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地黄25~35份,何首乌25~35份,枸杞子10~20份,怀牛膝10~20份,当归10~20份,自芍10~20份,丹参8~12份,珍珠母25~35份,石决明25~35份,磁石25~35份,钩藤10~20份,菊花8~12份,川芎8~12份,细辛2~5份,白芷8~12份,藁本7~13份。配方中,地黄、何首乌、枸杞子、怀牛膝、当归、白芍、丹参滋阴养血,补肾养肝;珍珠母、石决明、磁石、钩藤、菊花潜阳息风,川芎、细辛、白芷、藁本通络止疼。诸药配伍,能够滋肾养肝,潜阳息风,佐以通络止疼;使肾阴充足,肝血旺盛,阴阳协调,头痛得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
技术介绍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年。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型头痛。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日常所承受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较大,患神经性头痛人越来越多。目前治疗神经性的药物多数为西药,这些药物虽对治疗神经性头痛有一定的疗效,但西药的副作用大,对身体其它器官具有一定的负作用。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博大精深,包含甚广,绝大多数疾病都能够从中医中找到治疗途径,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与西医相比,中医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和经验。现已公布的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很少,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不尽如意,研究开发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标本兼治、疗效显著的治疗神经 性头痛的中药制剂。 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地黄25 35 份,何首乌25 35份,枸杞子10 20份,怀牛膝10 20份,当归10 20份,白芍10 20份,丹参8 12份,珍珠母25 35份,石决明25 35份,磁石25 35份,钩藤10 20份,菊花8 12份,川芎8 12份,细辛2 5份,白芷8 12份,藁本7 13份。 优选的,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的地黄30g,何首乌30g,枸杞子15g,怀牛膝15g,当 归15g,白芍15g,丹参10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磁石30g,钩藤15g,菊花10g,川芎10g,细辛3g,白芷10g,藁本10g。 治疗时,称取配方中的原料药,加适量温水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加火烧开,再文火煎煮约30分钟,捞渣制成汤剂即可,每日一剂( 一剂的量参考优选配方的药物量),15天一疗程。 本专利技术的中药制剂所采用的原料药的药理药效如下 地黄《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生地黄性大寒,凡产后恶食作泻,虽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用则泄不止。胃气者,后天元气之本也,胃困则饮食不运,精血不生,虚热何自而退,故并当归忌之。凡见此证,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参必自愈。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倶禁用生地黄、当归,误则同于前辙,慎之。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不宜滞,汤液中禁人地黄。何首乌《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 枸杞子养肝;滋肾;润肺。 怀牛膝苋科,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山苋菜、对节菜、积名牛茎。根呈园柱形,茎有棱角,节部膨大,状似牛的膝盖。性味归经苦、酸、平。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症瘕,肝阳眩晕。 当归《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参、芪皆能补血;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当知。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惟酒蒸当归,又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本草衍义》"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 理中气。脾虚则中满,实则满自消,治中则心下不痞,泻肝则胁下不痛。善噫者,脾病也,脾健则不噫,肝脾之火上炎,则肺急胀逆喘咳,酸寒收敛,以泻肝补脾,则肺自宁,肺急胀逆喘咳之证自除。凉血补血,则太阳鼽衄自愈。脾虚则目涩,得补则涩除。肝家无火,则肝血自足;阳维病苦寒热,及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皆血虚阴不足之候也;肝脾和,阴血旺,则前证自瘳矣。 〃 (《本草经疏》)张隐庵 〃 芍药,气味苦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则腹痛;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禀木气而治肝,禀火气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则坚积亦破矣。血痹为病,则身发寒热;坚积为病,则或疝或瘕;芍药能调血中之气,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益气则血亦行矣"。 丹参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本草经疏》丹参,《本经》味苦微寒;陶云性热无毒,观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则似菲寒药;止烦满,益气,及《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又决非热药;当是味苦平微温。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心虚则邪气客之,为烦满结气,久则成痼疾;肝虚则热甚风生,肝家气血凝滞,则为症瘕,寒热积聚;肾虚而寒湿邪客之,则腰脊强,脚痹;入三经而除所苦,则上来诸证自除。苦能泄,温能散,故又主肠鸣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北方产者胜。 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主治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狂惊痫;肝热目赤;翳膜遮睛。《中国医学大辞典》滋肝阴,清肝火。治癫狂惊痫,头眩,耳鸣,心跳,胸腹膜胀,妇女血热,血崩,小儿惊搐发痉。 石决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 磁石《纲目》慈石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一士子频病目,渐觉昏暗生翳,时珍用东垣羌活胜风汤加减法与服,而以磁朱丸佐之,两月遂如故。盖磁石入肾,镇养真精,使神水不外移,朱砂入心,镇养心血,使邪火不上侵,而佐以神曲消化滞气,生熟并用,温养脾胃发生之气。方见孙真人《千金》神曲丸。 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本草汇言》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癇,安客忤,攻痘XI之药也。钱仲阳先生曰钧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地黄25~35份,何首乌25~35份,枸杞子10~20份,怀牛膝10~20份,当归10~20份,白芍10~20份,丹参8~12份,珍珠母25~35份,石决明25~35份,磁石25~35份,钩藤10~20份,菊花8~12份,川芎8~12份,细辛2~5份,白芷8~12份,藁本7~13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梅,虞君,侯玉娥,
申请(专利权)人:白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