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贴片电感器的铜线卧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3376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感器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贴片电感器的铜线卧绕装置,包括电机、底座、左立板、右立板、第一放线铜卷、第二放线铜卷、绕线轴、转动架,转动架包括T型管、长管和短管,长管和短管平行设置且分别焊接在T型管的头部两端,转动架的T型管穿过左立板且与左立板转动连接,绕线轴一端固定在右立板上,转动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电机固定在左立板一侧,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与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动齿轮,第二放线铜卷套在短管上,右立板上具有两个长方形的滑条,滑条上套有沿着滑条滑动的滑座,滑座上设有气动夹爪和气动剪刀,滑条上还固定有驱动滑座前进或后退的平移气缸。本装置可同时加工两组线圈,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提高。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贴片电感器的铜线卧绕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感器制造
,涉及一种贴片电感器的铜线卧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感器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电子元件,电感器只有一个绕组,电感器具有一定的电感,它只阻碍电流的变化,如果电感器在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接通时它将试图阻碍电流流过它;如果电感器在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断开时它将试图维持电流不变,电感器又称扼流器、电抗器、动态电抗器。在电感器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先对线圈进行缠绕,有些需要绕好的线圈两端焊接在导线架上,有些则不需要导线架,将线圈放入的铁粉成型的壳体内,再进行铁粉填充,再进行热压或冷压定型,将线圈两端或导线架两端折弯,最后对折弯部分进行剥漆和电镀,形成两个电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贴片电感器的铜线卧绕装置,可以同时一次缠绕两组线圈,工作效率高。
[0004]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贴片电感器的铜线卧绕装置,包括电机、底座、左立板、右立板、第一放线铜卷、第二放线铜卷、绕线轴、转动架,其特征在于,左立板和右立板相互平行设置且均竖直固定在底座上,转动架包括T型管、长管和短管,长管和短管平行设置且分别焊接在T型管的头部两端,转动架的T型管穿过左立板且与左立板转动连接,绕线轴一端固定在右立板上,转动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电机固定在左立板一侧,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与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动齿轮,T型管的后端为第一进线口,长管的前端为第一出线口,短管的前端为第二出线口,短管的尾部为第二进线口,第一放线铜卷转动设置在第一进线口一侧的底座上,第二放线铜卷套在短管上,第一出线口与右立板的距离小于第二出线口与右立板的距离,所述右立板上具有两个长方形的滑条,滑条上套有沿着滑条滑动的滑座,滑座上设有气动夹爪和气动剪刀,滑条上还固定有驱动滑座前进或后退的平移气缸。
[0005]进一步的,所述长管与绕线轴的距离小于短管与绕线轴的距离。为了避免长管撞到短管的气动剪刀,需要制造时将长管与绕线轴的间距小于短管与绕线轴的间距。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线口和第二出线口内侧卡嵌有橡胶圈。
[0007]进一步的,两个滑条分别位于绕线轴正上方和正下方。
[0008]进一步的,所述右立板上固定有推料气缸,绕线轴上套有卸料滑套,卸料滑套沿着绕线轴滑动,卸料滑套与推料气缸的伸缩杆连接。
[0009]进一步的,两个气动夹爪分别对齐第一出线口和第二出线口。
[0010]第一放线铜卷和第二放线铜卷拥有各自独立的过线通道,互不干涉,可以根据生产要求采用单线缠绕或者双线缠绕,第一放线铜卷的铜线从第一进线口进入,经过T型管、长管,从第一出线口穿出,第二放线铜卷的铜线位于短管上,从第二进线口进入,穿过短管,
从第二出线口穿出。启动平移气缸,带动滑座靠近转动架并控制气动夹爪夹持住铜线的头部,控制平移气缸的伸缩杆回退,达到指定位置后停止,然后启动电机,带动转动架旋转,两根铜线随之缠绕在绕线轴上,绕弯若干圈后电机使转动架转动到初始位置,气动夹爪松开铜线,平移气缸再次靠近转动架,通过气动剪刀将第一出线口、第二出线口的铜线剪断,使铜线与绕好的线圈分离,最后启动推料气缸,卸料滑套将绕线轴上的线圈推出绕线轴,推料气缸的伸缩杆回位。
[0011]为了避免两组铜线缠绕在绕轴线的同一位置上,第一出线口与右立板的间距小于第二出线口与右立板的间距。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贴片电感器的铜线卧绕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0013]1.可同时加工两组线圈,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0014]2.绕线、夹线、剪线、下料均全自动,无需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贴片电感器的铜线卧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贴片电感器的铜线卧绕装置的侧视图。
[0017]图中,1、电机;2、底座;3、左立板;4、右立板;5、第一放线铜卷;6、第二放线铜卷;7、绕线轴;8、转动架;81、T型管;82、长管;83、短管;9、从动齿轮;10、主动齿轮;11、滑条;12、滑座;13、气动夹爪;14、气动剪刀;15、平移气缸;16、橡胶圈;17、推料气缸;18、卸料滑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19]如图1、图2所示,本贴片电感器的铜线卧绕装置包括电机1、底座2、左立板3、右立板4、第一放线铜卷5、第二放线铜卷6、绕线轴7、转动架8,左立板3和右立板4相互平行设置且均竖直固定在底座2上。
[0020]转动架8包括T型管81、长管82和短管83,长管82和短管83平行设置且分别焊接在T型管81的头部两端,转动架8的T型管81穿过左立板3且与左立板3转动连接,绕线轴7一端固定在右立板4上,转动架8的后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9,电机1固定在左立板3一侧,电机1的输出轴上固定有与从动齿轮9啮合的主动齿轮10,T型管81的后端为第一进线口,长管82的前端为第一出线口,短管83的前端为第二出线口,短管83的尾部为第二进线口,第一放线铜卷5转动设置在第一进线口一侧的底座2上,第二放线铜卷6套在短管83上,第一出线口与右立板4的距离小于第二出线口与右立板4的距离。
[0021]为了避免两组铜线缠绕在绕轴线的同一位置上,第一出线口与右立板4的间距小于第二出线口与右立板4的间距。
[0022]所述长管82与绕线轴7的距离小于短管83与绕线轴7的距离。为了避免长管82撞到短管83的气动剪刀14,需要制造时将长管82与绕线轴7的间距小于短管83与绕线轴7的间距。
[0023]所述第一出线口和第二出线口内侧卡嵌有橡胶圈16,两个气动夹爪13分别对齐第一出线口和第二出线口。设置橡胶圈16,可以保护铜线,防止缠绕时铜线刮擦出线口边缘。
当气动夹爪13对着出线口,可以准确夹取出线口处的铜线。
[0024]所述右立板4上具有两个长方形的滑条11,两个滑条11分别位于绕线轴7正上方和正下方,滑条11上套有沿着滑条11滑动的滑座12,滑座12上设有气动夹爪13和气动剪刀14,滑条11上还固定有驱动滑座12前进或后退的平移气缸15。
[0025]所述右立板4上固定有推料气缸17,绕线轴7上套有卸料滑套18,卸料滑套18沿着绕线轴7滑动,卸料滑套18与推料气缸17的伸缩杆连接。
[0026]第一放线铜卷5和第二放线铜卷6拥有各自独立的过线通道,互不干涉,可以根据生产要求采用单线缠绕或者双线缠绕,第一放线铜卷5的铜线从第一进线口进入,经过T型管81、长管82,从第一出线口穿出,第二放线铜卷6的铜线位于短管83上,从第二进线口进入,穿过短管83,从第二出线口穿出。启动平移气缸15,带动滑座12靠近转动架8并控制气动夹爪13夹持住铜线的头部,控制平移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片电感器的铜线卧绕装置,包括电机(1)、底座(2)、左立板(3)、右立板(4)、第一放线铜卷(5)、第二放线铜卷(6)、绕线轴(7)、转动架(8),其特征在于,左立板(3)和右立板(4)相互平行设置且均竖直固定在底座(2)上,转动架(8)包括T型管(81)、长管(82)和短管(83),长管(82)和短管(83)平行设置且分别焊接在T型管(81)的头部两端,转动架(8)的T型管(81)穿过左立板(3)且与左立板(3)转动连接,绕线轴(7)一端固定在右立板(4)上,转动架(8)的后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9),电机(1)固定在左立板(3)一侧,电机(1)的输出轴上固定有与从动齿轮(9)啮合的主动齿轮(10),T型管(81)的后端为第一进线口,长管(82)的前端为第一出线口,短管(83)的前端为第二出线口,短管(83)的尾部为第二进线口,第一放线铜卷(5)转动设置在第一进线口一侧的底座(2)上,第二放线铜卷(6)套在短管(83)上,第一出线口与右立板(4)的距离小于第二出线口与右立板(4)的距离,所述右立板(4)上具有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艺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