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及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0538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及构建方法,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包括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石块层、砂石层以及种植土层构成,还包括于基础结构上设置的集水渗灌单元及多个水土保持单元;以及于相邻所述水土保持单元之间设置的植被种植单元;所述水土保持单元包括多个于石块层和砂石层之间横向设置的缓冲通道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缓冲通道并于石块层和砂石层内呈垂直贯穿的截流固定座,所述截流固定座用于雨水拦截和水土保持。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构建难度低,构建完成后可同步实现具有植被修复、水土保持及集水渗灌功能的系统化生态修复过程,应用效果好。应用效果好。应用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及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及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水电工程的进一步发展,随之带来的是局部生态系统极度退化,具体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山地景观破碎等问题,针对生态风险高的区域要针对地开展生态防控,建立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形成针对生态风险高的区域的安全屏障支撑体系,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0003]目前,针对生态安全屏障系统的建立而言,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一是需要与灌溉系统相配合,使得在干旱气候下也能够对植被进行养护,二是,水土保持结构设计不合理,针对斜坡面会出现雨水冲刷,影响植被生长的同时也会造成水土的缓慢流失,应用效果不佳,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及构建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及构建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包括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石块层、砂石层以及种植土层构成,还包括于基础结构上设置的集水渗灌单元及多个水土保持单元;以及于相邻所述水土保持单元之间设置的植被种植单元;
[0007]所述水土保持单元包括多个于石块层和砂石层之间横向设置的缓冲通道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缓冲通道并于石块层和砂石层内呈垂直贯穿的截流固定座,所述截流固定座用于雨水拦截和水土保持;
[0008]所述集水渗灌单元包括集水单元以及与集水单元相连接的渗灌单元,所述集水单元用于雨水收集以及向渗灌单元供水,所述渗灌单元沿缓冲通道中部横向设置,并且渗灌单元的多个渗灌分支分别从基础结构中贯穿后沿所述植被种植单元的上端面伸出。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水土保持单元包括两个呈相对设置的侧架,用于限定截流固定座的位置;所述截流固定座包括呈相对间歇配合的截流池和加固座;所述缓冲通道包括沿截流池下端设置的渗流支撑板以及与渗流支撑板呈平行设置的导流板,所述渗流支撑板与导流板的两端均与两个侧架相固定,所述渗流支撑板与导流板之间设有多个支撑弹簧。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导流板的一端延伸至加固座内,所述渗流支撑板上贯穿设置有多个土工布。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集水单元为集水池,所述集水池内部设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两端对称设有输送泵和抽吸泵。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渗灌单元包括与集水单元相连接的分流结构和锚固杆,且分流结构包括设于每个所述截流固定座内的分流主管以及设于分流主管上的多个分流支管;
[0013]所述锚固杆包括与分流支管相连接的主杆,设于主杆顶端的喷灌头以及设于主杆外侧位于种植土层内的一端上的外包管,所述外包管上开设有多个与主杆相连通的毛细孔槽。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植被种植单元包括多个弧形板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弧形板的连接板,所述弧形板的下端面对称设有卡件。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如上述任一所述的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步骤一:确定工程影响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或景观破坏的高生态风险区域,沿高生态风险区域下坡位置铺设集水单元;
[0017]步骤二:沿高生态风险区域的坡面等间距铺设截流固定座,并沿截流固定座下半段铺设石块层,再将缓冲通道铺设于相邻两个所述截流固定座之间,并于所述缓冲通道内铺设渗灌单元,同时使渗灌单元与集水单元连接;
[0018]步骤三:沿缓冲通道上端面、相邻两个截流固定座上半段铺设砂石层,使砂石层铺设高度与截流固定座上端面相持平;
[0019]步骤四:沿砂石层上端面铺设铺设种植土层,并沿种植土层上端面将植被种植单元铺设于相邻两个截流固定座之间,同时使渗灌单元的渗灌分支从植被种植单元上端面贯穿伸出,即可完成针对工程影响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或景观破坏的高生态风险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的构建。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构建难度低,构建完成后可同步实现具有植被修复、水土保持及集水渗灌功能的系统化生态修复过程,应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锚固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渗流支撑板的结构立体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植被种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基础结构;11、石块层;12、砂石层;13、种植土层;2、集水池;21、输送管;22、输送泵;23、抽吸泵;3、水土保持单元;31、侧架;32、截流池;33、加固座;34、渗流支撑板;35、导流板;36、支撑弹簧;37、土工布;4、分流结构;41、分流主管;42、分流支管;5、植被种植单元;51、弧形板;52、连接板;53、卡件;6、锚固杆;61、主杆;62、喷灌头;63、外包管;64、毛细孔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
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29]实施例1
[0030]如图1

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包括基础结构1,所述基础结构1包括石块层11、砂石层12以及种植土层13构成,在沿高生态风险区域依次布置石块层11、砂石层12以及种植土层13,石块层11和砂石层12能增强结构的同时防止边坡滑坡,种植土层13在铺设中预先混入草籽,还包括于基础结构1上设置的集水渗灌单元及多个水土保持单元3;以及于相邻所述水土保持单元3之间设置的植被种植单元5;
[0031]所述水土保持单元3包括多个于石块层11和砂石层12之间横向设置的缓冲通道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缓冲通道并于石块层11和砂石层12内呈垂直贯穿的截流固定座,所述截流固定座用于雨水拦截和水土保持;
[0032]所述集水渗灌单元包括集水单元以及与集水单元相连接的渗灌单元,所述集水单元用于雨水收集以及向渗灌单元供水,所述渗灌单元沿缓冲通道中部横向设置,并且渗灌单元的多个渗灌分支分别从基础结构1中贯穿后沿所述植被种植单元5的上端面伸出。
[0033]该生态安全屏障系统构建时,沿高生态风险区域下坡位置铺设集水单元,然后沿高生态风险区域的坡面等间距铺设截流固定座,并沿截流固定座下半段铺设石块层11,截流固定座的设置一方面为了增强区域的水土保持,另一方面为了截流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包括基础结构(1),所述基础结构(1)包括石块层(11)、砂石层(12)以及种植土层(13)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于基础结构(1)上设置的集水渗灌单元及多个水土保持单元(3);以及于相邻所述水土保持单元(3)之间设置的植被种植单元(5);所述水土保持单元(3)包括多个于石块层(11)和砂石层(12)之间横向设置的缓冲通道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缓冲通道并于石块层(11)和砂石层(12)内呈垂直贯穿的截流固定座,所述截流固定座用于雨水拦截和水土保持;所述集水渗灌单元包括集水单元以及与集水单元相连接的渗灌单元,所述集水单元用于雨水收集以及向渗灌单元供水,所述渗灌单元沿缓冲通道中部横向设置,并且渗灌单元的多个渗灌分支分别从基础结构(1)中贯穿后沿所述植被种植单元(5)的上端面伸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土保持单元(3)包括两个呈相对设置的侧架(31),用于限定截流固定座的位置;所述截流固定座包括呈相对间歇配合的截流池(32)和加固座(33);所述缓冲通道包括沿截流池(32)下端设置的渗流支撑板(34)以及与渗流支撑板(34)呈平行设置的导流板(35),所述渗流支撑板(34)与导流板(35)的两端均与两个侧架(31)相固定,所述渗流支撑板(34)与导流板(35)之间设有多个支撑弹簧(3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35)的一端延伸至加固座(33)内,所述渗流支撑板(34)上贯穿设置有多个土工布(3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态风险防控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单元为集水池(2),所述集水池(2)内部设有输送管(21),所述输送管(21)的两端对称设有输送泵(22)和抽吸泵(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博炎苏旭坤刘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