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油品中转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7092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海洋油品中转系统,包括:水下储油装置,包括刚性外壳,其内部用于存储油品及海水,其上设有海水进出口和油品进出口;单点系泊装置,包括旋转密封接头,所述旋转密封接头的两端分别通过输油管路连通至所述油品进出口及储油/用油单位,所述储油/用油单位与所述刚性外壳之间通过旋转密封接头及输油管路转移油品,以使所述刚性外壳内的油品储量发生变化;供排水装置,设于所述单点系泊装置上,并通过疏水管路连通至所述海水进出口,用于排出/注入海水,以补偿所述刚性外壳内的变化的油品储量。本申请可以解决陆上选址、建设和审批困难的问题,同时可以减少资源占用,提高储油用油的便利性。提高储油用油的便利性。提高储油用油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洋油品中转系统


[0001]本申请属于油品存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油品中转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大型油库作为油品贸易行业的重要系统,且作为各个国家战略储备的重要系统,一直得到广泛的发展应用。目前大部分的大型油库均为一定数量的固定式储罐组成的陆上油库,而由于油库的易燃易爆等危险特性,相较于普通的商品储运中心,油库选址时所考虑的原则、因素要复杂的多;同时用于储存进口原油的大型油库往往需要修建在靠近自然海岸线的岛屿等位置,还需要修建与其配套的专用码头等系统,所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利益相关方复杂,同时行政审批及建设周期极长、投资较大;另外当前航行船舶需补充燃料油时,均需经长距离靠港后再通过装卸臂加注,加注过程需经靠港、系泊、加注管道连接、加注、脱离及离岗等步骤,耗时长且工序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海洋油品中转系统,可以解决陆上选址、建设和审批困难的问题,同时可以减少资源占用,提高储油用油的便利性。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海洋油品中转系统,包括:
[0005]水下储油装置,包括刚性外壳,其内部用于存储油品及海水,其上设有海水进出口和油品进出口;
[0006]单点系泊装置,包括旋转密封接头,所述旋转密封接头的两端分别通过输油管路连通至所述油品进出口及储油/用油单位,所述储油/用油单位与所述刚性外壳之间通过旋转密封接头及输油管路转移油品,以使所述刚性外壳内的油品储量发生变化;
[0007]供排水装置,设于所述单点系泊装置上,并通过疏水管路连通至所述海水进出口,用于排出/注入海水,以补偿所述刚性外壳内的变化的油品储量。
[000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刚性外壳内设有柔性储油囊,被配置为以收缩或膨胀的方式设于所述刚性外壳内,其内部用于存储油品;
[0009]所述油品进出口自所述刚性外壳外侧连通所述柔性储油囊的内侧;
[0010]所述海水进出口自所述刚性外壳外侧连通至所述柔性储油囊及所述刚性外壳之间的空间;
[0011]所述供排水装置具体用于在所述柔性储油囊内的油品储量增加时排出海水,以及,向所述刚性外壳内注入海水以挤压柔性储油囊使其将油品排出。
[001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刚性外壳内形成有第一储存腔和第二储存腔;
[0013]所述柔性储油囊设于所述第一储存腔内;
[0014]所述海水进出口自所述刚性外壳外侧连通至所述第一储存腔内;
[0015]所述第二储存腔位于所述第一储存腔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储存腔连通,用于汇集所述柔性储油囊泄漏的油品。
[001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储存腔的内部容积大于所述柔性储油囊被充满时的体积。
[0017]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储存腔内设有油品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储存腔内是否存在油品。
[001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刚性外壳上还设有排放口,所述排放口自所述刚性外壳外侧连通至所述第二储存腔内;
[0019]所述供排水装置还用于向所述刚性外壳内注入海水以使所述第二储存腔内汇集的油品排出。
[0020]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刚性外壳包括:
[0021]罐体,所述第一储存腔设于所述罐体内;
[0022]盖体,可拆卸的设于所述罐体上,所述第二储存腔设于所述盖体内,所述盖体面向所述罐体的一端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储存腔通过所述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一储存腔;
[0023]所述柔性储油囊安装于所述盖体上。
[002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油管路包括:
[0025]海底输油管道;
[0026]第一输油软管,所述第一输油软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海底输油管道,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旋转密封接头的第一端;
[0027]第二输油软管,所述第二输油软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旋转密封接头的第二端,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储油/用油单位;
[0028]第三输油软管,所述第三输油软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海底输油管道,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油品进出口。
[002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水管路包括:
[0030]海底输水管道;
[0031]第一输水软管,所述第一输水软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海底输水管道,另一端连通至所述供排水装置;
[0032]第二输水软管,所述第二输水软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海底输水管道,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海水进出口。
[003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供排水装置包括:
[0034]进水管,连通至所述输水管路,其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用于在注水时开启;
[0035]排水管,连通至所述输水管路,其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用于在排水时开启;
[0036]水泵,设于所述进水管上,用于对所述进水管内的海水进行增压,以实现注水。
[0037]本申请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38]1、本申请实施例的水下储油装置,可以将大型油库以本申请的形式布置在离岸海域,从而可以解决陆上选址、建设和审批困难的问题,降低了陆上安全风险。
[0039]2、本申请实施例的水下储油装置,无需建设配套港口,一方面,可以避免对岛屿、
自然岸线等有限资源的占用问题,另一方面,船舶无须进港即可加注燃料油,从而可以解决船舶燃料油加注时需长距离靠港,且操作程序繁琐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40]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海洋油品中转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水下储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中,100、水下储油装置;101、第一储存腔;102、第二储存腔;110、刚性外壳;120、油品进出口;121、流量计;122、压力计;130、海水进出口;140、柔性储油囊;150、油品检测器;160、罐体;170、盖体;171、连接孔;172、刚性管;200、单点系泊装置;210、旋转密封接头;300、供排水装置;301、进水管;302、第一阀门;303、排水管;304、第二阀门;305、水泵;401、海底输油管道;402、第一输油软管;403、第二输油软管;404、第三输油软管;501、海底输水管道;502、第一输水软管;503、第二输水软管;600、储油/用油单位;700、固定桩;800、海底管汇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申请的概念。
[0044]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层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洋油品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下储油装置,包括刚性外壳,其内部用于存储油品及海水,其上设有海水进出口和油品进出口;单点系泊装置,包括旋转密封接头,所述旋转密封接头的两端分别通过输油管路连通至所述油品进出口及储油/用油单位,所述储油/用油单位与所述刚性外壳之间通过旋转密封接头及输油管路转移油品,以使所述刚性外壳内的油品储量发生变化;供排水装置,设于所述单点系泊装置上,并通过疏水管路连通至所述海水进出口,用于排出/注入海水,以补偿所述刚性外壳内的变化的油品储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油品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外壳内设有柔性储油囊,被配置为以收缩或膨胀的方式设于所述刚性外壳内,其内部用于存储油品;所述油品进出口自所述刚性外壳外侧连通所述柔性储油囊的内侧;所述海水进出口自所述刚性外壳外侧连通至所述柔性储油囊及所述刚性外壳之间的空间;所述供排水装置具体用于在所述柔性储油囊内的油品储量增加时排出海水,以及,向所述刚性外壳内注入海水以挤压柔性储油囊使其将油品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洋油品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外壳内形成有第一储存腔和第二储存腔;所述柔性储油囊设于所述第一储存腔内;所述海水进出口自所述刚性外壳外侧连通至所述第一储存腔内;所述第二储存腔位于所述第一储存腔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储存腔连通,用于汇集所述柔性储油囊泄漏的油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洋油品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存腔的内部容积大于所述柔性储油囊被充满时的体积。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洋油品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存腔内设有油品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储存腔内是否存在油品。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琦淏闫术明黄志刚刘其民康有为李杰杨传川孙爱峰龙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