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8486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2
本申请提供的摩托车包括油箱和罩壳,油箱包括供驾驶员腿部夹持的第一夹持部,沿摩托车宽度方向,第一夹持部包括对称分布于两侧的第一夹持面,第一夹持面包括夹持前端和夹持后端,夹持前端相对于夹持后端靠近前车轮,从夹持前端到夹持后端,第一夹持面逐渐靠近油箱的中平面;罩壳包括挡风组件,沿摩托车宽度方向,挡风组件对称安装于油箱两侧,并相对于油箱靠近前车轮,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挡风组件向上倾斜设置,沿摩托车宽度方向,挡风组件向外凸起,且在摩托车宽度方向,挡风组件的最外侧与夹持前端的距离为L1,170mm≤L1≤220mm。如此设置,能够引导气流远离用户腿部,提高驾驶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舒适度并降低整车风阻。驶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舒适度并降低整车风阻。驶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舒适度并降低整车风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


[0001]本申请涉及摩托车
,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摩托车作为一种灵便快速的交通工具,广泛应用于客货运输、体育竞赛等。摩托车包括油箱,油箱通常设置于发动机上方,并靠近车把的位置。驾驶员在驾驶摩托车向前行驶时,会受到风阻,易使得用户感到寒冷,不利于提升驾驶员驾驶摩托车的舒适感。如增加挡风板等装置对驾驶员的膝盖和腿部进行保护,会增加整车运行时受到的风阻,从而影响摩托车的整体运行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摩托车,能够引导驾驶摩托车时气流远离用户腿部,进而提高驾驶员在驾驶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舒适度,并降低整车风阻。
[0004]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摩托车,包括:
[0005]发动机;
[0006]车架,支撑发动机;
[0007]行走组件,行走组件与车架连接,行走组件包括前车轮和后车轮;
[0008]骑乘系统,设置于车架的上方,供用户骑乘;
[0009]罩壳,至少覆盖部分车架;
[0010]骑乘系统包括油箱,油箱包括供驾驶员腿部夹持的第一夹持部,沿摩托车宽度方向,第一夹持部包括基本对称分布于两侧的第一夹持面,第一夹持面包括夹持前端和夹持后端,夹持前端相对夹持后端靠近前车轮,从夹持前端到夹持后端,第一夹持面逐渐靠近油箱的中平面,其中,沿摩托车宽度方向,油箱关于中平面基本对称;
[0011]罩壳包括第一挡风部,沿摩托车宽度方向,第一挡风部基本对称安装于油箱的两侧,第一挡风部相对于第一夹持部靠近前车轮,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第一挡风部向上倾斜设置;
[0012]罩壳还包括第二挡风部,安装于第一挡风部的外侧,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第二挡风部向上倾斜设置,沿摩托车的宽度方向,第二挡风部的中部向外凸起形成凸起位置,凸起位置与夹持前端的距离为L1,170mm≤L1≤220mm。
[00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挡风部位于第一挡风部远离第一夹持部的一端,第一挡风部靠近第一夹持部的一端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一挡风结构,第一挡风部背离第一夹持部的一侧设置有侧导风面,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侧导风面逐渐远离中平面。
[00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摩托车宽度方向,第一挡风部朝向外侧的表面与第二挡风部朝向外侧的表面均为弧形;
[0015]罩壳还包括与第一挡风部连接的第二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位于第一夹持部的下方,第二夹持部具有第二夹持面,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共面,第一挡风结构相对于第二
夹持部向外凸起,以使第二夹持部与第一挡风结构之间形成凹陷,凹陷用于供驾驶员腿部夹持。
[00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油箱还包括第二挡风结构,第二挡风结构位于第一挡风结构与第一夹持部之间,第二挡风结构相对于第一夹持面向外凸起,沿摩托车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个第二挡风结构的投影位于相对的两个第一挡风结构的投影范围内。
[00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侧导风面设置有定风槽,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定风槽向上倾斜设置。
[0018]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摩托车,包括:
[0019]发动机;
[0020]车架,支撑发动机;
[0021]行走组件,行走组件与车架连接,行走组件包括前车轮和后车轮;
[0022]油箱,设置在车架的上方,油箱包括供驾驶员腿部夹持的第一夹持部;
[0023]罩壳,至少覆盖部分车架;
[0024]沿摩托车宽度方向,第一夹持部包括基本对称分布于两侧的第一夹持面,第一夹持面包括夹持前端和夹持后端,夹持前端相对于夹持后端靠近前车轮,从夹持前端到夹持后端,第一夹持面逐渐靠近油箱的中平面,其中,沿摩托车宽度方向,油箱关于中平面基本对称;
[0025]罩壳包括挡风组件,沿摩托车宽度方向,挡风组件基本对称安装于油箱两侧,并相对于油箱靠近前车轮,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挡风组件向上倾斜设置,沿摩托车宽度方向,挡风组件向外凸起,且在摩托车宽度方向,挡风组件的最外侧与夹持前端的距离为L1,170mm≤L1≤220mm。
[002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挡风组件包括第一挡风部和第二挡风部,第一挡风部相对于第一夹持部靠近前车轮,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第一挡风部向上倾斜设置;
[0027]第二挡风部安装于第一挡风部的外侧,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第二挡风部向上倾斜设置,沿摩托车的宽度方向,第二挡风部的中部向外凸起以形成凸起位置,凸起位置与夹持前端的距离为L1。
[002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挡风部位于第一挡风部远离第一夹持部的一端,第一挡风部靠近第一夹持部的一端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一挡风结构,第一挡风部背离第一夹持部的一侧设置有侧导风面,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侧导风面逐渐远离中平面。
[002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摩托车宽度方向,第一挡风部朝向外侧的表面与第二挡风部朝向外侧的表面均为弧形;
[0030]罩壳还包括与第一挡风部连接的第二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位于第一夹持部的下方,第二夹持部具有第二夹持面,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共面,第一挡风结构相对于第二夹持部向外凸起,以使第二夹持部与第一挡风结构之间形成凹陷,凹陷用于供驾驶员腿部夹持。
[003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均向上倾斜设置,且在由上到下的方向,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均逐渐远离中平面。
[003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油箱还包括第二挡风结构,第二挡风结构位于第一挡风结构与第一夹持部之间,第二挡风结构相对于第一夹持面向外凸起,沿摩托车长度方向,相对
的两个第二挡风结构的投影位于相对的两个第一挡风结构的投影范围内。
[003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侧导风面设置有定风槽,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定风槽向上倾斜设置。
[003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摩托车宽度方向,挡风组件的最外侧与夹持后端之间的距离为L2,200mm≤L2≤270mm。
[0035]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0036]本申请提供的摩托车,从油箱的夹持前端到夹持后端,第一夹持面逐渐靠近油箱的中平面,即从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第一夹持部逐渐收紧,以匹配驾驶员的驾驶姿势,有利于使得驾驶员乘坐摩托车后,驾驶员的腿部与骑乘系统构成流线梭形,进而有利于降低摩托车的风阻;沿前车轮到后车轮的方向,挡风组件向上倾斜设置,即挡风组件为前低后高的状态,当摩托车向前行驶,气流经过挡风组件时,挡风组件能够将气流引导至上方,有利于降低摩托车的风阻,并能够引导驾驶摩托车时气流远离用户腿部,提高驾驶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舒适度;在摩托车宽度方向上,挡风组件最外侧与夹持前端的距离为L1,170mm≤L1≤220mm,当驾驶员驾驶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由于L1在该范围内,提高了挡风组件对驾驶员腿部的遮挡面积,进而有效降低驾驶员腿部风阻,提高驾驶员在驾驶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优化驾驶员驾驶摩托车时的舒适感。
[0037]应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100)包括:发动机(10);车架(20),支撑所述发动机(10);行走组件(30),所述行走组件(30)与所述车架(20)连接,所述行走组件(30)包括前车轮(301)和后车轮(302);骑乘系统(40),设置于所述车架(20)的上方,供用户骑乘;罩壳(50),至少覆盖部分所述车架(20);其特征在于,所述骑乘系统(40)包括油箱(1),所述油箱(1)包括供驾驶员腿部夹持的第一夹持部(11),沿所述摩托车(100)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夹持部(11)包括基本对称分布于两侧的第一夹持面(111),所述第一夹持面(111)包括夹持前端(111A)和夹持后端(111B),所述夹持前端(111A)相对所述夹持后端(111B)靠近所述前车轮(301),从所述夹持前端(111A)到所述夹持后端(111B),所述第一夹持面(111)逐渐靠近所述油箱(1)的中平面,其中,沿所述摩托车(100)宽度方向,所述油箱(1)关于所述中平面基本对称;所述罩壳(50)包括第一挡风部(511),沿所述摩托车(100)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挡风部(511)基本对称安装于所述油箱(1)的两侧,所述第一挡风部(511)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部(11)靠近所述前车轮(301),沿所述前车轮(301)到所述后车轮(302)的方向,所述第一挡风部(511)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罩壳(50)还包括第二挡风部(512),安装于所述第一挡风部(511)的外侧,沿所述前车轮(301)到所述后车轮(302)的方向,所述第二挡风部(512)向上倾斜设置,沿所述摩托车(100)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挡风部(512)的中部向外凸起形成凸起位置(512A),所述凸起位置(512A)与所述夹持前端(111A)的距离为L1,170mm≤L1≤22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风部(512)位于所述第一挡风部(511)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11)的一端,所述第一挡风部(511)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11)的一端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一挡风结构(511A),所述第一挡风部(511)背离所述第一夹持部(11)的一侧设置有侧导风面(511B),沿所述前车轮(301)到所述后车轮(302)的方向,所述侧导风面(511B)逐渐远离所述中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摩托车(100)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挡风部(511)朝向外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挡风部(512)朝向外侧的表面均为弧形;所述罩壳(5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挡风部(511)连接的第二夹持部(513),所述第二夹持部(513)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11)的下方,所述第二夹持部(513)具有第二夹持面(513A),所述第一夹持面(111)与所述第二夹持面(513A)共面,所述第一挡风结构(511A)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部(513)向外凸起,以使所述第二夹持部(513)与所述第一挡风结构(511A)之间形成凹陷(513B),所述凹陷(513B)用于供驾驶员腿部夹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1)还包括第二挡风结构(12),所述第二挡风结构(12)位于所述第一挡风结构(511A)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1)之间,所述第二挡风结构(12)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面(111)向外凸起,沿所述摩托车(100)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二挡风结构(12)的投影位于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挡风结构(511A)的投影范围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导风面(511B)设置有定风槽
(511Ba),沿所述前车轮(301)到所述后车轮(302)的方向,所述定风槽(511Ba)向上倾斜设置。6.一种摩托车,包括:发动机(10);车架(20),支撑所述发动机(10);行走组件(30),所述行走组件(30)与所述车架(20)连接,所述行走组件(30)包括前车轮(301)和后车轮(302);油箱(1),设置在所述车架(20)的上方,所述油箱(1)包括供驾驶员腿部夹持的第一夹持部(11);罩壳(50),至少覆盖部分所述车架(20);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摩托车(100)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夹持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蛟王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