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散热效果的散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6685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强散热效果的散热管,涉及散热器设计领域,包括热管本体,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液冷筒,所述液冷筒的前端向内缩窄且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所述液冷筒的内壁和所述热管本体的外壁之间相互隔开设置;所述热管本体的后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一体成型设置有散热边,所述散热边呈螺旋形状布置在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所述散热边设置在所述液冷筒内;所述液冷筒前端的外侧一体成型设置有水冷入口,所述液冷筒的后端一体成型设置有水冷出口;对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冷却液能够形成旋涡带走热量,具有散热快、体积小、重量小、不会积灰、适用范围广的优势。适用范围广的优势。适用范围广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强散热效果的散热管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器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增强散热效果的散热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设备的功率和发热量都日益增大,对电子设备的散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大功率变压器、LED组件和激光发生器组件等设备,其大功率发热元器件的局部发热功率极大,传统的散热装置难以满足其散热需求,一旦电子元器件的温度过高,就会提前老化,缩短使用寿命,甚至导致电子设备直接烧毁。
[0003]对于此类热源集中的大功率设备,通常是采用平板热管来带走热量,例如在现有专利中(公开号为:CN 102970851 B,公开日为:20150722)公开了一种热管散热器设计,其通过在热管上安装复数散热鳍片,复数散热鳍片用于加大热管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进而实现快速散热,但是这些装置通常结构复杂、重量大、体积大的缺陷,而且外界的空气一般处于静止的状态,需要另外再加装散热风扇,使用不方便,而且适应性较差。
[0004]现有专利中(公开号为:CN 206131846 U,公开日为:20170426)还公开了复合双金属免切涂一次成型散热管,其通过在热管上设置分段的螺旋翅片来实现散热,但是翅片周围的空气依旧是静止的,需要另外加装散热风扇,长时间使用后仍旧容易积灰。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提供了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增强散热效果的散热管,包括热管本体,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液冷筒,所述液冷筒的前端向内缩窄且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所述液冷筒的内壁和所述热管本体的外壁之间相互隔开设置;所述热管本体的后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一体成型设置有散热边,所述散热边呈螺旋形状布置在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所述散热边设置在所述液冷筒内;所述液冷筒前端的外侧一体成型设置有水冷入口,所述水冷入口通入所述液冷筒和所述热管本体之间的间隙处,所述液冷筒的后端一体成型设置有水冷出口,所述水冷出口和所述热管本体的后端相互隔开设置。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液冷筒的所述水冷入口处一体成型设置有加固筒,所述水冷入口通过所述加固筒通入所述液冷筒设置,所述加固筒设置在所述散热边的左侧,所述加固筒的径向和所述散热边的螺旋方向相互重合设置。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液冷筒的后端向内收窄成型有过渡锥面,所述过渡锥面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水冷出口和所述液冷筒之间,所述热管本体的后端设置在所述过渡锥面的内侧。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热管本体的前端延伸出所述液冷筒设置,所述热管本体的前端一体成型设置有扁管。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液冷筒的外侧一体成型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一体成型设置有沉头孔。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液冷筒和所述热管本体之间的间隙宽度是所述散热边宽度的1.5

2倍。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在热管本体的外侧设置液冷筒,液冷筒与热管本体相互一体成型,具有占用体积小,重量轻的优势,适用范围广;
[0014]2、液冷筒能够罩住热管本体外侧的散热边,液冷筒呈螺旋结构布置,将冷却液接入到水冷入口处,液冷筒内的冷却液会根据散热边进行导向,让冷却液在液冷筒内形成旋涡带走热管本体的热量;
[0015]3、水冷出口用于输出冷却液,冷却液经过冷却后再循环输入到水冷入口处,进而实现快速散热的效果;
[0016]4、散热边不会裸露在空气中,避免出现积灰的现象,方便后续的清理和维护。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半剖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所示:1、热管本体;2、液冷筒;3、散热边;4、水冷入口;5、水冷出口;6、加固筒;7、过渡锥面;8、扁管;9、安装板;10、沉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0024]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如图1

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增强散热效果的散热管,包括热管本体1,所述热管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液冷筒2,所述液冷筒2的前端向内缩窄且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热管本体1的外侧,所述液冷筒2的内壁和所述热管本体1的外壁之间相互隔开设置;所述热管本体1的后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热管本体1的外侧一体成型设置有散热边3,所述散热边3呈螺旋形状布置在所述热管本体1的外侧,所述散热边3设置在所述液冷筒2内;所述液冷筒2前端的外侧一体成型设置有水冷入口4,所述水冷入口4通入所述液冷筒2和所述热管本体1之间的间隙处,所述液冷筒2的后端一体成型设置有水冷出口5,所述水冷出口5和所述热管本体1的后端相互隔开设置;
[0028]其原理是:在所述热管本体1的外侧设置所述液冷筒2,所述液冷筒2与所述热管本体1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散热效果的散热管,包括热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液冷筒,所述液冷筒的前端向内缩窄且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所述液冷筒的内壁和所述热管本体的外壁之间相互隔开设置;所述热管本体的后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一体成型设置有散热边,所述散热边呈螺旋形状布置在所述热管本体的外侧,所述散热边设置在所述液冷筒内;所述液冷筒前端的外侧一体成型设置有水冷入口,所述水冷入口通入所述液冷筒和所述热管本体之间的间隙处,所述液冷筒的后端一体成型设置有水冷出口,所述水冷出口和所述热管本体的后端相互隔开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散热效果的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筒的所述水冷入口处一体成型设置有加固筒,所述水冷入口通过所述加固筒通入所述液冷筒设置,所述加固筒设置在所述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立华赵家欢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区禄子浩空调配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