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4689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包括:换热机构;换热机构内穿设放热机构、受热管,换热机构内填充设有超导媒介物料,用于使放热机构、受热管在换热机构内进行热交换;换热机构矩形阵列分布设有多组,并且在前、后两侧分布设有组合机构,组合机构的一侧与受热管相连通,组合机构的另一侧连通设有连接弯头,连接弯头与多组换热机构的受热管串接连通,形成换热组合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超导媒介提高热利用率;降低放热流体的流量、用量,从而降低驱动设备能耗。从而降低驱动设备能耗。从而降低驱动设备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
,特别涉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工业中一种重要的热交换设备,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将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按照操作过程可分为: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或称回热式)三大类。
[0003]目前,换热器的换热方式是,通过放热流体、受热流体的相对流动实现;由此,必然存在以下缺陷:
[0004]1、受物料本身的比热容影响,放热、吸热过程中,热利用不完全;
[0005]2、放热流体的流量远大于受热流体的流量,流体的驱动设备能耗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换热器,超导媒介提高热利用率;减少放热流体的流量、用量,从而降低驱动设备能耗。
[0007]本专利技术解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换热器,包括: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内穿设有放热机构、受热管,换热机构内填充设置有超导媒介物料,用于使放热机构、受热管在换热机构内进行热交换;换热机构矩形阵列分布设置有多组,并且在前、后两侧分布设置有组合机构,所述组合机构的一侧与受热管相连通,组合机构的另一侧连通设置有连接弯头,所述连接弯头与多组换热机构的受热管串接连通,形成换热组合体。
[0009]进一步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
[0010]沿前后方向贯通的换热仓,所述换热仓前后两端的开口处密封设置有封板,换热仓外的下低端贴设有伴热板,所述伴热板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换热仓内设置有蓄热棒,所述蓄热棒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有多根。
[0011]进一步的,所述封板,包括:
[0012]封板本体,所述封板本体上贯穿设置有放热管穿孔、受热管穿孔、加注口,所述放热管穿孔用于插设放热机构,所述受热管穿孔用于插设受热管,所述加注口用于向换热仓内加注超导媒介物料,加注口处密封螺接设置有密封螺栓。
[0013]进一步的,所述放热管穿孔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
[0014]所述受热管穿孔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有两个,并分插设两根受热管。
[0015]进一步的,所述放热机构,包括:
[0016]设置于换热仓前、后两侧的管包,所述管包上连通设置有放热管、外接口,所述放热管设置于前、后管包之间,并插设于放热管穿孔内,所述外接口与供热管路相连通。
[0017]进一步的,所述放热管沿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并分别插设于多个放热管
穿孔内。
[0018]进一步的,所述组合机构,包括:
[0019]设置于换热仓前、后两侧组合板,所述组合板上贯穿设置有受热管接口、固定孔组,所述受热管接口设置有多个并分别与受热管相连通,组合板左、右两侧壁的上部设置有吊耳。
[002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弯头的连接端设置有法兰盘;
[0021]所述固定孔组以受热管接口为中心圆形阵列分布设置,并与连接弯头的法兰盘相匹配,使连接弯头与受热管相连通。
[0022]一种撬装换热站,包括:
[0023]包括:撬装架;
[0024]所述撬装架内设置有多组矩形阵列分布的换热组合体,撬装架内设置有多根相互平行的滑轨;换热组合体通过滑轨滑入撬装架内,再进行固定。
[0025]进一步的,所述换热仓的端口内壁与封板外边沿相焊接;
[0026]所述放热管穿孔与放热管外壁相焊接;
[0027]所述管包与放热管、外接口相焊接;
[0028]所述受热管穿孔与受热管外壁相焊接;
[0029]所述受热管接口与受热管端部外沿相焊接。
[0030]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优点在于:
[0031]1、通过超导媒介,保证换热器本身的热量,提高热利用率;
[0032]2、通过蓄热棒、伴热板,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0033]3、通过超导媒介、蓄热棒,保证换热机构内部的温度,从而减小放热流体的流量、用量,降低驱动设备能耗。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的附图作简单介绍,下列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003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例提供换热器的组合体立体示意图;
[0036]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例提供换热器的换热机构立体示意图;
[0037]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例提供换热器的换热机构爆炸立体示意图;
[0038]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例提供换热器的换热机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0039]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例提供换热器的放热机构立体示意图;
[0040]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例提供换热器的组合机构立体示意图;
[0041]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例提供换热器的撬装立体示意图;
[0042]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例提供换热器的撬装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0043]图中:
[0044]1、换热机构,
[0045]11、换热仓,12、封板,13、伴热板,14、蓄热棒,
[0046]121、封板本体,122、放热管穿孔,123、受热管穿孔,124、加注口,125、密封螺栓,
[0047]2、放热机构,
[0048]21、管包,22、放热管,23、外接口,
[0049]3、受热管,
[0050]4、组合机构,
[0051]41、组合板,42、受热管接口,43、固定孔组,44、吊耳,
[0052]5、连接弯头,
[0053]6、撬装架,61、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为了更加清楚地、明确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目的和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完整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在未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基于本专利技术所描述实施例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
[0055]本专利技术换热器,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包括:换热机构受热管接口1受热管接口。
[0056]所述换热机构受热管接口1受热管接口,如图2、图3、图4所示,包括:
[0057]沿前后方向贯通的换热仓受热管接口11受热管接口,所述换热仓受热管接口11受热管接口前后两端的开口处密封设置有封板受热管接口12受热管接口,换热仓受热管接口11受热管接口外的下低端贴设有伴热板受热管接口13受热管接口,所述伴热板受热管接口13受热管接口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换热仓受热管接口11受热管接口内设置有蓄热棒受热管接口14受热管接口,所述蓄热棒受热管接口14受热管接口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有多根。
[0058]所述封板受热管接口12受热管接口,如图4所示,包括:
[0059]封板本体受热管接口121受热管接口,所述封板本体受热管接口121受热管接口上贯穿设置有放热管穿孔受热管接口122受热管接口、受热管穿孔受热管接口123受热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机构(1);所述换热机构(1)内穿设有放热机构(2)、受热管(3),换热机构(1)内填充设置有超导媒介物料,用于使放热机构(2)、受热管(3)在换热机构(1)内进行热交换,换热机构(1)矩形阵列分布设置有多组,并且在前、后两侧分布设置有组合机构(4),所述组合机构(4)的一侧与受热管(3)相连通,组合机构(4)的另一侧连通设置有连接弯头(5),所述连接弯头(5)与多组换热机构(1)的受热管(3)串接连通,形成换热组合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构(1),包括:沿前后方向贯通的换热仓(11),所述换热仓(11)前后两端的开口处密封设置有封板(12),换热仓(11)外的下低端贴设有伴热板(13),所述伴热板(13)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换热仓(11)内设置有蓄热棒(14),所述蓄热棒(14)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有多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12),包括:封板本体(121),所述封板本体(121)上贯穿设置有放热管穿孔(122)、受热管穿孔(123)、加注口(124),所述放热管穿孔(122)用于插设放热机构(2),所述受热管穿孔(123)用于插设受热管(3),所述加注口(124)用于向换热仓(11)内加注超导媒介物料,加注口(124)处密封螺接设置有密封螺栓(12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热管穿孔(122)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所述受热管穿孔(123)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有两个,并分插设两根受热管(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热机构(2),包括:设置于换热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祥红高奎喜张志涛田芳园
申请(专利权)人:东营市富宏光热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