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8673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组件、发动机、离合器总成、油冷器及油管;发动机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离合器总成位于发动机的一侧,且离合器总成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油冷器被车架组件支撑;油管的一端与油冷器连通,油管的另一端与离合器总成连通。通过在小排量全地形车上设置油冷器,对发动机的机油进行冷却,冷却效果更佳,能够大幅提高发动机的持续工作时长;油管的一端与油冷器连通,油管另一端位置布置在离合器总成上,位置布置更加合理,能够在大幅度提高冷却效果的同时不影响缸头处机油的油压和流量,保证发动机缸头处的润滑效果,有利于发动机的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延长使用寿命。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俗称沙滩车。又因其结构与摩托车十分相似,且许多部件与摩托车通用,所以也称其为“四轮摩托车”。全地形车包括发动机,发动机内的机油能起到润滑、清洁、冷却、防锈、密封等一系列作用,而发动机内工作环境较为恶劣,温度较高,所以机油的冷却极为重要。
[0003]但目前,部分小排量发动机的机油冷却都是采用风冷,在气缸及缸盖的外壁铸造出一些散热片,通过空气高速吹过散热片表面带走热量,但是冷却效果差,发动机运行一段时间就需要休息一会,持续工作时间短。
[0004]另一部分小排量发动机则会外接油冷器,油冷器通过油管与发动机的缸头处连通,但油管与发动机缸头处连通会减少缸头处机油的油压和流量,从而影响缸头处机油的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组件;发动机,发动机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离合器总成,离合器总成位于发动机的一侧,且离合器总成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油冷器,油冷器被车架组件支撑;油管,油管的一端与油冷器连通,油管的另一端与离合器总成连通。
[0007]进一步地,油管包括进油管及回油管,离合器总成包括:离合器盖,离合器盖包括出油口及进油口,进油管的一端与出油口连通,进油管的另一端与油冷器连通;回油管的一端与进油口连通,回油管的另一端与出油口连通。
[0008]进一步地,离合器盖包括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出油口位于第一侧面,进油口位于第二侧面且靠近出油口设置。
[0009]进一步地,离合器总成还包括离合器,离合器与离合器盖连接;离合器盖还包括:多个油道口,多个油道口之间依次连通,且多个油道口中的首尾两个油道口分别与进油口及离合器连通。
[0010]进一步地,车架组件包括前端,油冷器安装于车架组件的前端。
[0011]进一步地,发动机包括曲轴单元,离合器至少部分与曲轴单元连接;离合器包括:主动齿轮,主动齿轮套设于曲轴单元;轴套,轴套套设于曲轴单元,且轴套位于主动齿轮与曲轴单元之间;润滑组件,润滑组件的一端与曲轴单元连通,润滑组件的另一端与离合器盖连接;其中,机油能够经油道口进入润滑组件,经润滑组件进入曲轴单元内,再从曲轴单元流至轴套周侧。
[0012]进一步地,沿曲轴单元自身轴线方向开设有流道,曲轴单元的周侧开设有通孔,流道与通孔连通;其中,机油能够经流道流至通孔,再经通孔流至轴套。
[0013]进一步地,轴套靠近曲轴单元的一侧开设有油槽,轴套靠近主动齿轮的一侧开设有凹槽;其中,机油能进入油槽及凹槽内,以对主动齿轮及曲轴单元之间进行润滑。
[0014]进一步地,润滑组件包括:通油嘴,通油嘴的一端与离合器盖连接,且通油嘴与油道口连通;通油导管单元,通油导管单元位于通油嘴及曲轴单元之间,且通油导管单元分别与通油嘴及流道连通;弹性件,弹性件安装于通油导管单元内,且弹性件的一端抵靠于通油嘴,弹性件的另一端抵靠于通油导管单元;其中,机油经油道口进入通油嘴,从通油嘴进入通油导管单元,再从通油导管单元进入流道,从流道经通孔流至轴套周侧。
[0015]进一步地,通油导管单元包括:第一通油导管,第一通油导管位于通油嘴远离离合器盖的一端,并与通油嘴密封连接;第二通油导管,第二通油导管位于通油嘴与曲轴单元之间,且分别与通油嘴及流道连通,第一通油导管位于第二通油导管内并与第二通油导管围成导油流路;其中,机油经通油嘴流入导油流路,经导油流路流至流道。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通过在全地形车上设置油冷器,采用油冷器对发动机的机油进行冷却,冷却效果更佳,能够大幅提高发动机的持续工作时长。同时,油管的一端与油冷器连通,油管另一端位置布置在离合器总成上,位置布置更加合理,能够在大幅度提高冷却效果的同时不影响缸头处机油的油压和流量,保证发动机缸头处的润滑效果,有利于发动机的稳定运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车架组件及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车架组件、油冷器、油管及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离合器盖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离合器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离合器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图7中B

B处的截面示意图。
[0025]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离合器总成的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26]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主动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离合器的爆炸图。
[0029]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操纵组件及变速组件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操纵组件及变速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变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链轮组件及悬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7为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0034]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链轮组件、悬挂组件、偏心组件及后桥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5]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链轮组件、偏心组件及后桥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0036]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车架组件及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22为本申请提供的车架组件、车轮组件、动力系统及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消声器的侧视图。
[0040]图24为图23中C

C处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地形车100。全地形车100作为通用性工具,其可以在沙滩、山坡、沙漠诸多等地带正常行驶。为清楚阐述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本申请在图1中定义了全地形车100的前端、后端、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
[0042]请参阅图1、图2、图13及图16,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组件10、车身覆盖件20、动力系统30、操纵组件60、悬挂组件70以及车轮组件90。车架组件10作为骨架,用于承载和连接全地形车100上的各零部件,并承受来至车内外的各种载荷。车身覆盖件20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10。动力系统30安装于车架组件10上,并作为动力来源为全地形车100的运动提供相应动力。操纵组件60至少部分安装于车架组件10上,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组件;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组件;离合器总成,所述离合器总成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一侧,且所述离合器总成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组件;油冷器,所述油冷器被所述车架组件支撑;油管,所述油管的一端与所述油冷器连通,所述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离合器总成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包括进油管及回油管,所述离合器总成包括:离合器盖,所述离合器盖包括出油口及进油口,所述进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油冷器连通;所述回油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回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油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盖包括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进油口位于所述第二侧面且靠近所述出油口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总成还包括离合器,所述离合器与所述离合器盖连接;所述离合器盖还包括:多个油道口,多个所述油道口之间依次连通,且多个所述油道口中的首尾两个所述油道口分别与所述进油口及所述离合器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组件包括前端,所述油冷器安装于所述车架组件的所述前端。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曲轴单元,所述离合器至少部分与所述曲轴单元连接;所述离合器包括: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套设于所述曲轴单元;轴套,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曲轴单元,且所述轴套位于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曲轴单元之间;润滑组件,所述润滑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曲轴单元连通,所述润滑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离合器盖连接;其中,机油能够经所述油道口进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立勃周丹枫赵延虎薛陈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