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切换双路进纱和单路进纱的织袜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4466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可切换双路进纱和单路进纱的织袜机,包括针筒,针筒的针槽内排列有提花针、织针;针筒外围有中盘和下盘,中盘和下盘之间的高度对应于针筒上布置提花针的高度区域;中盘上设置有编织部件,下盘上设置有若干选针器;所述的中盘下表面安装有双路切换闸刀,双路切换闸刀的高度与所述提花针的上针踵的下缘相匹配,具有至少一个在针筒转动方向上向上延伸的斜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了中盘下方的空间,使袜机上的零部件排布更加合理、紧凑,以实现双路进纱的模式。仅需增加一个双路切换闸刀,就可以将原有的单路机改造成单路双路两用的机器,改装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低;并且双路模式和单路模式的切换方便快捷。路模式和单路模式的切换方便快捷。路模式和单路模式的切换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切换双路进纱和单路进纱的织袜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针织机械
,特别是织袜机,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切换双路进纱和单路进纱的织袜机。

技术介绍

[0002]织袜机根据其纱线进线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路进纱和双路进纱的机型。单路进纱可以编织更多的花型,而某些特定的成圈组织,则需要双路进线才能完成。单路进纱和双路进纱的袜机,其结构的区别主要是在织针的高度上,也可以说是区别在提花针的高度上,下文对此作一简单的背景介绍。
[0003]织袜机的核心部件是针筒,针筒的外圆周面上排列有若干轴向的针槽,各类针放置在针槽中随针筒旋转作圆周运动;在此圆周运动的过程中,针与针筒外围的其他部件发生关系,从而改变针的位置和状态,完成编织动作。典型的织袜机,其针槽内自下而上排列有提花针、导针片、织针,提花针的上下运动可顶动导针片,导致织针的高度发生变化;提花针包括针身,针身朝向针槽底部的一侧具有弹性悬臂端,针身远离针槽底部的一侧分别有凸出的上针踵和下针踵,上下针踵之间具有一个或多个凸出的选针齿。对单路进纱的袜机来说,提花针、织针没有大的高度变化,在3600的整个圆周运动过程中,其高度没有大的变化,只有在选针器作用下进行一些微调;而对双路进纱的袜机来说,圆周运动的一部分,例如其中的1800,织针的高度是明显地高于另外的1800的区域,从而引入另外一路纱线,进行双路进纱的编织。对单路进纱的机器来说,整个针筒外围都可以用来布置选针器,有更多的选针器可以用来改变提花针,进而改变织针位置,因此可以编织出更多的花型;而双路进纱的机器需要布置将提花针推高的部件,必然会占用针筒外围的空间,因此可布置的选针器数量较少,可编织的花型也较少。
[0004]现有技术中的双路机,包括针筒,针筒外围有中盘和下盘,中盘和下盘之间的高度对应于针筒上布置提花针的高度区域;中盘上设置有编织部件,例如成圈三角等,下盘上设置有若干选针器;下盘位置还有提花推针三角,作用在提花针的下针踵上,使得提花针上升,达到上段所述的“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效果。显然,在布置了提花推针三角的区域,就没有空间可用来布置选针器了。这种技术方案下,提花推针三角是固定的、不可动的部件,当提花针运动到此处时,必然要向上运动;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选针器数量的问题,这种机器也不能看作单路机,不能按单路机的逻辑来进行编织。
[0005]CN114575026A看到了这个问题,公开了一种单路成圈和双路成圈的转换结构,其专利技术目的是要在同一台织袜机中实现单路成圈和双路成圈的切换,即一台机器既可以作为单路机,也可以作为双路机。该文献所采用的方法是设置了可拆卸的副钢圈、副选针器座,从而具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通过下针踵驱动提花针,即双路进纱模式,一种是通过选针齿驱动提花针,即单路进纱模式。然而,其解决方案仍需要拆卸、安装为数众多的零部件,切换过程相当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切换双路进纱和单路进纱的织袜机,能在两种模式间更方便地切换。
[0007]为此,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可切换双路进纱和单路进纱的织袜机,包括针筒,针筒的外圆周面上排列有若干轴向的针槽,针槽内排列有提花针、织针,提花针的上下运动直接或间接地顶动织针,导致织针的高度发生变化;提花针包括针身,针身远离针槽底部的一侧分别有凸出的上针踵和下针踵,上下针踵之间具有一个或多个凸出的选针齿;针筒外围有中盘和下盘,中盘和下盘之间的高度对应于针筒上布置提花针的高度区域;中盘上设置有编织部件,下盘上设置有若干选针器;提花针随针筒进行圆周运动,从而与编织部件和选针器产生相对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盘下表面安装有双路切换闸刀,双路切换闸刀的高度与所述提花针的上针踵的下缘相匹配,具有至少一个在针筒转动方向上向上延伸的斜面。
[0008]所述的双路切换闸刀带有进给机构,在进给机构的驱动下具有工作位和非工作位,当双路切换闸刀处于工作位时,其所述的斜面与所述的提花针的上针踵的下缘的运动轨迹相交,从而令提花针的上针踵的下缘沿斜面运动。
[0009]进一步地,针筒的针槽内自下而上排列有提花针、导针片、织针,提花针的上下运动顶动导针片,导致织针的高度发生变化;导针片的下端有凸出部,与提花针的上针踵相配合;所述的双路切换闸刀还具有一个在针筒转动方向上向下延伸的斜面,该向下延伸的斜面与导针片下端的凸出部相配合,其相位早于所述的向上延伸的斜面。
[0010]双路切换闸刀的下方区域,下盘上设有选针器座。
[0011]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改进区域是在下盘和中盘之间的空间,在此空间中,下盘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地板,而中盘可以比喻为天花板;双路切换闸刀安装在中盘的下表面,可以理解为是吊装在天花板上,选针器安装在下盘上,可以理解为是装在地板上。
[0012]本专利技术的工作是这样的,当需要双路进纱模式编织时,进给机构,通常是气缸,将双路切换闸刀推进到工作位。针筒运动过程中,提花针、导针片首先接触双路切换闸刀的向下延伸的斜面,该斜面将提花针压低至低工作位;此动作起到一个整理队列的作用,不论提花针原来高度在哪里,统一压至低位。然后双路切换闸刀的向上延伸的斜面接触提花针的上针踵,将提花针推至高工作位;在接下来的一段行程中,例如180的行程中,以现有的方式对提花针进行承托,使其在高工作位运行一段行程,从而可以进行双路进纱的编织。
[0013]当需要切换到单路进纱模式编织时,利用进给机构将双路切换闸刀缩回非工作位,则双路切换闸刀的斜面退出工作,不接触任何运动部件。提花针在运动过程中不改变其高度,始终是单路进纱的模式。现实中,此时双路切换闸刀下的空间不足以安装选针器,故在此状态下,袜机的选针器数量不足,可以认为是简配版的单路进纱模式。
[0014]为了有完整的单路进纱模式,可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尽量缩小双路切换闸刀的进给机构的体积,以及缩小选针器的体积,以使它们能同时排布在中盘和下盘之间的空间上;二是在切换时将双路切换闸刀从中盘下表面卸下,然后在下盘预设的选针器座上安装选针器,反之亦然。上述的第二种办法仅涉及到两个零部件的拆装,其实也是相当简单快捷的。
[0015]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创造性地利用了中盘下方的空间,使袜机上的零部件排布更加合理、紧凑,以实现双路进纱的模式。仅需增加一个双路切换闸刀,就可以将原
有的单路机改造成单路双路两用的机器,改装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低;并且双路模式和单路模式的切换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0016]图1、图2是本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是双路模式的示意图,图2是单路模式的示意图;
[0017]图3是双路切换闸刀的示意图;
[0018]图4是提花针的示意图;
[0019]图5是导针片的示意图;
[0020]图6、图7、图8是双路切换闸刀、提花针、导针片配合状态示意图,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它们的不同配合关系。
[0021]图中标记如下:1

针筒;2

下盘;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切换双路进纱和单路进纱的织袜机,包括针筒,针筒的外圆周面上排列有若干轴向的针槽,针槽内排列有提花针、织针,提花针的上下运动直接或间接地顶动织针,导致织针的高度发生变化;提花针包括针身,针身远离针槽底部的一侧分别有凸出的上针踵和下针踵,上下针踵之间具有一个或多个凸出的选针齿;针筒外围有中盘和下盘,中盘和下盘之间的高度对应于针筒上布置提花针的高度区域;中盘上设置有编织部件,下盘上设置有若干选针器;提花针随针筒进行圆周运动,从而与编织部件和选针器产生相对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盘下表面安装有双路切换闸刀,双路切换闸刀的高度与所述提花针的上针踵的下缘相匹配,具有至少一个在针筒转动方向上向上延伸的斜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双路进纱和单路进纱的织袜机,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镭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镭尔福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