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舱室病原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应急隔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6206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舱室病原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应急隔离系统,该系统至少包括框架模块、强风模块、消毒模块和控制系统,框架模块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前、后、左、右、上和下模块,各模块之间的连接部位均设有密封件,强风模块设置在左和/或右模块内部,消毒模块分别设置在左、右和上模块内,消毒模块包括磁能杀菌模块和脉冲杀菌模块,强风模块包括风机,在风机的进风口设有初效过滤器,风机的排风口通过排风管与高效过滤器的一侧连接,高效过滤器的另一侧与设置在左、右和上模块内的排风口连接,控制系统设置在前模块或后模块内,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的人机交换部件、风机控制器、磁能杀菌控制器和脉冲杀菌控制器。磁能杀菌控制器和脉冲杀菌控制器。磁能杀菌控制器和脉冲杀菌控制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舱室病原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应急隔离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病原隔离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舱室病原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应急隔离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感染环境空间是医疗单位的一个基本环境空间,是医院内科的一个分支。发热病症,肝病,胆囊疾病,手足口病,脑炎,炎,败血症等多种病可以从这里治疗。一般医院都将感染科病房及门诊均需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相对清洁区划分区域必须明确,标识清楚。各病房外必须设置长柄或感应式洗手装置。感染科医生在对病患进行取样时,常常需要将穿戴专业服装将自己与病原隔离开。但是操作过程中还是需要近距离操作,导致操作起来安全性不够。
[0003]如中国专利CN211723264U公开了一种感染科医生用取样设备,涉及医疗设备领域,该感染科医生用取样设备包括底座,底座设有隔离板,隔离板镶嵌有观察镜,隔离板上镶嵌有两套管,两套管内贯穿有操纵杆,两操纵杆设有刮板和套环,套环内插有取样瓶。该感染科医生用取样设备可以拉开取样医生与病患的距离,并且通过隔离板来增加安全性,降低医生被感染的几率。上述技术方案只适用于短距离、小范围内开取样医生与病患之间的隔离,不能适用于携带感染源的人员有污染区进入洁净区的隔离。
[0004]现有风淋室是洁净室必须采用的通道,主要用于洁净区和洁净区之间或洁净区和非洁净区之间的人员进出时,将对洁净区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风淋室一般是适用于医药车间等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区域;当工作人员进入风淋室时,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消毒,例如风淋,通过风力将工作人员衣物上的细菌等污染物吹走。但现有的风淋室不能对进入风淋室内人员身体上携带的病毒进行消杀。
[0005]而中国专利CN212976129U公开一种杀菌消毒风淋室,属于风淋室
,包括风淋腔体,风淋腔体的左右两个风淋壁均匀设置有风淋口,左右两个风淋壁的下部设置有排风口,排风口设置有过滤网,风淋腔体通过风淋口与风室连通,风室设置有风机,并通过设置的光催化剂板连通消毒室;消毒室设置有紫外光灯源,紫外光灯源正对着光催化剂板,消毒室通过过滤网连通风淋腔体;有益效果是:该专利技术是基于紫外光或部分可见光在光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产生羟基自由基和活性离子氧,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病菌氧化分解的原理,通过风机带动气体在风淋腔体和消毒室之间进行循环流动,对经过该风淋室的人进行杀菌消毒,使人不会再污染新的环境。上述技术方案只通过紫外光和光催化剂板对循环空气中病菌进行消杀,其消杀效果不够明显,不能达到彻底消杀病菌的功效。
[0006]又如中国专利CN210847474U提供一种风淋室的杀菌均匀喷雾装置,包括防尘罩、第一风机、喷气嘴、导气腔、排气管、喷雾座、雾化片、第二风机、水泵、导药管以及药瓶,风淋室主体右侧安装有第一风机,第一风机右侧装配有防尘罩,风淋室主体内部开设有导气腔,风淋室主体左侧装配有排气管,风淋室主体内部开设有喷气嘴,风淋室主体内部上侧安装有喷雾座,喷雾座内部安装有雾化片,雾化片内部装配有导药管,雾化片下侧安装有第二风
机,导药管右侧连接有水泵,水泵下侧装配有药瓶,该设计解决了原有风淋室缺乏杀菌喷雾功能的问题,本技术结构合理,便于提高风淋室杀菌喷雾效果。上述技术方案结构复杂,需要使用化学试剂或杀菌药物、水雾、水泵等复杂结构,不适宜用在对人体携带病菌的消杀。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符合舰船舱室环境使用要求,无化学制剂、无有害副产物,以脉冲光联合磁能紫外为核心的,可实现高效消毒的非接触式人体外表着装,和隔离仓内空气快速消毒技术的局部杀菌净化设备。将该系统安装于病房与洁净区之间,当人要进入洁净区时需经舱室病原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应急隔离系统杀菌吹风,其脉冲杀菌模块可对人外表进行杀菌,其吹出的洁净空气可去除人所携带的尘埃,能有效的阻断或减少细菌、尘源从病房进入洁净区。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舱室病原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应急隔离系统,所述系统至少包括框架模块、强风模块、消毒模块和控制系统,所述框架模块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前模块、后模块、左模块、右模块、上模块和下模块,各模块之间的连接部位均设有密封件,所述前模块上设有前门,所述后模块上设有后门,所述强风模块设置在左模块和/或右模块内部,所述消毒模块分别设置在左模块、右模块和上模块内,所述消毒模块包括磁能杀菌模块和脉冲杀菌模块,所述强风模块包括风机,在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设有初效过滤器,所述风机的排风口通过排风管与高效过滤器的一侧连接,高效过滤器的另一侧与设置在左模块、右模块和上模块内的排风口连接,所述控制系统设置在前模块或后模块内,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的人机交换部件、风机控制器、磁能杀菌控制器和脉冲杀菌控制器。
[0009]为了便于前模块的加工制作,便于前模块与上模块、下模块、左模块、右模块之间的快捷安装、拆卸,便于前模块与上模块、下模块、左模块、右模块之间的密封,便于在前模块上安装前门,以及便于前模块与前门之间的密封,同时便于在前模块上进行开关门的操作控制和观察应急隔离系统内部人员或器物的消杀状态。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前模块包括前模块框架,所述前模块框架呈空心壳体结构,所述前模块框架内设有前门框架,所述前门框架上铰接有前门,所述前门上还设有透视窗,所述前模块框架和前门框架的边缘均设有密封件连接部,密封件连接部上连接有密封件,在所述前模块框架里面一侧的边角部位设有伸入到壳体内部的拆卸锁扣插孔,所述拆卸锁扣插孔与拆卸锁扣插接配合,在所述前模块框架内侧的边角部位还设置有线缆插座,所述线缆插座的通过插头和线缆与控制系统的中央控制器电连接。
[0010]为了便于后模块的加工制作,便于后模块与上模块、下模块、左模块、右模块之间的快捷安装、拆卸,便于后模块与上模块、下模块、左模块、右模块之间的密封,便于在后模块上安装后门与后门之间的密封,同时便于在后模块上进行开关门的操作控制和观察应急隔离系统内部人员或器物的消杀状态,以及便于将控制系统安装在后模块内。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后模块包括后模块框架,所述后模块框架呈空心壳体结构,所述后模块框架内设有后门框架,在所述后门框架上铰接有后门,在所述后模块框架和后门框架的边缘均设有密封件连接部,在所述密封件连接部上连接有密封件,在所述后模块框架里面
一侧的边角部位设有伸入到壳体内部的拆卸锁扣插孔,所述拆卸锁扣插孔与拆卸锁扣插接配合,在所述后模块框架里面一侧的边角部位还设置有线缆插座,所述线缆插座通过插头和线缆与控制系统的中央控制器电连接。
[0011]为了便于上模块的加工制作,便于上模块与前模块、后模块、左模块、右模块之间的快捷安装、拆卸,便于上模块与前模块、后模块、左模块、右模块之间的密封,同时便于在上模块内安装气流喷嘴、便于在上模块内安装脉冲杀菌模块和照明灯,便于在上模块与左模块和右模块之间构成气流通道。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上模块包括上模块框架,所述上模块框架呈空心壳体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舱室病原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应急隔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至少包括框架模块、强风模块、消毒模块和控制系统,所述框架模块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前模块、后模块、左模块、右模块、上模块和下模块,各模块之间的连接部位均设有密封件,所述前模块上设有前门,所述后模块上设有后门,所述强风模块设置在左模块和/或右模块内部,所述消毒模块分别设置在左模块、右模块和上模块内,所述消毒模块包括磁能杀菌模块和脉冲杀菌模块,所述强风模块包括风机,在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设有初效过滤器,所述风机的排风口通过排风管与高效过滤器的一侧连接,高效过滤器的另一侧与设置在左模块、右模块和上模块内的排风口连接,所述控制系统设置在前模块或后模块内,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的人机交换部件、风机控制器、磁能杀菌控制器和脉冲杀菌控制器。2.如权利要求1所述舱室病原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应急隔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块包括前模块框架,所述前模块框架呈空心壳体结构,所述前模块框架内设有前门框架,所述前门框架上铰接有前门,所述前门上还设有透视窗,所述前模块框架和前门框架的边缘均设有密封件连接部,密封件连接部上连接有密封件,在所述前模块框架里面一侧的边角部位设有伸入到壳体内部的拆卸锁扣插孔,所述拆卸锁扣插孔与拆卸锁扣插接配合,在所述前模块框架内侧的边角部位还设置有线缆插座,所述线缆插座通过插头和线缆与控制系统的中央控制器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舱室病原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应急隔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块包括后模块框架,所述后模块框架呈空心壳体结构,所述后模块框架内设有后门框架,在所述后门框架上铰接有后门,在所述密封件连接部上连接有密封件,在所述后模块框架里面一侧的边角部位设有伸入到壳体内部的拆卸锁扣插孔,所述拆卸锁扣插孔与拆卸锁扣插接配合,在所述后门框架里面一侧的边角部位还设置有线缆插座,所述线缆插座通过插头和线缆与控制系统的中央控制器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舱室病原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应急隔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块包括上模块框架,所述上模块框架呈空心壳体结构,在所述上模块框架里面一侧设有脉冲杀菌模块安装网板、喷嘴罩和灯座,在所述脉冲杀菌模块安装网板上部的空心壳体内安装有脉冲杀菌灯,所述喷嘴罩呈小壳体结构,在所述小壳体的一面设有排气喷嘴,在所述小壳体的另一面设有与上模块框架空心壳体连通的进气口,所述上模块框架空心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左模块、右模块的上部相连通的通气接口,所述灯座通过线缆与控制系统的中央控制器电连接,且在灯座上安装有照明灯;在所述上模块框架的边缘均设有密封件连接部,密封件连接部上连接有密封件,在所述上门框架里面一侧的边角部位设有伸入到壳体内部的拆卸锁扣插孔,所述拆卸锁扣插孔与拆卸锁扣插接配合,在所述上模块里面一侧的边角部位还设置有线缆插座,所述线缆插座的一端通过线缆与脉冲杀菌模块和灯座电连接,所述线缆插座的另一端通过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衡李坤张平林伍雄张伟黄佳铮常烜宇范包良梅耀平承叶华益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