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2248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29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包括转向器模型,所述转向器模型的中央设有中央支架,所述中央支架的中央设有中央定位轴,所述中央定位轴的外端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端设有滑动座,所述滑动座的内端设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内端设有螺纹转杆,所述螺纹转杆的外端设有拖杆。所述中央支架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三个所述中央支架与中央定位轴之间活动连接,所述中央定位轴套接在转动杆的中央,所述转动杆的数量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转动杆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本申请解决了动车组故障件培训的设计不能便捷的对于转向架进行拆分,使得培训学生更好的了解内部构造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


[0001]本技术涉及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

技术介绍

[0002]转向架是轨道车辆的走行部,犹如人的双腿,是轨道车辆最核心的部件之一。
[0003]现有技术公开了,包括构件总成、横梁、侧梁、二系悬挂装置、轴箱定位装置、轮轴、轨道轮、组合式空气弹簧、避震柱、制动装置、安装座、缓震组件、驱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中央牵引装置和第一弹簧,构件总成的中部外壁上设置有横梁,横梁两端两侧的外壁上通过二系悬挂装置连接有侧梁,侧梁两端底端外壁上安装有轴箱定位装置,构件总成一侧轴箱定位装置之间的外壁上安装有轮轴;该技术由于没有摇枕,重量降低,转向架结构多采用无磨耗结构设计,大量采用橡胶弹性结构,维护工作量小;能有利于提高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可靠性及旅客乘坐的舒适性;缓震组件的设置,对牵引电动机起到良好的缓震作用,该装置在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的使用过程中,不能便捷的对于转向架进行拆分,使得培训学生更好的了解内部构造;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动车组故障件培训的设计不能便捷的对于转向架进行拆分,使得培训学生更好的了解内部构造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以改善上述问题。
[0007]本申请具体是这样的:
[0008]一种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包括转向器模型,所述转向器模型的中央设有中央支架,所述中央支架的中央设有中央定位轴,所述中央定位轴的外端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端设有滑动座,所述滑动座的内端设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内端设有螺纹转杆,所述螺纹转杆的外端设有拖杆。
[0009]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中央支架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三个所述中央支架与中央定位轴之间活动连接,所述中央定位轴套接在转动杆的中央,所述转动杆的数量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转动杆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0010]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滑动座之间活动连接,所述滑动座的内端与螺纹筒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螺纹筒的内端与螺纹转杆之间螺纹连接,所述螺纹转杆沿着拖杆的内端转动,所述螺纹转杆的上端通过马达活动连接,所述拖杆的数量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拖杆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每组所述拖杆之间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分别固定在每组拖杆的上下两端。
[0011]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拖杆的下端设有下限位孔,所述下限位孔的内
端设有下限位杆,所述拖杆的上端设有弧形联动槽,所述弧形联动槽的内端设有弧形滑杆,所述弧形滑杆的外端设有分离件。
[0012]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限位孔嵌入安装在拖杆的内端,所述拖杆与下限位孔之间贯穿连接,所述下限位孔与下限位杆之间贯穿连接,所述下限位杆与中央支架之间固定连接。
[0013]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联动槽嵌入安装在拖杆的上端内表面,所述弧形滑杆与弧形联动槽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弧形滑杆的外端与分离件之间固定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在本申请的方案中:
[0016]1、通过设置有转向器模型、中央支架、转动杆、中央定位轴、螺纹转杆、螺纹筒、滑动座、拖杆,通过马达带动拖杆内的螺纹转杆的转动,此时能够通过螺纹筒和滑动座的滑动,带动中央定位轴定位的转动杆的扩张,此时能够推动转向器模型的拆解,方便了对于其内部联动结构进行便捷讲解;
[0017]2、通过设置有下限位杆、下限位孔、弧形联动槽、弧形滑杆、分离件,通过弧形滑杆和弧形联动槽相互联动,能够带动分离件的转动,从而便于进行讲解。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的转动杆侧剖结构图;
[0020]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的图2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的中央定位轴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的图4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的图4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标示:
[0025]1、转向器模型;2、中央支架;3、转动杆;4、中央定位轴;5、螺纹转杆;6、螺纹筒;7、滑动座;8、拖杆;9、下限位杆;10、下限位孔;11、弧形联动槽;12、弧形滑杆;13、分离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7]因此,以下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002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9]如图1

6所示,本实施方式提出一种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包括转向器模型1,所述转向器模型1的中央设有中央支架2,所述中央支架2的中央设有中央定位轴4,所述中央定位轴4的外端设有转动杆3,所述转动杆3的外端设有滑动座7,所述滑动座7的内端设有螺纹筒6,所述螺纹筒6的内端设有螺纹转杆5,所述螺纹转杆5的外端设有拖杆8。
[0030]所述中央支架2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三个所述中央支架2与中央定位轴4之间活动连接,所述中央定位轴4套接在转动杆3的中央,所述转动杆3的数量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转动杆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0031]所述转动杆3的两端分别与滑动座7之间活动连接,所述滑动座7的内端与螺纹筒6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螺纹筒6的内端与螺纹转杆5之间螺纹连接,所述螺纹转杆5沿着拖杆8的内端转动,所述螺纹转杆5的上端通过马达活动连接,所述拖杆8的数量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拖杆8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每组所述拖杆8之间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分别固定在每组拖杆8的上下两端。
[0032]通过马达带动拖杆8内的螺纹转杆5的转动,此时能够通过螺纹筒6和滑动座7的滑动,带动中央定位轴4定位的转动杆3的扩张,此时能够推动转向器模型1的拆解,方便了对于其内部联动结构进行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包括转向器模型(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模型(1)的中央设有中央支架(2),所述中央支架(2)的中央设有中央定位轴(4),所述中央定位轴(4)的外端设有转动杆(3),所述转动杆(3)的外端设有滑动座(7),所述滑动座(7)的内端设有螺纹筒(6),所述螺纹筒(6)的内端设有螺纹转杆(5),所述螺纹转杆(5)的外端设有拖杆(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支架(2)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三个所述中央支架(2)与中央定位轴(4)之间活动连接,所述中央定位轴(4)套接在转动杆(3)的中央,所述转动杆(3)的数量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转动杆(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车组转向器故障件培训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3)的两端分别与滑动座(7)之间活动连接,所述滑动座(7)的内端与螺纹筒(6)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螺纹筒(6)的内端与螺纹转杆(5)之间螺纹连接,所述螺纹转杆(5)沿着拖杆(8)的内端转动,所述螺纹转杆(5)的上端通过马达活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迎杰牛刚黄志忠樊荣朱文莹王警张景明吴生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动车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