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超凌专利>正文

混水龙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3322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水龙头,属于水龙头,现有龙头主体用铜质铸造所致的制造效率低、易污染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壳体内装配用以配置流道的流道芯,流道芯包括至少两段芯体,流道芯内以及流道芯与壳体之间设置第一进水流道、第二进水流道和出水流道,第一进水流道连通第一进水接管与阀芯,第二进水流道连通第二进水接管与阀芯,出水流道连通阀芯与出水管。该方案通过装配的方式将流道芯与壳体装配成为龙头主体,流道芯与壳体均可快速高效地制造,相对于铸造的龙头主体,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而且,流道芯可以采用避免污染水的材质,避免污染水。而用至少两段芯体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装配为流道芯,使得配置流道更加易于实施。实施。实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水龙头


[0001]本技术属于水龙头,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对热水与冷水混合成为混合水的混水龙头。

技术介绍

[0002]混水龙头,如用于淋浴时调节水温的花洒龙头,用于对热水与冷水混合成为温度适中的温水。现有的混水龙头多是用铜合金铸造出龙头主体并在龙头主体内形成水的流道,制造效率低,而且铸造用铜合金中含有铅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成分,不利于人体健康。通过装配结构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并改变形成流道的材质,避免水被污染成为混水龙头的技术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龙头主体用铜质铸造所致的制造效率低、易污染水的缺陷,提供一种装配结构的混水龙头,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并改变形成流道的材质,避免水被混水龙头污染。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混水龙头,包括壳体、阀芯和用于带着阀芯动作来关闭龙头、开启龙头以及调节龙头出水的手柄,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水接管、第二进水接管和出水管,其特征是:壳体内装配用以配置流道的流道芯,流道芯包括至少两段芯体,所述至少两段芯体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装配为流道芯,流道芯内以及流道芯与壳体之间设置第一进水流道、第二进水流道和出水流道,第一进水流道连通第一进水接管与阀芯,第二进水流道连通第二进水接管与阀芯,出水流道连通阀芯与出水管。据此,通过装配的方式将流道芯与壳体装配成为龙头主体,流道芯与壳体均可利用现有加工技术快速高效地制造,相对于铸造的龙头主体,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流道芯可以采用避免污染水的材质。进一步的,用至少两段芯体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装配为流道芯,使得配置流道更加易于实施。
[0005]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段芯体为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第一芯体与第二芯体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直接插接装配在一起构成流道芯,插接部位予以密封;阀芯装配在壳体一端;
[0006]第一进水流道包括位于壳体与第一芯体之间并连通第一进水接管的第一流通腔以及位于第一芯体与第二芯体内连接第一流通腔与阀芯的第一流通孔;
[0007]第二进水流道包括位于壳体与第二芯体之间并连通第二进水接管的第二流通腔以及位于第二芯体内连接第二流通腔与阀芯的第二流通孔;
[0008]出水流道包括位于壳体与第二芯体之间并连通出水管的出水流通腔以及位于第二芯体内连接出水流通腔与阀芯的出水流通孔。
[0009]这种结构由第一芯体与第二芯体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直接插接装配在一起构成流道芯,因此,将第一芯体与第二芯体分开单独制造,再装配成为流道芯,可以形成布局合理的流道。
[0010]第一芯体位于壳体内临近壳体第一端的位置,第二芯体位于壳体内临近壳体第二端的位置,阀芯装配在壳体第二端并座落在第二芯体的端面。据此构成从壳体的一端操控龙头的结构形式。
[0011]为了保持阀芯与流道芯的配合关系,避免漏水,第一芯体由经螺纹连接在壳体第一端的第一压帽压持在第一挡圈上被定位固定;第二芯体由经螺纹连接在壳体第二端的阀芯压帽经阀芯压持在第二挡圈上被定位固定。
[0012]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段芯体为第一芯体、第二芯体和阀芯座,第一芯体与第二芯体对称插接在阀芯座的两端构成流道芯,插接部位予以密封;阀芯装配在壳体中部并座落在阀芯座上;阀芯座具有第一进水连通孔、第二进水连通孔和出水连通孔;
[0013]第一进水流道包括位于壳体与第一芯体之间并连通第一进水接管的第一流通腔以及位于第一芯体内连接第一流通腔与第一进水连通孔的第一流通孔;
[0014]第二进水流道包括位于壳体与第二芯体之间并连通第二进水接管的第二流通腔以及位于第二芯体内连接第二流通腔与第二进水连通孔的第二流通孔;
[0015]出水流道包括位于壳体与阀芯座之间并连通出水管的出水流通腔以及所述出水连通孔,出水连通孔连接出水流通腔与阀芯。
[0016]这种结构由第一芯体与第二芯体对称插接在阀芯座的两端构成流道芯,因此,将第一芯体、第二芯体与阀芯座分开单独制造,再装配成为流道芯,可以形成布局合理的流道。据此构成从壳体的中间操控龙头的结构形式。
[0017]为了保持阀芯与流道芯的配合关系,避免漏水,第一芯体、阀芯座和第二芯体由通过螺纹连接在壳体第一端的第一压帽和通过螺纹连接在壳体第二端的第二压帽压紧定位在壳体内。
[0018]为了避免各个流通腔相互干扰并确保各自的流通能力,第一流通腔的位置、第二流通腔的位置和出水流通腔的位置相对于壳体的长度方向彼此错开。
[0019]为了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壳体为不锈钢管,流道芯为塑料组件。因此可以直接购买不锈钢管予以截取即可得到壳体,塑料构件可以通过注塑制得,再将各个塑料构件组装成为塑料组件。相对于铸造壳体而言,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0020]进一步的,出水管包括不锈钢管壳和密封装配在不锈钢管壳内的塑料内芯,壳体上焊接有管接头,管接头插接在塑料内芯并与塑料内芯密封固定。据此如同壳体一样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0021]为了赋予龙头多向出水的功能,出水管上装配分水器。
[0022]本技术通过在壳体内装配用以配置流道的流道芯,而且流道芯包括至少两段芯体,至少两段芯体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装配为流道芯,流道芯内以及流道芯与壳体之间设置第一进水流道、第二进水流道和出水流道,第一进水流道连通第一进水接管与阀芯,第二进水流道连通第二进水接管与阀芯,出水流道连通阀芯与出水管。据此,通过装配的方式将流道芯与壳体装配成为龙头主体,流道芯与壳体均可利用现有加工技术快速高效地制造,相对于铸造的龙头主体,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流道芯可以采用避免污染水的材质,避免污染水。进一步的,用至少两段芯体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装配为流道芯,使得配置流道更加易于实施。
[0023]进一步的,出水管包括不锈钢管壳和密封装配在不锈钢管壳内的塑料内芯,壳体上焊接有管接头,管接头插接在塑料内芯并与塑料内芯密封固定。据此如同壳体一样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混水龙头的一个轴侧图;
[0025]图2为图1所示混水龙头的正投影示意图;
[0026]图3为图2的A

A向剖视图;
[0027]图4为图2的B

B向剖视图;
[0028]图5为图1

4所示混水龙头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9]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混水龙头的一个轴侧图;
[0031]图8为图7所示混水龙头的正投影示意图;
[0032]图9为图8的C

C向剖视图;
[0033]图10为图9的D

D向剖视图;
[0034]图11为图7

10所示混水龙头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混水龙头,包括壳体(100)、阀芯(200)和用于带着阀芯动作来关闭龙头、开启龙头以及调节龙头出水的手柄(300),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水接管(101)、第二进水接管(102)和出水管(103),其特征是:壳体内装配用以配置流道的流道芯(400),流道芯包括至少两段芯体,所述至少两段芯体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装配为流道芯,流道芯内以及流道芯与壳体之间设置第一进水流道(501)、第二进水流道(502)和出水流道(503),第一进水流道(501)连通第一进水接管(101)与阀芯(200),第二进水流道(502)连通第二进水接管(102)与阀芯(200),出水流道(503)连通阀芯(200)与出水管(1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水龙头,其特征是:所述至少两段芯体为第一芯体(401)和第二芯体(402),第一芯体与第二芯体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直接插接装配在一起构成流道芯,插接部位予以密封;阀芯(200)装配在壳体(100)一端;第一进水流道(501)包括位于壳体(100)与第一芯体(401)之间并连通第一进水接管(101)的第一流通腔(504)以及位于第一芯体(401)与第二芯体(402)内连接第一流通腔(504)与阀芯(200)的第一流通孔(505);第二进水流道(502)包括位于壳体(100)与第二芯体(402)之间并连通第二进水接管(102)的第二流通腔(506)以及位于第二芯体(402)内连接第二流通腔(506)与阀芯(200)的第二流通孔(507);出水流道(503)包括位于壳体(100)与第二芯体(402)之间并连通出水管(103)的出水流通腔(508)以及位于第二芯体(402)内连接出水流通腔(508)与阀芯(200)的出水流通孔(50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水龙头,其特征是:第一芯体(401)位于壳体(100)内临近壳体第一端(113)的位置,第二芯体(402)位于壳体(100)内临近壳体第二端(114)的位置,阀芯(200)装配在壳体第二端(114)并座落在第二芯体(402)的端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水龙头,其特征是:第一芯体(401)由经螺纹连接在壳体第一端(113)的第一压帽(104)压持在第一挡圈(105)上被定位固定;第二芯体(402)由经螺纹连接在壳体第二端(114)的阀芯压帽(106)经阀芯(200)压持在第二挡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超凌
申请(专利权)人:杨超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