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带根顶端苗的工厂化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27771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甘薯带根顶端苗的工厂化培育方法。它包含以下步骤:建育苗池配制基质、选种苗、剪苗、扦插、加或灌营养液、剪下的段苗重复上述步骤,最终培育得带根顶端苗。育苗池底部农膜上也可设有一层托盘,基质在托盘面之上,营养液在托盘面之下。所述的营养液配方按重量百分比为:硝态氮型三元复合肥48-52%、尿素25-30%、硫酸钾15-20%、硫酸二氢钾3-5%、含铜、锌、锰、镁和钼微量元素1-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培育周期快;幼苗具有顶端优势且带根,包含主根、侧根、贮藏根,种入大田后根系能继续生长,抗旱力强,没有返苗期;前期田间长势较强,结薯早结薯多,甘薯产量较高;操作方法简单,综合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甘薯幼苗的培育方法,尤其是一种供甘薯大田生产用的带根顶端苗的工厂化培育方法。二.
技术介绍
目前甘薯大田生产上使用的种苗,是用种薯在早春经催芽,或越冬苗采用保护措 施在春季萌发的方法生产第一批种苗,再将这些种苗的茎蔓剪成15-20cm,带有4-5叶节的 段苗种植在耕地上。当薯蔓长到50-60cm时,剪下,再用同样方法种植繁苗,直到按计划,达 到足够大田生产用时,用以上同样的方法剪成段苗,供大田生产用。 近10年来,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人员,针对病毒病对甘薯的系统性感染,造成产 量、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进行甘薯脱毒及脱毒试管苗的快繁的技术研究及推广。如福建龙 岩市农科所、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河南平顶山农科院等对甘薯脱毒 和组培苗的快繁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日本日清纺绩株式会社的"甘薯幼苗生产方法"发 明专利(专利号为00118652. 3)公开一种采用含有蛭石和纤维素纤维的支撑材料,对甘薯 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生产已形成贮藏根的甘薯幼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甘薯脱毒组培苗 的培养基进行革新,克服了原有甘薯组织培养对外部细菌的污染更敏感,需要在无菌的条 件下进行的缺点;幼苗可直接种在苗床土壤中,不需作环境适应性栽培,繁苗速度较快。 但这些育苗技术都是经组培苗快繁后,从原原种生产开始,到生产原种,到生产种 薯,到大田生产的各阶段,还沿用传统的剪苗、繁苗方法,普遍存在返苗期较长,抗旱力较 差,生长势较弱的问题。目前,对大田生产所用的大量薯苗的培育方法研究较少。三.
技术实现思路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国家甘薯产业化体系在龙岩的综合试验站,本课 题组成员为该技术体系的执行专家。研究能直接供甘薯大田生产使用的甘薯带根顶端苗快 速繁殖方法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植物具有顶端优势的原理,甘薯茎蔓的顶端段苗 也有生长优势,经我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甘薯带根顶端苗比倒2、3段苗可增产15-32%, 平均增产24 % 。而在传统大田生产中,顶端苗只占30 %左右,且不带根,与倒2-3段苗一样 抗旱能力相对较差,有返苗期。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供甘薯大田生产用的带根顶端苗的工厂化 培育方法,克服
技术介绍
中的上述不足。 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法来实现 它包含以下步骤 (1)建育苗池育苗地整出宽O. 8-1.2m,深10-20cm,长10-20m育苗池,育苗池底 平整在一个水平面上;铺上农膜;倒入育苗基质,厚度为10-20cm,该基质按重量比60_70% 为土壤,其余为碳化谷壳或食用菌废菌棒或农作物秸秆粉碎体或它们的混合物; (2)选种苗、剪苗选择无病虫害带2叶节以上的甘薯茎蔓,剪得每条段苗带2叶节; (3)扦插一般斜插段苗,规格20X20cm,浇定根水; (4)加或灌营养液扦插后2天加入营养液,待干后2天再次添加营养液,以此类 推,直到可剪苗; (5)剪下的段苗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可剪带2叶节的段苗。 (6)带根顶端苗的繁殖带2叶节的段苗扦插在育苗基质中,规格10X10cm,经浇 定根水、加营养液,10天后即可培育得带根顶端苗。 所述育苗池底部农膜上还可设一层托盘,基质在托盘面之上,厚度8-15cm,营养液 在托盘面之下,深度l-3cm。 所述的营养液配方按重量百分比为硝态氮型三元复合肥48-52 %、尿素 25-30%、硫酸钾15-20%、硫酸二氢钾3-5%、含铜、锌、锰、镁和钼微量元素1_3%。 我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育苗,种后IO天新长的茎蔓可达10cm, 20天长成40cm,30天长成60-70cm(而常规方法大田育苗30天只能长30cm)。当茎蔓长到 60cm左右时,即可剪苗,按以上方法再进行繁苗。 表1为繁苗速度,以秋薯7月20日种植为例,4月20日用100条60cm茎蔓开始繁 苗,可剪2叶节段苗600条种入基质育苗池,到5月20时茎蔓可长到60cm左右,按同样剪苗 方法可剪3600条段苗,到6月20日再以同样方法繁苗,可得21600条段苗,加上5月20日 剪苗后,又长出茎蔓,可剪3600条段苗,共计25200条段苗;到7月10日大田种植前10天 繁育带根顶端苗,这时6月20日种的茎蔓可长到40cm长,再以同样方法剪苗,可得100800 条段苗,加上5月20日种6月20日剪苗又长出茎蔓,可剪14000条段苗,共计有带2叶节段 苗114800条。经过10天的培育,7月20日就可培育得带根顶端苗114800株。以4月20 日的600为基数,繁苗系数就为191. 3,是对比例(4叶节段苗、传统繁殖)繁苗系数12的 15. 9倍。当然因品种不同,控制长茎蔓的基因也会有差异,因此繁苗速度也有差异。培育 11. 5万株带根顶端苗,只需0. 15hm2日光温室大棚,可供2. 39h m2大田用苗(约1 : 16)。 表l繁苗速度<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column></row><table> 注表中茎蔓长为前一期种的苗茎蔓长度,苗数为这些种苗可剪的2叶节苗数。 表2不同育苗方式的甘薯产量<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 注小区面积为14. 3m、数据为三个重复的平均数。 表2为不同育苗方式的甘薯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例1因育苗池底有营养液托盘穴内水份多氧气不足,在下叶节上只能长水生须根,种入大田后不但这些根不能形成块根,而且这个节再也不长块根,因此虽有顶端优势但产量只与对比例持平。例3为塑料托盘上铺10cm基质,种苗下叶节只到塑料托盘面上,在这一位点上,水、肥、气相适宜,种苗下叶节长出的就有主根、侧根和贮藏根,种入大田后没有返苗期,贮藏根能很快形成块根,甘薯产量比对比实施增产24%。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培育周期快,经10天培养,即可培育得带根带顶芽薯苗。 2.幼苗具有顶端优势且带根,包含主根、侧根、贮藏根,种入大田后根系能继续生长,抗旱力强,没有返苗期,前期田间长势较强。 3.苗期已形成贮藏根,结薯早、结薯多,产量较高。 4.操作方法简单,综合成本低。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育苗池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另一实施例育苗池截 面示意图。 图3是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培育出的带根顶端苗。五.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l所示,选择在塑料大棚内整出宽lm、深20cm、长15m的育苗池,育苗池 底平整在一个水平面上;铺上二层农膜;倒入育苗基质,厚度为15cm,该基质 按重量60%为土壤,其余为碳化谷壳;选择无病虫害带2叶节以上的甘薯茎蔓,剪得每 根段苗带2叶节;斜插段苗,规格20X20cm,浇定根水;扦插后2天喷洒或浇灌营养 液,待干后2天再次添加营养液,以此类推,直到可剪带2叶节以上的段苗;剪下 的段苗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可剪带2叶节的段苗;培育带根顶端苗供大田使用时,5将带2叶节的段苗扦插在育苗基质中,规格10X10cm,经浇定根水、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甘薯带根顶端苗的工厂化培育方法,其特征至于它包含以下步骤:(1)建育苗池[4]:育苗地整出宽0.8-1.2m,深10-20cm,长10-20m育苗池[4],育苗池[4]底平整在一个水平面上;铺上农膜[3];倒入育苗基质[2],厚度为10-20cm,该基质[2]按重量比60-70%为土壤,其余为碳化谷壳或食用菌废菌棒或农作物秸秆粉碎体或它们的混合物;(2)选种苗、剪苗:选择无病虫害带2叶节以上的甘薯茎蔓,剪得每条段苗[1]带2叶节;(3)扦插:一般斜插段苗[1],规格20×20cm,浇定根水;(4)加或灌营养液[6]:扦插后2天加入营养液[6],待干后2天再次添加营养液[6],以此类推,直到可剪苗;(5)剪下的段苗[1]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可剪带2叶节的段苗[1]。(6)带根顶端苗的繁殖:带2叶节的段苗[1]扦插在育苗基质[2]中,规格10×10cm,经浇定根水、加营养液[6],10天后即可得带根顶端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生国杨立明吴文明林金虎李守朋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