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山采选金属平衡管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25450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露天矿山采选金属平衡管理方法,包括在生产勘探基础上,对露天采场的矿体形态进行二次圈定,得到拟开采矿块的地质矿量和品位,估算采场出矿量及品位;送至中间堆场的不同矿堆;获取每个批次矿石的品位、矿石的水分,以及金属量数据;对矿堆的信息按批次进行统计;矿堆矿石出库,统计出库矿石湿重,入选生产,在生产环节获取生产环节的矿石湿重、水分、矿石干重和品位数据;当矿堆矿石未消耗完毕时,计算剩余矿量;当矿堆矿石消耗完毕时,开展金属平衡分析,根据所述金属平衡分析结果改进矿山采矿、矿石堆存或入选生产的方式,解决了露天采场多点出矿、存在中间堆场、需要配矿投料的复杂情况下矿石的计量和盘点难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露天矿山采选金属平衡管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采矿
,特别地,涉及一种露天矿山采选金属平衡管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金属平衡管理是矿山企业一项综合性技术管理工作,是衡量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关键工序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金属平衡管理可以合理的利用矿产资源,减少金属损失,如实反映金属去向,及时揭露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减少不必要的金属损失,提升矿山企业综合效益。目前,有色金属行业标准《有色金属平衡管理规范》(YS/T441.1~441.5

2001)仅应用于选冶金属平衡管理,尚没有针对采选金属平衡管理的标准或规范。而露天矿山采选金属平衡管理受多方面条件制约,管理难度大,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针对采场出矿矿石的计量难题,尤其是存在中间堆场的情况下,矿堆的取样代表性差、盘点困难。因此,针对露天矿山采选金属平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套实用、可行的技术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0003]金属平衡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矿石(矿堆)的体积、重量、水分、品位参数的计量和盘点。对于刚果(金)地区铜钴采选冶一体化的企业而言,铜钴矿石经破碎、磨矿、浮选、浸出、萃取、电积等选冶工艺,形成的原矿、精矿、尾矿、产成品和中间物料,它们的粒度细、分布均匀,生产过程中的取样频次高、取样的代表性强,其数量和品位的计量、制样、化验和盘点都相对容易,计量、盘点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都很高,可以满足金属平衡管理的要求。而对于矿山生产的前端从采矿到选矿的金属平衡(采选金属平衡,Mine to Mill Reconciliation),有学者称作“原矿干矿量交收平衡”(丘德镳,1988),实施的难度则相对较大。主要原因在于:(1)采场采出矿石的块度大、矿石粒级变化范围大,采集少量、代表性不强的样品难以准确刻画矿石的水分和品位;(2)有时为了满足选冶工艺要求,采场采出矿石不直接投料进行选冶工艺流程,而是存于中间矿石堆场(stockpile),经过“配矿”(blending)后投料,这种情况下,难以通过入选品位来倒算得出对应的采场出矿品位等参数;(3)由于矿床地质的复杂性,利用生产勘探数据和贫化率对采场出矿品位进行预测,或者利用炮孔样品数据直接作为采场出矿品位数据,偏差较大,无法满足金属平衡管理需要。
[0004](1)刚果(金)地区铜钴采选冶工艺及入选矿石重量、水分和品位的确定。
[0005]刚果(金)地区主要以露天采矿形式开发铜钴矿石资源。矿石工业类型分两大类,一类是氧化矿,一类是混合矿和硫化矿,分别采用采冶与采选冶联合的湿法冶金工艺。生产的最终产品为阴极铜和氢氧化钴。
[0006]露天采场的主要任务是为下游选冶厂提供稳定的矿石。稳定来自于矿石的“量”和“质”2个方面。在“量”方面,矿山的设计处理量都是根据选厂的处理能力来设置,要求采场出矿能力要满足选厂处理量的要求。在“质”方面,选厂对原矿品位(feed grade)的基本要求是稳定,即基本维持在符合选矿工艺要求的某个数值上。品位过高,会造成选矿过程中的精矿流失(俗称跑槽),降低回收率;品位过低,会浪费选矿能力,降低精矿品位。除品位外,还有一些关键的选冶参数,如浮选对矿石含泥量的要求,浸出环节对矿石的氧化率和酸耗
的要求,焙烧炼环节对矿石含硫量的要求等,也需要这些参数稳定在设计范围内。
[0007]基于上述原因,理论上讲,只有矿石品位等选冶关键参数均匀稳定,采场出矿能力强、供矿稳定的露天金属矿山,当期采场采出的矿石才直接投料进入选冶流程。对于刚果(金)地区而言,由于受采场剥离、排水,雨季采矿难,采场采出矿石的选冶参数波动大等因素影响,采场经常出现出矿不均衡、供矿不稳定的情况。为保持采选冶生产组织均衡稳定,大部分露天铜钴矿山,采场采出的矿石不直接进入选厂,而是设置中间矿石堆场,以保证稳定的矿石供给以及通过不同出矿点、不同矿石堆场的配矿,最大程度满足选冶工艺对矿石性质的需求。以阴极铜的生产为例,其生产工艺流程一般为:生产勘探

穿孔爆破

铲装运输

矿石堆存

二次倒运

破碎

磨矿
→①
脱水压滤

浸出

萃取

电积(针对氧化矿),或
→②
浮选

脱水压滤、焙烧、浸出

萃取

电积(针对混合矿和硫化矿)。
[0008]现行入选矿石重量、水分、品位的确定方法。堆存矿石经二次倒运后通过破碎口投料,破碎后的矿石粒度相对均匀,经皮带运输至下一道磨矿工序。入选矿石的重量一般通过电子皮带秤计量,定期进行校正。入选矿石的水分样,也在运输皮带上采集。采样的频次与破碎投料的车数一致,即破碎口每投料一车,对应的在皮带上取水分样一次。每班采集的样品混合成一个组合水分样,代表当班的入选矿石水分。采集水分样时,需要目估块矿和粉矿的比例,按比例采样,以保证水分样品的代表性。入选矿石的品位传统方法也是在皮带上取样,但仍然存在矿石块度大、取样样品少、取样代表性不强的问题。改良后的方法是采用磨矿后的旋流器溢流口取样,或者没有浮选工序时用脱水压滤滤饼取样,来代替运输皮带上取样,频率为每半小时或每1小时取一次样,混合成一个组合品位样,代表当班的入选矿石品位。生产实践表明,改进后的品位取样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取样准确度和精度。
[0009](2)采场出矿品位直接测量存在的问题。
[0010]传统的露天采场出矿品位样品采集方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在铲装工作面上(爆堆上)用网格法检块;另一种方法是矿石运输车辆上用3点、4点或5点取样法检块。两种方法取样间隔时间都是1h左右,将取样样品进行组合、制样、化验,作为采场该出矿点当班的出矿平均品位。该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

无法采取代表性样品,人本能会采取高品位、细粒级样品,实践表明取样结果往往偏高;

网格法取样时,取样点力图均匀网格状分布,但实际工作面垂直高差大、平面形态复杂或车辆顶部凹凸不平,样品难以均匀分布;

不论是采场铲装作业面或是车辆上取样,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指挥不当或频繁操作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该方法基于流动的作业面和车辆,取样过程和取样结果往往均无法重复再现。基于上述原因,采场出矿品位取样难以作为采选金属平衡管理的依据,在生产实践中多作为“生产监控样”,其结果用来大致判断矿石的品位区间,来指导采出矿石的分运和堆存。
[0011](3)有中间堆场时矿石(矿堆)计量和盘点存在的问题。
[0012]对于无中间堆场或大量矿石库存的情形,露天采场采出矿石直接运至破碎口进行投料,入选品位可以作为采场出矿品位(即倒算)。然而,当采场多点出矿、存在中间堆场且有多个矿堆时,采场出矿品位和入选品位之间则无直接的时空对应关系,就不能采用倒算的方法来确定采场出矿品位,更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露天矿山采选金属平衡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生产勘探或穿孔取样基础上,对露天采场的矿体形态进行二次圈定,得到拟开采矿块的地质矿量M0和品位C0,进一步根据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估算采场出矿量M1及品位C1;根据矿石性质进行分采分运,称重后或称重破碎后送至中间堆场的不同矿堆;采用分层网格法对矿堆进行分批次取样,获取每个批次矿石的品位、矿石的水分,以及金属量数据;对矿堆的信息按批次进行统计,所述信息包括:初始体积V2、矿石湿重、矿石干重M2、加权平均品位C2、加权平均水分、金属量和堆密度;矿堆矿石出库,统计出库矿石湿重,入选生产,在生产环节进行称重和取样,获取生产环节的矿石湿重、水分、矿石干重M3和品位数据C3;当矿堆矿石未消耗完毕时,测量剩余矿堆体积V3,计算剩余矿量,其中,所述剩余矿量=M2×
V3/V2,或所述剩余矿量=M3×
V3/(V2‑
V3);当矿堆矿石消耗完毕时,按下述流程开展如下金属平衡分析:比较M2×
C2与M3×
C3的差异,分析采选金属平衡总差异;比较M1×
C1与M2×
C2的差异,分析采场损失率和贫化率是否处于合理范围;比较M0×
C0与M1×
C1的差异,分析生产勘探或穿孔取样过程,及二次圈矿过程中的取样和化验,进行矿体形态圈定和资源量估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帮飞陈兴海王洪杰郭美玲李依航陈伟康李文凯孟伟禹紫舰杨世全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