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8912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6
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属于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设备领域。其特征是:装置由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和拖曳部分组成。水下部分是安装有发射电极和测量电极的拖体结构,拖体结构包括支架体、电极安装架和两个连接环,拖体结构整体采用非金属材料如PVC(聚氯乙烯)材料或者尼龙材料,各部件均为实心结构且材料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密度大于海水密度可以保证装置在水下的稳定;水上部分包括采集器、信号发射源和拖曳缆绳绞盘,用于水下电场信号激励、测量信号的采集以及拖曳缆绳固定;水下部分通过拖曳部分与水上部分连接,拖曳部分包括四芯水密电缆、拖曳缆绳、固定卡扣,用于水下部分的拖曳以及信号传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测量电极检测由海底贝类与海底土壤电性差异引起的电阻率异常,实现对海底贝类数量和分布的调查,降低了对调查海域海底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低了对调查海域海底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低了对调查海域海底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蛤蜊、文蛤、竹蛏、泥螺等贝类是沿海地区养殖的重要水产品之一。由于各种贝类栖息、生长习性的不同,不同的贝类品种分布在不同深度的海底泥土中,例如四角蛤蜊一般生活在海底泥土表层下3

10cm左右,文蛤生活在海底泥土表层下12cm左右,竹蛏生活在海底泥土表层下20

40cm左右。在贝类养殖的过程中,需定期开展海底贝类资源调查,掌握贝类的分布、种类、数量,以确定是否需要投苗、投饵和采捕。目前常用的海底贝类资源调查方法为采样法,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将贝类从底层土壤中翻到海底表面,然后进行收集。这种方式会破坏海底土壤生态和作业区域水生生物群落,造成作业区域底栖生物的繁殖、生长和栖息环境变化、海底地质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采样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为此需要一种对海底生态环境影响小的资源调查方法。申请号为201821690614.7、202021900482.3等相关专利技术涉及到海底贝类的相关采样方法和装置,这些专利涉及到前述的人工采样和机械采样方法,尚未见到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相关专利技术。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是借鉴地质探矿中电法勘探原理,由于贝类外壳呈现绝缘高阻特征,其电阻率远大于海底介质,两者电阻率特性差异明显,通过检测海底贝类与海底土壤电性差异引起的电阻率异常可实现海底贝类数量和分布的调查,该装置无需破坏海底土壤结构,具有调查效率高、环境破坏小的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解决现有海底贝类资源调查方法对调查海域海底土壤生态环境破坏大、效率低的难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其由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和拖曳部分组成。水下部分是安装有发射电极和测量电极的拖体结构,用于电场信号的产生与测量;水上部分包括采集器、信号发射源和拖曳缆绳绞盘,用于水下电场信号激励、测量信号的采集以及拖曳缆绳固定;水下部分通过拖曳部分与水上部分连接,拖曳部分包括四芯水密电缆、拖曳缆绳、固定卡扣,用于水下部分的拖曳以及信号传输。
[0005]所述发射电极采用镀铂钛阳极或钛基金属氧化物阳极。
[0006]所述测量电极采用银/氯化银电极。
[0007]所述拖体结构由支架体、电极安装架和两个连接环组成。支架体采用框式结构,底部为两个船形结构板,两个相同尺寸的梯形框焊接在船形结构板上,两个梯形框之间用横梁加固。电极安装架焊接在两个横梁中间位置,电极安装架上等间距的焊接有四个电极固定杆,发射电极和测量电极通过预留的卡扣安装在固定杆上,其中两个发射电极分别固定在外侧两个固定杆上、两个测量电极分别固定在中间两个固定杆上。两个连接环分别焊接
在梯形框的侧边中间位置。拖体结构整体采用非金属材料如PVC(聚氯乙烯)材料或者尼龙材料,拖体结构各部件均为实心结构且材料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其密度大于海水密度可以保证装置在水下的稳定。
[0008]所述采集器采用多通道数据采集设备,如奥地利DEWETRON公司的DEWE2

A7

B和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ciRio 9239。
[0009]所述信号发射源采用高精度双极性稳流电源,如日本Kikusui公司的PBZ40

10高精度双极性稳流电源和美国Keithley公司的6221高精度电流源。
[0010]所述四芯水密电缆和拖曳缆绳通过固定卡扣固定在一起。拖曳缆绳一端与拖体结构的两个连接环连接,另一端通过拖曳缆绳绞盘固定在作业船只上。四芯水密电缆中的两芯一端与两只发射电极水密连接,另一端与信号发射源连接;另外两芯一端与两只测量电极水密连接,另一端与采集器连接。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通过发射电极在海底产生电场信号,通过测量电极检测由海底贝类与海底土壤电性差异引起的电阻率异常,实现对海底贝类数量和分布的调查,降低了对调查海域海底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示意图。
[0013]图2是装置水下部分示意图。
[0014]图3是装置水下部分主视图。
[0015]图4是本专利技术工作状态示意图。
[0016]图中:100为船形结构板;101为发射电极;102为测量电极;103为连接环;104为电极安装架;105为梯形框;106为横梁;200为拖曳缆绳绞盘;201为信号发射源;202为采集器;300为拖曳缆绳;301为四芯水密电缆;302为固定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技术方案和附图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由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和拖曳部分组成。
[0019]水下部分包括船形结构板100、发射电极101、测量电极102、连接环103、电极安装架104、梯形框105和横梁106。其中,两个相同尺寸的梯形框105平行焊接在两块船形结构板100上,两个梯形框105之间用两个横梁106进行加固。电极安装架104焊接在两个横梁106中间位置,一对发射电极101通过预留的卡扣安装在电极安装架104的外侧两个固定杆上,一对测量电极102通过预留的卡扣安装在电极安装架104的内侧两个固定杆上。两个连接环103分别焊接在梯形框105的侧边中间位置。船形结构板100、连接环103、电极安装架104、梯形框105和横梁106均采用非金属材料如PVC(聚氯乙烯)材料或者尼龙材料,且均为实心结构,材料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并且密度大于海水密度可以保证装置在水下的稳定。
[0020]水上部分包括拖曳缆绳绞盘200、信号发射源201和采集器202;拖曳部分包括拖曳缆绳300、四芯水密电缆301、固定卡扣302。四芯水密电缆301和拖曳缆绳300通过固定卡扣302固定在一起。拖曳缆绳300一端与拖体结构的两个连接环103连接,另一端通过拖曳缆绳
绞盘200固定在作业船只上。四芯水密电缆301中的两芯一端与两只发射电极101水密连接,另一端与信号发射源201连接;另外两芯一端与两只测量电极102水密连接,另一端与采集器202连接。
[0021]使用时如图4所示,将拖曳缆绳绞盘200、信号发射源201和采集器202安装在作业船只上,并将拖曳缆绳绞盘200固定,拖曳缆绳300、四芯水密电缆301与装置水下部分连接完成后将装置水下部分布放在海底,在将装置水下部分放入海底的过程中不断用固定卡扣302将拖曳缆绳300与四芯水密电缆301分段卡扣在一起,然后完成装置水上部分与拖曳缆绳300、四芯水密电缆301的连接。作业船只通过拖曳缆绳300拖曳水下部分按照预定航线航行,航行过程中信号发射源201激励发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其特征是:由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和拖曳部分组成,水下部分是安装有发射电极和测量电极的拖体结构,用于电场信号的产生与测量;水上部分包括采集器、信号发射源和拖曳缆绳绞盘,用于水下电场信号激励、测量信号的采集以及拖曳缆绳固定;水下部分通过拖曳部分与水上部分连接,拖曳部分包括四芯水密电缆、拖曳缆绳、固定卡扣,用于水下部分的拖曳以及信号传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发射电极采用镀铂钛阳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测量电极采用银/氯化银电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底贝类资源调查的电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拖体结构由支架体、电极安装架和两个连接环组成;支架体采用框式结构,底部为两个船形结构板,两个相同尺寸的梯形框焊接在船形结构板上,两个梯形框之间用横梁加固;电极安装架焊接在两个横梁中间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哲才振宇余加齐吕俊军岳瑞永田稷刘焕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六零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