气液分离器的输入接口之间,以使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冷媒通过上述冷媒传输通 道传输到上述气液分离器内。优选的,上述输出接口为上述压缩机上的排气管,上述输入接口为上述气液分离 器上的吸气管。优选的,上述输出接口为上述压缩机的壳体上的排气开口,上述输入接口为上述 气液分离器上的吸气管。优选的,上述输出接口为上述压缩机上的排气管,上述输入接口为上述气液分离 器的壳体上的吸气开口。优选的,上述输出接口为上述压缩机的壳体上的排气开口,上述输入接口为上述 气液分离器的壳体上的吸气开口。优选的,上述输入接口设置在上述气液分离器的壳体的上部或下部。优选的,上述冷媒传输通道为毛细管。优选的,该压缩装置还包括单向温控部件,设置在上述冷媒传输通道上,在环境 温度低于或等于阈值时,上述单向温控部件控制上述冷媒传输通道开启;在环境温度高于 上述阈值时,上述单向温控部件控制上述冷媒传输通道关闭。优选的,上述单向温控部件为单向温控电磁阀。在本技术中,通过在压缩机与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冷媒传输通道,使得留在 分液器中的液态冷媒被气化,从而降低了因分液器中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的泵体内部所 造成的损害,提高了旋转式压缩机在超低温下的可靠性。此外,由于减少了留在分液器中的 液态冷媒,进一步提高了冷媒的使用效率。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 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 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压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压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三的压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四的压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五的压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压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压缩装 置包括气液分离器1、吸气管2、单向温控电磁阀3、毛细管4、排气管5和压缩机6。其中,毛细管4连接在压缩机6的排气管5与气液分离器1的吸气管2之间,以使 压缩机6排出的高温的气态冷媒通过毛细管4传输到气液分离器1内,将留在气液分离器 1内的液态冷媒进行气化。具体的,在工作状态下,首先,气态和液态混合的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1,液态的冷 媒被留在了气液分离器1,而气态的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1进入压缩机6内。然后,压缩机 6对气态的冷媒进行压缩,产生高温的气态冷媒,并通过排气管5排出高温的气态冷媒。此 时,极少部分的高温的气态冷媒通过排气管5、毛细管4和吸气管2再次进入气液分离器1。 这样,通过毛细管4进入气液分离器1中的高温的气态冷媒与留在气液分离器1的液态的 冷媒混合,使液态的冷媒进一步气化,变成气态的冷媒,以便进入压缩机6内进行压缩,从 而降低了因分液器中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的泵体内部所造成的损害,提高了旋转式压缩 机在超低温下的可靠性。此外,由于减少了留在分液器中的液态冷媒,进一步提高了冷媒的 使用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在毛细管4上设置有单向温控电磁阀3,在环境温度低于或等于阈 值时,单向温控电磁阀3控制毛细管4开启;在环境温度高于阈值时,单向温控电磁阀3控 制冷媒传输通道关闭。例如,在常温下,单向温控电磁阀3关闭。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该单向温控电磁 阀3逐步打开,以便实现毛细管4的开启。实施例二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压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压缩装 置包括气液分离器1、吸气管2、单向温控电磁阀3、毛细管4、排气管5、压缩机6。其中,压 缩机6的壳体上设置有排气开口 7。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毛细管4连接在吸气管2和排气开口 7之间,以使压缩机6 排出的高温的气态冷媒通过毛细管4传输到气液分离器1内,将留在气液分离器1内的液 态冷媒进行气化。本实施例中的压缩装置的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压缩机6对气态的冷媒进行压缩,产生高温的气态冷媒,并通过排气管5和排气开口 7排出高温的气态冷 媒。此时,极少部分的高温的气态冷媒通过排气开口 7、毛细管4和吸气管2再次进入气液 分离器1。这样,通过毛细管4进入气液分离器1中的高温的气态冷媒与留在气液分离器1 的液态的冷媒混合,使液态的冷媒进一步气化,变成气态的冷媒,以便进入压缩机6内进行 压缩,从而降低了因分液器中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的泵体内部所造成的损害,提高了旋 转式压缩机在超低温下的可靠性。此外,由于减少了留在分液器中的液态冷媒,进一步提高 了冷媒的使用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在毛细管4上设置有单向温控电磁阀3,在环境温度低于或等于阈 值时,单向温控电磁阀3控制毛细管4开启;在环境温度高于阈值时,单向温控电磁阀3控 制冷媒传输通道关闭。例如,在常温下,单向温控电磁阀3关闭。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该单向温控电磁 阀3逐步打开,以便实现毛细管4的开启。实施例三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三的压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压缩装 置包括气液分离器1、吸气管2、单向温控电磁阀3、毛细管4、排气管5和压缩机6。其中, 气液分离器1的壳体的上部设置有吸气开口 81。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毛细管4连接在排气管5和吸气开口 81之间,以使压缩机6 排出的高温的气态冷媒通过毛细管4传输到气液分离器1内,将留在气液分离器1内的液 态冷媒进行气化。本实施例中的压缩装置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压缩机6对气态的冷媒进行 压缩,产生高温的气态冷媒,并通过排气管5排出高温的气态冷媒。此时,极少部分的高温 的气态冷媒通过排气管5、毛细管4和吸气开口 81再次进入气液分离器1。这样,通过毛细 管4进入气液分离器1中的高温的气态冷媒与留在气液分离器1的液态的冷媒混合,使液 态的冷媒进一步气化,变成气态的冷媒,以便进入压缩机6内进行压缩,从而降低了因分液 器中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的泵体内部所造成的损害,提高了旋转式压缩机在超低温下的 可靠性。此外,由于减少了留在分液器中的液态冷媒,进一步提高了冷媒的使用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在毛细管4上设置有单向温控电磁阀3,在环境温度低于或等于阈 值时,单向温控电磁阀3控制毛细管4开启;在环境温度高于阈值时,单向温控电磁阀3控 制冷媒传输通道关闭。例如,在常温下,单向温控电磁阀3关闭。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该单向温控电磁 阀3逐步打开,以便实现毛细管4的开启。实施例四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装置,包括:压缩机和与所述压缩机相连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媒传输通道,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输出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输入接口之间,以使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冷媒通过所述冷媒传输通道传输到所述气液分离器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鹏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