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9817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包括沉淀池身和第一连接板,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板底端的直角拐角结构与沉淀池身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板高度约为沉淀池身深高度的1/5,第一连接板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安装有渠道,渠道顶部高度低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渠道一端贯通第一连接板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内部设置有第三连接板。该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通过设置隔离装置,可将反应沉淀池底部泥渣层与分离室进行隔离,降低池底部泥渣层过高搅拌时导致的泥渣上翻,从而形成的翻池现象,进而降低反应沉淀池出现出水劣化的情况,提升出水的品质。水的品质。水的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沉淀池
,具体为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反应沉淀池是集反应与沉淀于一体的水处理装置。针对水的净化和深度处理而设计,包括较难处理的沉降性差的原水、低温低浊水、原水变化较大等工程应用,出水浊度可保证在3NTU以下。通过絮凝反应和沉淀反应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去除二级生化出水中的悬浮物。反应沉淀池的适用范围广。
[0003]现有机械搅拌反应后的沉淀池在使用过程中若分离室泥渣层太高,当搅拌时,会使澄清池底部泥渣上翻,进而形成翻池现象,从而导致澄清池出现出水劣化的情况。
[0004]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包括沉淀池身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底端的直角拐角结构与沉淀池身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板高度约为沉淀池高度的1/5,所述第一连接板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安装有渠道,所述渠道顶部高度低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渠道一端贯通第一连接板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内部设置有第三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高度相同且均高于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侧壁固定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远离第三连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半圆环形设计,所述沉淀池身内部位于挡板和第三连接板下端设置有隔离装置,所述沉淀池身底部固定安装有底板,所述隔离装置包括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下端与底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轴上转动套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内部开设有四组漏孔,所述支撑轴上位于密封环上端固定套设有上部刮板,所述上部刮板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管,其中连接管与驱动轴为插接,方便后期维修拆卸,所述密封环外圈套设有隔离网,所述隔离网外套设有外环,所述支撑轴外壁位于密封环底部固定套设有套环,所述套环两侧固定安装有下部刮板。
[000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部刮板由固定环和刮板构成,其中刮板的数量与漏孔相适配,且刮板底部与密封环顶部贴合,上部刮板可将隔离网所收集在密封环上的淤泥通过漏孔进行清理至沉淀池身底部。
[000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环外圈与挡板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环、隔离网和外环整体呈现漏斗状,所述下部刮板的倾斜角度与隔离网相同,隔离网可将沉淀池身底部过高的泥渣层与分离室隔离,降低沉淀池身内部翻泥现象的产生。
[000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部刮板的数量为两组,所述下部刮板为斜板且倾斜角度与沉淀池身内部倾斜角度相同,所述下部刮板底部与沉淀池身内部贴合,
下部刮板和套环可通过支撑轴转动,进而对沉淀池身底部淤积的泥渣进行清理的作用。
[001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沉淀池身两侧外壁分别安装有出液管和进液管,所述出液管一端位于沉淀池身和第一连接板之间,另一端贯穿至沉淀池身外侧,所述进液管一端位于沉淀池身内部,另一端贯穿至沉淀池身外侧。
[0011]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板顶部固定安装有上盖板,所述上盖板顶部中心处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固定安装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底部固定安装有旋转叶片,所述旋转叶片底部与连接管顶部固定连接,驱动电机启动后可带动旋转叶片转动,进而起到沉淀池身内部液体向上翻涌的作用,而连接管可将驱动电机动力传输至上部刮板的作用。
[0012]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反应沉淀池身靠近进液管的外壁安装有加料管,所述加料管位于进液管的正上方,所述加料管一端位于沉淀池身内部,另一端贯穿至沉淀池身外侧。
[0013]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内部开设有两组通孔,所述底板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圈,底板上开设的通孔用于安装淤泥排出管。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具备以下
[0015]有益效果:
[0016]该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通过设计由支撑轴、密封环、漏孔、上部刮板、连接管、隔离网、外环、套环和底部刮板所构成的隔离装置,可将反应沉淀池底部泥渣层与分离室进行隔离,降低池底部泥渣层过高搅拌时导致的泥渣上翻,从而形成的翻池现象,进而降低反应沉淀池出现出水劣化的情况,提升出水的品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沉淀池身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隔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套环及挡泥板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连接管与驱动轴连接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沉淀池身;2、第一连接板;3、第二连接板;4、渠道;5、第三连接板;6、挡板;7、连接块;8、隔离装置;801、支撑轴;802、密封环;803、漏孔;804、上部刮板;805、连接管;806、隔离网;807、外环;808、套环;809、下部刮板;9、底板;10、出液管;11、进液管;12、上盖板;13、驱动电机;14、驱动轴;15、旋转叶片;16、加料管;17、支撑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一:
[0025]请参阅图1

5,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包括沉淀池身1和第一连接板2,其特征在于:
第一连接板2底端的直角拐角结构与沉淀池身1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板2高度约为沉淀池身1高度的1/5.,第一连接板2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板3,第一连接板2与第二连接板3之间安装有渠道4,渠道4顶部高度低于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3,渠道4一端贯通第一连接板2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3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3内部设置有第三连接板5,第一连接板2与第二连接板3高度相同且均高于第三连接板5,第三连接板5侧壁固定安装有挡板6,挡板6远离第三连接板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7,连接板7为半圆环形设计,沉淀池身1内部位于挡板6和第三连接板5下端设置有隔离装置8,沉淀池身1底部固定安装有底板9,隔离装置8包括支撑轴801,支撑轴801下端与底板9转动连接,支撑轴801上转动套设有密封环802,密封环802内部开设有四组漏孔803,支撑轴801上位于密封环802上端固定套设有上部刮板804,上部刮板804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管805,其中连接管805与驱动轴14为插接,方便后期维修拆卸,密封环802外圈套设有隔离网806,隔离网806外套设有外环80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包括沉淀池身(1)和第一连接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底端的直角拐角结构与沉淀池身(1)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板(2)高度约为沉淀池身(1)高度的1/5,所述第一连接板(2)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板(3),所述第一连接板(2)与第二连接板(3)之间安装有渠道(4),所述渠道(4)顶部高度低于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3),所述渠道(4)一端贯通第一连接板(2)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3)内部设置有第三连接板(5),所述第三连接板(5)侧壁固定安装有挡板(6),所述挡板(6)远离第三连接板(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7),所述连接板(7)为半圆环形设计,所述沉淀池身(1)内部位于挡板(6)和第三连接板(5)下端设置有隔离装置(8),所述沉淀池身(1)底部固定安装有底板(9),所述隔离装置(8)包括支撑轴(801),所述支撑轴(801)下端与底板(9)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轴(801)上转动套设有密封环(802),所述密封环(802)内部开设有四组漏孔(803),所述支撑轴(801)上位于密封环(802)上端固定套设有上部刮板(804),所述上部刮板(804)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管(805),所述密封环(802)外圈套设有隔离网(806),所述隔离网(806)外套设有外环(807),所述支撑轴(801)外壁位于底板(9)上部固定套设有套环(808),所述套环(808)两侧固定安装有下部刮板(80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刮板(804)由固定环和刮板构成,其中刮板的数量与漏孔(803)相适配,且刮板底部与密封环(802)顶部贴合。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允妹单连斌张磊赵勇娇魏春飞孙维兵薛冰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