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0813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包括反应槽,所述反应槽内设有分离机构,所述分离机构包括沉淀池,以及设于所述沉淀池内的中心管和集水槽,所述沉淀池的顶部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设有通孔,以供所述中心管安装,所述中心管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池连通,所述反应槽内的污水从下往上流动,从所述中心管的顶部流入至所述中心管,并流出至所述沉淀池内进行沉淀,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排泥阀,以供沉淀的污泥排出;所述集水槽设于所述中心管的周侧,并高于所述中心管的底部,所述沉淀池内沉淀后的污水从所述集水槽的顶部流入至所述集水槽内,所述集水槽与反应槽的排水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污泥和水的分离,以及污泥的自循环回流。的自循环回流。的自循环回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
,具体涉及一种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

技术介绍

[0002]污水的直接排放,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能够加速污泥与水的分离,进而对污水进行快速净化的污水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目前在污水处理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生物降解法,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除去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方法。现有的生物降解污水处理器通常是由厌氧反应槽和好氧反应槽两部分组成;污水进入厌氧反应槽中,利用厌氧微生物,利用厌氧菌来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污水经过厌氧微生物作用后进入好氧反应槽中,利用好氧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污染物质。
[0003]其中,不管是在厌氧阶段还是好氧阶段,作用后排水时都会带走大部分污泥,使得各阶段反应槽的污泥存量大量减少,无法达到处理的效果;因此必须回流部分污泥,保证各阶段内反应槽的活性微生物的数量。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沉淀池的方式,沉淀后的污泥经由管道分别再送回反应槽,该方式耗能大,且沉淀效果不佳,不利于沉淀污泥的回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以达到自动分离污泥和水,以及污泥的自循环回流。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包括反应槽,所述反应槽内设有分离机构,所述分离机构包括沉淀池,以及设于所述沉淀池内的中心管和集水槽,所述沉淀池的顶部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设有通孔,以供所述中心管安装,所述中心管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池连通,所述反应槽内的污水从下往上流动,从所述中心管的顶部流入至所述中心管,并流出至所述沉淀池内进行沉淀,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排泥阀,以供沉淀的污泥排出;所述集水槽设于所述中心管的周侧,并高于所述中心管的底部,所述沉淀池内沉淀后的污水从所述集水槽的顶部流入至所述集水槽内,所述集水槽与所述反应槽的排水口连通。
[0007]进一步的,所述中心管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溢流堰。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溢流堰高于所述盖板。
[0009]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槽的顶部设有第二溢流堰。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溢流堰略低于所述盖板,以使水流从所述盖板和第二溢流堰之间流入至所述集水槽中。
[0011]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槽呈圆柱状结构,以环设于所述中心管的周侧。
[0012]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结构。
[0013]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口处还设有水位调节组件,通过调节所述水位调节组件,以调节排水口的口径大小。
[0014]进一步的,所述水位调节组件包括上下布设的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铰接,通过第一调节板相对第二调节板旋转,以调节排水口的口径。
[0015]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的顶部还设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延伸至所述反应槽的顶部。
[0016]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通过反应槽内设置的沉淀池、中心管以及集水槽的组合,以实现污泥和水的自动分离,结构简单巧妙,从排泥阀排出的污泥可以重新进入反应槽内重复利用,保证污水处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所示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所示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3所示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分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标号说明:
[0022]1‑
反应槽、11

排水口、121

第一调节板、122

第二调节板、12

水位调节组件、2

分离机构、21

沉淀池、211

盖板、212

排泥阀、213

排气阀、22

中心管、221

第一溢流堰、23

集水槽、231

排水通道、232

第二溢流堰。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侧”、“中心”、“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7]参阅图1至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包括反应槽1,本实施例中,反应槽1为好氧反应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应槽1也可为厌氧反应槽或兼氧反应槽,本文不做限制。反应槽1的底部安装有曝气头,曝气头通过曝气管连接至气泵,气泵泵出的气体从曝气头吹出,为好氧反应槽内的细菌提供氧气,同时提供上升气流,带动污水的流动,以使反应槽1内的污水从下往上流动。
[0028]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3所示,反应槽1内设有分离机构2,分离机构2包括沉淀池21,以及设于所述沉淀池21内的中心管22以及集水槽23,沉淀池21的顶部盖设有盖板211,盖板211的中部设有通孔,以供中心管22安装,中心管22的底部与沉淀池21连通,反应槽1内的污水从下往上流动,从中心管22的顶部流入至中心管22,并流出至沉淀池21内进行沉淀,所述沉淀池21的底部设有排泥阀212,以供沉淀的污泥排出至反应槽1中,实现污泥的自循环。
[0029]其中,沉淀池21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结构,以便于污泥的沉淀,避免污泥沉积在沉淀池21的内壁上。更进一步的,沉淀池21的顶部设有排气阀213,排气阀213延伸至反应槽1的顶部,以排出经由曝气头曝出的气体。盖板211完成盖合于沉淀池21的顶部,以使从下往上流动的污水仅能从中心管22的顶部流入至沉淀池21中。本实施例中,中心管22为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槽,所述反应槽内设有分离机构,所述分离机构包括沉淀池,以及设于所述沉淀池内的中心管和集水槽,所述沉淀池的顶部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设有通孔,以供所述中心管安装,所述中心管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池连通,所述反应槽内的污水从下往上流动,从所述中心管的顶部流入至所述中心管,并流出至所述沉淀池内进行沉淀,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排泥阀,以供沉淀的污泥排出;所述集水槽设于所述中心管的周侧,并高于所述中心管的底部,所述沉淀池内沉淀后的污水从所述集水槽的顶部流入至所述集水槽内,所述集水槽与所述反应槽的排水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溢流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溢流堰高于所述盖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顶部设有第二溢流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焕强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金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