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清淤系统及使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941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清淤系统及使用方法,河道清淤系统,包括清淤船,清淤船的船体上设有绞龙,绞龙的前端设有绞刀,绞龙的一侧设有吸泥管,吸泥管的下端靠近绞刀,吸泥管的上端设有第一离心泵,第一离心泵的出口通过打散机构连接分离机构,分离机构通过第二离心泵连接封闭管道;所述打散机构包括竖直的管体,管体的上端封闭,管体的上端设有第一电机,管体内设有第一驱动轴,第一驱动轴连接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第一驱动轴上设有切割组件和驱动组件,管体上部的侧壁上设有连接第一离心泵的第一进口,切割组件和驱动组件均位于第一进口的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能有效回收砂石和降低底泥含水率的优点。水率的优点。水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清淤系统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河道清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清淤系统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河道清淤是水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水体治理工作之一,目前针对河道中淤泥的清除方式主要利用绞吸式的清淤船。
[0003]现有清淤船的结构,包括船体,船体上设有绞龙,绞龙的前端设有低速转动的绞刀,绞龙驱动绞刀旋转,绞龙可以在竖直面上转动,也可以在水平面上摆动,通过上下转动调节绞刀的高度,使绞刀抵达河床,通过摆动使绞刀呈扇面切割河床上的底泥,绞龙的一侧设有刚性的吸泥管,吸泥管的下端靠近绞刀,吸泥管的上端连接离心泵,离心泵的出口设有柔性的封闭管道,离心泵产生真空吸力,使经绞刀切割的底泥连带河水一并被抽取,经吸泥管和封闭管道输送到岸上堆场。
[0004]在某些河道中,底泥与砂石共存,底泥和砂石共同被输送到堆场,由于砂石的含泥量大,无法被在建筑行业中用于混凝土浇筑,砂石和底泥一般同时被填埋处理,造成了资源浪费,特别现在砂石资源日渐缺乏,而市场需求量却愈加扩大,砂石的浪费尤其可惜。
[0005]并且,底泥的含水率特别大,要求堆场的占地面积也很大,且会增加后期处理时间(沉淀分离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清淤系统及使用方法。本专利技术具有能有效回收砂石和降低底泥含水率的优点。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河道清淤系统,包括清淤船,清淤船的船体上设有绞龙,绞龙的前端设有绞刀,绞龙的一侧设有吸泥管,吸泥管的下端靠近绞刀,吸泥管的上端设有第一离心泵,第一离心泵的出口通过打散机构连接分离机构,分离机构通过第二离心泵连接封闭管道。
[0008]前述的河道清淤系统中,所述打散机构包括竖直的管体,管体的上端封闭,管体的上端设有第一电机,管体内设有第一驱动轴,第一驱动轴连接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第一驱动轴上设有切割组件和驱动组件,管体上部的侧壁上设有连接第一离心泵的第一进口,切割组件和驱动组件均位于第一进口的下方。
[0009]前述的河道清淤系统中,所述切割组件有多个,切割组件包括多个水平的刀片,多个刀片周向均匀分布,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多个周向均匀分布的螺旋叶片,刀片和螺旋叶片均与第一驱动轴固定。
[0010]前述的河道清淤系统中,所述分离机构包括机壳,机壳内设有第一筒体,第一筒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排出口,第一筒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排出口,第一筒体的一端向内收缩而形成第一圆锥部;
[0011]第一筒体内设有第二筒体,第二筒体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过滤孔,第二筒体的一
端设有第三排出口,第三排出口与第一筒体的轴线距离小于第二排出口与第一筒体的轴线距离,第二筒体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排出口,第二筒体的一端伸出第一筒体后与机壳转动连接,第二筒体的一端向内收缩而形成第二圆锥部,第二圆锥部位于第一圆锥部的内侧,第二筒体与第一筒体之间设有螺旋状的第一推送板,第一推送板的外侧与第一筒体贴合,第一推送板的内侧通过第一支架与第二筒体固定;
[0012]第二筒体内设有第二驱动轴,第二驱动轴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筒体和机壳,第二驱动轴内设有流道,流道的一端通过旋转接头连接管体的下端,流道另一端位于第二驱动轴的中部,第二驱动轴的外周面上设有螺旋状的第二推送板,第二推送板的外侧设有螺旋状的第三推送板,第三推送板外侧与第二筒体贴合,第三推送板的内侧通过第二支架与第二驱动轴固定;
[0013]第一推送板与第二推送板的螺旋方向相反,第一推送板和第三推送板的螺旋方向相同;
[0014]机壳的外部设有动力机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二驱动轴均连接动力机构。
[0015]前述的河道清淤系统中,所述第一筒体的另一端设有伸出机壳的第一转接套,第一转接套与第一筒体的内部连通,第一转接套的外侧设有第一传动轮,第一转接套内设有与第二筒体固定的第二转接套,第二转接套伸出第一转接套并在第二转接套的伸出端设有第二传动轮,第二驱动轴伸出第二转接套并在第二驱动轴的伸出端设有第三传动轮;
[0016]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固定在机壳顶部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依次设有第四传动轮、第五传动轮和第六传动轮,第四传动轮和第一传动轮之间、第五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之间以及第六传动轮和第三传动轮之间均设有皮带。
[0017]前述的河道清淤系统中,所述第一转接套和机壳轴承连接,第一转接套和第二转接套轴承连接,第二转接套和第二驱动轴轴承连接。
[0018]前述的河道清淤系统中,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与第二筒体的一端轴承连接,第二筒体的一端与机壳轴承连接。
[0019]前述的河道清淤系统中,所述第二筒体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设有锥形的密封圈,密封圈的外侧与第一筒体固定,密封圈的内侧与第二筒体弹性连接,密封圈的小端朝向第二排出口。
[0020]前述的河道清淤系统中,所述机壳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排泥口和排砂孔。
[0021]前述的河道清淤系统的使用方法,通过打散机构将块状的底泥分散成浆状,使包裹在底泥中的砂石掉出;
[0022]通过动力机构使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二驱动轴同向旋转,且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二驱动轴的转速依次增加或依次降低,使河水、底泥和砂石分离,分别从排水口、排泥口和排砂孔派出,排出的底泥经第二离心泵进入封闭管道,输送到堆场。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现有清淤船的基础上,增加了打散机构和分离机构,抽取到的底泥先经打散机构打散,使块状的底泥与河水混合成浆状,底泥中的砂石可以掉出,然后一并送入分离机构,实现河水、底泥和砂石的分离,有效回收砂石,并且降低底泥含水率,降低对堆场的占地面积要求,减少后期处理时间。通过设置密封圈,在进一步提高降低底泥含水率的基础上,避免底泥回流河道中,提高清淤效率。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打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分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中的标记为:1

吸泥管,2

第一离心泵,3

旋转接头,5

管体,6

第一电机,7

第一驱动轴,8

第一进口,9

刀片,10

螺旋叶片,11

机壳,12

第一筒体,13

第一排出口,14

第二排出口,15

第一圆锥部,16

第二筒体,17

过滤孔,18

第三排出口,19

第四排出口,20

第二圆锥部,21

第一推送板,22

第一支架,23

第二驱动轴,24

流道,25

第二推送板,26

第三推送板,27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清淤系统,包括清淤船,清淤船的船体上设有绞龙,绞龙的前端设有绞刀,绞龙的一侧设有吸泥管(1),吸泥管(1)的下端靠近绞刀,吸泥管(1)的上端设有第一离心泵(2),其特征在于:第一离心泵(2)的出口通过打散机构连接分离机构,分离机构通过第二离心泵连接封闭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散机构包括竖直的管体(5),管体(5)的上端封闭,管体(5)的上端设有第一电机(6),管体(5)内设有第一驱动轴(7),第一驱动轴(7)连接第一电机(6)的输出端,第一驱动轴(7)上设有切割组件和驱动组件,管体(5)上部的侧壁上设有连接第一离心泵(2)的第一进口(8),切割组件和驱动组件均位于第一进口(8)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组件有多个,切割组件包括多个水平的刀片(9),多个刀片(9)周向均匀分布,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多个周向均匀分布的螺旋叶片(10),刀片(9)和螺旋叶片(10)均与第一驱动轴(7)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机构包括机壳(11),机壳(11)内设有第一筒体(12),第一筒体(12)的一端设有第一排出口(13),第一筒体(1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排出口(14),第一筒体(12)的一端向内收缩而形成第一圆锥部(15);第一筒体(12)内设有第二筒体(16),第二筒体(16)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过滤孔(17),第二筒体(16)的一端设有第三排出口(18),第三排出口(18)与第一筒体(12)的轴线距离小于第二排出口(14)与第一筒体(12)的轴线距离,第二筒体(16)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排出口(19),第二筒体(16)的一端伸出第一筒体(12)后与机壳(11)转动连接,第二筒体(16)的一端向内收缩而形成第二圆锥部(20),第二圆锥部(20)位于第一圆锥部(15)的内侧,第二筒体(16)与第一筒体(12)之间设有螺旋状的第一推送板(21),第一推送板(21)的外侧与第一筒体(12)贴合,第一推送板(21)的内侧通过第一支架(22)与第二筒体(16)固定;第二筒体(16)内设有第二驱动轴(23),第二驱动轴(23)的依次穿过第二筒体(16)和机壳(11),第二驱动轴(23)内设有流道(24),流道(24)的一端通过旋转接头(3)连接管体(5)的下端,流道(24)另一端位于第二驱动轴(23)的中部,第二驱动轴(23)的外周面上设有螺旋状的第二推送板(25),第二推送板(25)的外侧设有螺旋状的第三推送板(26),第三推送板(26)外侧与第二筒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伟清刘军荣张东泉邵秋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沙王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