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凝汽器的双流程布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1092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凝汽器的双流程布管结构,涉及凝汽器技术领域。包括:管板,用于安装在凝汽器内;管板上设置有垂直于蒸汽流动方向的多个布管区,所述布管区包括沿蒸汽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流程管束区和第二流程管束区;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和/或第二流程管束区的轮廓线呈背向蒸汽入口渐开的流线型;所述第二流程管束区的中部设置有空冷区;换热管束,设置于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第二流程管束区和空冷区内;抽气通道,设置于空冷区背向蒸汽入口一侧,所述抽气通道朝向空冷区一侧开设有抽气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整块管板的管束布置,提升凝汽器的冷凝性能。器的冷凝性能。器的冷凝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凝汽器的双流程布管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凝汽器
,尤其涉及一种凝汽器的双流程布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厂凝汽器是一种管壳式换热器,是火力发电、核电机组、拖动机组的重要组成部件,其作用是将汽轮机排出的乏汽冷凝成水并在汽轮机的排汽口建立与维持定的真空值。 凝汽器冷却管管束布置的合理与否对蒸汽凝结过程有重要影响,并对其换热性能以及机组的能耗有较大的影响。管束布置不合理将造成蒸汽流场的不合理,由此带来热负荷分布不均匀、局部空气积聚、流动阻力过大、过冷度大、不同凝结程度的汽流相互掺合甚至漏汽(未经冷凝的蒸汽直接进入空冷区) 等。
[0003]目前凝汽器管束布置的型式,最为典型的有教堂窗式管束布置型,这类布置管板较大,在有些情况下不适用,例如带波纹管及大拉竿的布置,拉竿要从管板中穿过,容易出现冷凝性能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凝汽器的双流程布管结构,提升凝汽器的冷凝性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凝汽器的双流程布管结构,包括:管板,用于安装在凝汽器内;管板上设置有垂直于蒸汽流动方向的多个布管区,所述布管区包括沿蒸汽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流程管束区和第二流程管束区;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和/或第二流程管束区的轮廓线呈背向蒸汽入口渐开的流线型;所述第二流程管束区的中部设置有空冷区;换热管束,设置于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第二流程管束区和空冷区内;抽气通道,设置于空冷区背向蒸汽入口一侧,所述抽气通道朝向空冷区一侧开设有抽气口。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和/或第二流程管束区的轮廓线整体呈子弹形。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内设置有不凝汽汇聚通道,所述不凝汽汇聚通道的第一端在朝向第二流程管束区的一侧开口,第二端向蒸汽入口方向延伸。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和空冷区之间设置有中间通道,所述中间通道的第一端与第一流程管束区连通,第二端穿入第二流程管束区并与空冷区连通。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通道与不凝汽汇聚通道相连通。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通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一挡汽板,两块
第一挡汽板靠近第一流程管束区的一侧沿第一流程管束区的轮廓线朝向相背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三挡汽板,包覆在第一流程管束区远离蒸汽入口的一侧。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通道内设置有轴向连通的通气孔。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抽气通道设有抽气口的一侧设置有沿空冷区的轮廓线朝向相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挡汽板,所述第二挡汽板包覆在空冷区远离蒸汽入口的一侧。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汽板与抽气通道一体成型。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空冷区呈梭形。
[0015]一种基于双流程布管的凝汽器,包括:凝汽器本体,设置于凝汽器本体一侧蒸汽入口,以及如上所述的布管结构。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凝汽器本体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地脚。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将管板分成多个较小的布管区,该些布管区沿垂直于蒸汽流动的方向布置在管板上,从而实现整块管板的管束布置,相较于教传统的堂窗式管束布置型,本申请更有利于管束的快速布置,且在带波纹管及大拉竿布置的同时能够保证冷凝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布管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布管区平面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0021]图4为图2中B处局部放大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布管区立体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蒸汽流动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带蒸汽入口的凝汽器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不带蒸汽入口的凝汽器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管板;2、布管区;21、第二流程管束区;22、第一流程管束区;23、空冷区;24、抽气通道;241、第四挡汽板;242、第二挡汽板;25、抽气管道;26、中间通道;261、第一挡汽板;262、第三挡汽板;263、通气孔;27、不凝汽汇聚通道;3、凝汽器;31、凝汽器本体;32、蒸汽入口;33、换热管束;34、地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凝汽器的双流程布管结构,包括:
管板1,用于安装在凝汽器内实现换热管束的固定,管板1的数量若干,沿轴向(特指换热管束的轴向)间隔设置在凝汽器内部。
[0029]管板1上设置有垂直于蒸汽流动方向的多个布管区2,所述布管区2包括沿蒸汽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流程管束区22和第二流程管束区21,所述蒸汽流动方向根据凝汽器的蒸汽入口32设置的方向所决定,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入口32设置于凝汽器的右侧,则整体蒸汽流动方向则大致为从右向左。
[0030]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22沿垂直于蒸汽流动方向的宽度小于第二流程管束区21,在第一流程管束区22的外部留出供蒸汽通过的蒸汽通道。
[0031]所述第二流程管束区21的中部设置有空冷区23。
[0032]换热管束,设置于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22、第二流程管束区21和空冷区23内;抽气通道24,设置于空冷区23背向蒸汽入口32一侧,所述抽气通道24朝向空冷区一侧开设有抽气口。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抽气通道24沿轴向连通设置,贯穿多块管板1。
[0033]工作过程中,蒸汽从右侧的蒸汽入口32进入,其中部分蒸汽依次经过第一流程管束区22、第二流程管束区21后进入空冷区23实现多段冷凝。而另一部分蒸汽经第一流程管束区22以外的蒸汽通道,经第二流程管束区21后进入空冷区23。
[0034]最终,两部分蒸汽经空冷区23汇聚到抽气通道24抽出,实现完整的蒸汽冷凝。
[0035]值得一提的是,布管区2设置有多个,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4个布管区2的布管结构,为了实现4个布管区2的同步抽气,本实施例还在抽气通道24的一侧设置抽气管道25,所述抽气通道25与多个抽气通道24相连通。
[0036]如图2所示,为了适应蒸汽的双流程流动,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22和/或第二流程管束区21的轮廓线呈背向蒸汽入口渐开的流线型,便于蒸汽充分进入第一流程管束区22和/或第二流程管束区21的管束之间。更具体的,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22和/或第二流程管束区2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凝汽器的双流程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板,用于安装在凝汽器内;管板上设置有垂直于蒸汽流动方向的多个布管区,所述布管区包括沿蒸汽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流程管束区和第二流程管束区;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和/或第二流程管束区的轮廓线呈背向蒸汽入口渐开的流线型;所述第二流程管束区的中部设置有空冷区;换热管束,设置于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第二流程管束区和空冷区内;抽气通道,设置于空冷区背向蒸汽入口一侧,所述抽气通道朝向空冷区一侧开设有抽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凝汽器的双流程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和/或第二流程管束区的轮廓线整体呈子弹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凝汽器的双流程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内设置有不凝汽汇聚通道,所述不凝汽汇聚通道的第一端在朝向第二流程管束区的一侧开口,第二端向蒸汽入口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凝汽器的双流程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程管束区和空冷区之间设置有中间通道,所述中间通道的第一端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子钧陈剑豪杜新华晁红伟彭军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国能汽轮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