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7495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涉及电动车车架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车架通用性差,用户有搭载需求或有扩大容纳空间的需求需另购电动车,费用高且浪费资源,该装置包括车架主体、两减震安装支架、连梁和后衣架,两减震安装支架对称设置,且分别固定安装于车架主体的两组上边管上,且均设置包括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连梁位于两减震安装支架之间,且分别与两减震安装支架连接,连梁上设置第三安装结构;后衣架包括第一后衣架或者第二后衣架,第一后衣架与第一安装结构、第三安装结构连接,第二后衣架与第一安装结构、第二安装结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根据使用需要配置车架的后衣架,减轻用户的经济负担且节约资源。担且节约资源。担且节约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车车架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

技术介绍

[0002]电动两轮车包括电动自行车、电轻摩和电摩。按照交通法规定,电动自行车可以载一名12岁以下的儿童,故电动自行车车架的后衣架设计为如图1所示的结构,可适合搭载儿童,但是电动自行车的这种后衣架设计挤占了座桶空间,使得座桶空间变小。
[0003]而电轻摩按照交通法规定不能搭载任何人一同出行,其后衣架设计为如图2所示的结构,不适合搭载人,但电轻摩的这种后衣架设计能够提供更多的容纳空间,使得座桶空间变大。
[0004]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5]目前的电动两轮车的后衣架与车架之间采用焊接连接,每个车架均通过焊接配备一款后衣架,由于车架的通用性较差,若用户有搭载需求或者有扩大容纳空间的需求只能另外购买一款电动两轮车,费用较高的同时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以解决目前的电动两轮车的后衣架与车架之间采用焊接连接,每个车架均通过焊接配备一款后衣架,由于车架的通用性较差,若用户有搭载需求或者有扩大容纳空间的需求只能另外购买一款电动两轮车,费用较高的同时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

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包括车架主体、第一减震安装支架、第二减震安装支架、连梁和后衣架,其中:
[0009]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对称设置,且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车架主体的两组上边管上,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均设置为包括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
[0010]所述连梁位于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连接,所述连梁上设置第三安装结构;
[0011]所述后衣架包括第一后衣架,所述第一后衣架至少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三安装结构连接,或者
[0012]所述后衣架包括第二后衣架,所述第二后衣架至少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均设置为截面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包括第三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本体两侧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
[0014]所述第三本体采用平面结构,并且所述第三本体上设置所述第一安装结构;
[0015]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设置为与所述上边管的外形结构相同的仿形结构,所述仿形结构与所述上边管焊接连接,沿所述第一本体的另一端延伸,形成延伸结构,所述延伸结构上设置所述第二安装结构。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本体上还设置有连梁连接结构,所述连梁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上设置的所述连梁连接结构连接。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后衣架至少包括第一主体、支撑架以及连接支架,其中:
[0018]所述第一主体采用“U”型结构,包括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所述第一主管、所述第二主管均与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连接;
[0019]所述连接支架上对称的设置两组所述第一连接部;
[0020]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置有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连接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
[0021]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坐垫锁板,其中:
[0022]所述第一坐垫锁板的两端分别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一主管、所述第二主管上。
[0023]优选地,所述第二后衣架至少包括第二主体、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二主体采用“U”型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主管、连接管和第四主管,其中:
[0024]所述第三主管和所述第四主管的端部分别设置连接件;
[0025]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主管上,所述第二支撑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主管上,所述第一支撑管与所述第二支撑管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所述第四连接部。
[0026]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第三本体互相平行的平面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平面结构两侧的止挡板,其中:
[0027]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平面结构上;
[0028]所述第三主管与所述第四主管分别固定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平面结构以及两所述止挡板围合而成的限位槽内。
[0029]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坐垫锁板,其中:
[0030]所述第二坐垫锁板的两端分别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三主管、所述第四主管上。
[0031]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结构采用销孔,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均设置为通过安装销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连接。
[0032]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的电动车车架。
[0033]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车车架

包括车架主体、第一减震安装支架、第二减震安装支架、连梁和后衣架,后衣架包括第一后衣架或者第二后衣架,第一后衣架为类似于电动自行车的结构,可用于可适合搭载儿童;第二后衣架为类似电轻摩的结构,可用于提供更多的容纳空间,消费者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通过更换后衣架,满足使用需求。配合设置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第二减震安装支架对称设置,且分别固定安装于车架主体的两组上边管上,并且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第二减震安装支架均设置为包括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第一后衣架的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第一安装结构连接,第二后衣架的第三连接部用于与第一
安装结构连接,第四连接部用于与第二安装结构连接,保证了后衣架的装配精度。配合设置连梁连接于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第二减震安装支架上,且位于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第二减震安装支架之间,连梁上设置第三安装结构,第二连接部与第三安装结构连接。通过第一后衣架与第一安装结构、第三安装结构连接,第二后衣架与第一安装结构、第二安装结构连接,在满足减轻用户的经济负担且节约资源的前提下,使用安全稳定。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图1是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电动自行车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是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电轻摩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3是本技术电动车车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4是本技术电动车车架中第一后衣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主体、第一减震安装支架、第二减震安装支架、连梁和后衣架,其中: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对称设置,且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车架主体的两组上边管上,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均设置为包括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所述连梁位于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连接,所述连梁上设置第三安装结构;所述后衣架包括第一后衣架,所述第一后衣架至少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三安装结构连接,或者所述后衣架包括第二后衣架,所述第二后衣架至少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均设置为截面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包括第三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本体两侧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三本体采用平面结构,并且所述第三本体上设置所述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设置为与所述上边管的外形结构相同的仿形结构,所述仿形结构与所述上边管焊接连接,沿所述第一本体的另一端延伸,形成延伸结构,所述延伸结构上设置所述第二安装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上还设置有连梁连接结构,所述连梁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减震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减震安装支架上设置的所述连梁连接结构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衣架至少包括第一主体、支撑架以及连接支架,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木楚祁双举欧书鸿
申请(专利权)人:台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