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除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7164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筋除锈器,包括:刷体、连接端头和手柄,其中,所述刷体包括左侧刷体和右侧刷体,所述左侧刷体和右侧刷体均为截面为半圆形的钢板且内侧面均布设有钢丝,所述左侧刷体和右侧刷体的后端转动连接,可形成一钢筋容纳空间,所述连接端头为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左侧刷体和右侧刷体的后侧,所述手柄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的中部转动连接,前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端头一一对应转动连接。该钢筋除锈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配合套于钢筋上对其除锈。可配合套于钢筋上对其除锈。可配合套于钢筋上对其除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筋除锈器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施工
,特别提供了一种钢筋除锈器。

技术介绍

[0002]实际工程中,钢筋绑扎完毕但未浇筑混凝土前,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临时停工的情况(如北方冬季时),再施工时,钢筋通常已经出现锈蚀情况,钢筋锈蚀将使钢筋力学性能以及粘结性能发生退化,严重降低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
[0003]针对上述情况,钢筋除锈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化学试剂除锈,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短期效果明显,但容易造成化学污染,并容易引发二次锈蚀;另一种方法是人工除锈,通常由人工手握钢丝球直接摩擦除锈,这种方法比较费力,还容易导致工人手部受伤。
[0004]因此,研发一种便于钢筋除锈的小工具,以帮助工人便捷安全除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除锈器,以解决传统的钢丝球直接除锈存在的费力、易导致工人手部受伤等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钢筋除锈器,包括:刷体、连接端头和手柄,其中,所述刷体包括左侧刷体和右侧刷体,所述左侧刷体和右侧刷体均为截面为半圆形的钢板且内侧面均布设有钢丝,所述左侧刷体和右侧刷体的后端转动连接,可形成一钢筋容纳空间,所述连接端头为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左侧刷体和右侧刷体的后侧,所述手柄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的中部转动连接,前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端头一一对应转动连接,后端为使用者控制端,用于控制所述刷体的开合。
[0007]优选,所述左侧刷体的半径小于所述右侧刷体的半径。
[0008]进一步优选,所述左侧刷体和右侧刷体的前端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缺口。
[0009]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沿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的长度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的前半段内。
[0010]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的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
[0011]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结构相同,均包括两个连接杆和一个手持部,其中,所述第一支臂的两个连接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一支臂的手持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臂的两个连接杆的前端上下间隔设置且分别与一连接端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臂的两个连接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支臂的手持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臂的两个连接杆的前端上下间隔设置且分别与另一连接端头转动连接。
[0012]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间连接一弹簧,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向所述连接端头施加使所述刷体闭合的力。
[0013]本技术提供的钢筋除锈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控制手柄后端的操作端,可调整与手柄前端连接的两个连接端头的距离,进而控制刷体的开合,使其配合套于钢筋上对其除锈。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钢筋除锈器的俯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钢筋除锈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但并不局限本技术。
[0018]为了解决传统钢筋除锈方法存在的问题,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筋除锈器,包括:刷体1、连接端头2和手柄3,其中,所述刷体1包括左侧刷体11和右侧刷体12,所述左侧刷体11和右侧刷体12均为截面为半圆形的钢板且内侧面均布设有钢丝13,所述左侧刷体11和右侧刷体12的后端转动连接,可形成一钢筋容纳空间,所述连接端头2为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左侧刷体11和右侧刷体12的后侧,所述手柄3包括第一支臂31和第二支臂32,所述第一支臂31和第二支臂32的中部转动连接,前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端头2一一对应转动连接,后端为使用者控制端,用于控制所述刷体1的开合。
[0019]该钢筋除锈器,通过控制手柄后端的操作端,可调整与手柄前端连接的两个连接端头的距离,进而控制刷体的开合,如图1所示,手柄后端打开时(距离增加),手柄前端的间距将变小,进而带动连接端头靠近,此时,左侧刷体和右侧刷体的前端将打开,相反,减小手柄后端的距离时,左侧刷体和右侧刷体的前端将关闭,该钢筋除锈器的使用方法如下:当需要对钢筋除锈时,打开手柄的后端,手柄前端随之靠近,刷体随之打开,之后,将打开的刷体安装在钢筋上,此时,合拢手柄的后端,手柄前端随之远离,刷体随之关闭,直至将钢筋紧紧包裹,接下来,使用者手握手柄后端,带动刷体沿着钢筋的长度方向来回摩擦,即可将钢筋表面的修饰部分清除干净。
[0020]为了适应不同直径的钢筋,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左侧刷体11的半径小于所述右侧刷体12的半径,当关闭刷体时,左侧刷体的侧边可进入右侧刷体的内侧,以配合包裹住不同直径的钢筋。
[0021]绑扎完毕的钢筋会有与箍筋交汇的地方,如图2所示,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左侧刷体11和右侧刷体12的前端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缺口14,上述缺口可以避让箍筋,使交汇处的钢筋的外露面得到有效除锈。
[0022]为了轻松方便地开合刷体,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支臂31和第二支臂3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沿所述第一支臂31和第二支臂32的长度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一支臂31和第二支臂32的前半段内。
[0023]为了便于操纵手柄,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臂31和第二支臂32的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容纳腔311和第二容纳腔321,分别用于容纳单手的大拇指和剩余四指。
[0024]为了保证手柄与刷体连接的稳定性和操控的稳定性,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臂31和第二支臂32结构相同,均包括两个连接杆和一个手持部(图中未标注),其中,所述第一支臂31的两个连接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一支臂31的手持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臂31的两个连接杆的前端上下间隔设置且分别与一连接端头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臂32的两个连接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支臂32的手持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臂32的两个连接杆的前端上下间隔设置且分别与另一连接端头2转动连接。
[0025]为了保证除锈过程中刷体内钢丝与钢筋贴合,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臂31与第二支臂32间连接一弹簧4,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支臂31与第二支臂32向所述连接端头2施加使所述刷体1闭合的力,如图1中弹簧安装的位置,当打开刷体时,该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此时,向两侧施加向外的恢复力,推动刷体闭合并与钢筋贴合,所述弹簧也可以安装在手柄的后端,此时,弹簧采用压簧,当打开刷体时,该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此时,产生使手柄后端靠近的恢复力,带动刷体闭合。
[0026]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按照递进的方式进行撰写的,着重强调各个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其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见。
[002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钢筋除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刷体(1)、连接端头(2)和手柄(3),其中,所述刷体(1)包括左侧刷体(11)和右侧刷体(12),所述左侧刷体(11)和右侧刷体(12)均为截面为半圆形的钢板且内侧面均布设有钢丝(13),所述左侧刷体(11)和右侧刷体(12)的后端转动连接,可形成一钢筋容纳空间,所述连接端头(2)为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左侧刷体(11)和右侧刷体(12)的后侧,所述手柄(3)包括第一支臂(31)和第二支臂(32),所述第一支臂(31)和第二支臂(32)的中部转动连接,前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端头(2)一一对应转动连接,后端为使用者控制端,用于控制所述刷体(1)的开合。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钢筋除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刷体(11)的半径小于所述右侧刷体(12)的半径。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钢筋除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刷体(11)和右侧刷体(12)的前端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缺口(14)。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钢筋除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31)和第二支臂(3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明陈美竹李天一由炜盛张路王越杨春王大伟王磊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