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系统和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7541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2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冷系统和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液冷系统包括:第一液冷装置,包括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一流路,第一制冷模块被配置为冷却第一流路内的第一流体,第一流体被配置为冷却发热设备;第二液冷装置,包括第二制冷模块和第二流路,第二制冷模块被配置为冷却第二流路内的第二流体,第二流体被配置为冷却室内空间;换热器,连接于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之间;和液冷系统操纵装置,包括换热器控制部,换热器控制部被配置为使换热器与第一流路可操作地连通或断开和/或使换热器与第二流路可操作地连通或断开,以使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具有热交换状态和热隔离状态。交换状态和热隔离状态。交换状态和热隔离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系统和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液冷系统和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发热设备,例如电气设备,广泛存在的热故障问题,直接影响到发热设备本身的高效性和安全服务于社会的性能。特别是一些大型的集中发热设备需要全年不停机运行,此时发热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尤其重要。
[0003]相关技术中,针对大型集中发热设备普遍采用液冷机组进行降温。液冷机组构造复杂,液冷机组内部组件多样化,器件容易发生故障。为了保证集中发热设备的散热,液冷机组内部本身设置多个模块,运行时不全部开启所有的模块,会备用一个模块应对故障发生。相关技术中的液冷机组出现故障无法开机时,只能断电维修。但发热设备又不能停止运行,一直在发热,发热设备易因高温损坏。
[0004]上述陈述仅用于提供与本申请有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系统和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利于减少发热设备因高温损坏的可能。
[0006]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液冷系统,包括:
[0007]第一液冷装置,包括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一流路,所述第一制冷模块被配置为冷却所述第一流路内的第一流体,所述第一流路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一制冷模块输送所述第一流体的第一进流流路和用于从所述第一制冷模块输出所述第一流体的第一出流流路,所述第一流体被配置为冷却发热设备;
[0008]第二液冷装置,包括第二制冷模块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二制冷模块被配置为冷却所述第二流路内的第二流体,所述第二流路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二制冷模块输送所述第二流体的第二进流流路和用于从所述第二制冷模块输出所述第二流体的第二出流流路,所述第二流体被配置为冷却室内空间;
[0009]换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之间;和
[0010]液冷系统操纵装置,包括换热器控制部,所述换热器控制部被配置为使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流路可操作地连通或断开和/或使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流路可操作地连通或断开,以使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具有热交换状态和热隔离状态,在所述热交换状态,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换热器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二流体在所述换热器内热交换,在所述隔离状态,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至少之一与所述换热器断开,以使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二流体热隔离。
[0011]在一些实施例的液冷系统中,所述换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流流路和所述第二出流流路之间。
[0012]在一些实施例的液冷系统中,所述第二液冷装置被配置为冷却所述发热设备所处
的室内空间。
[0013]在一些实施例的液冷系统中,
[0014]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连通的第一换热器端口和第二换热器端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连通的第三换热器端口和第四换热器端口;
[0015]所述换热器控制部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至少之一,所述第一控制阀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一流路之间以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二控制阀连接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一流路之间以控制所述第二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三控制阀连接于所述第三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二流路之间以控制所述第三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或断开,所述第四控制阀连接于所述第四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二流路之间以控制所述第四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或断开。
[0016]在一些实施例的液冷系统中,
[0017]所述第一液冷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制冷模块,所述第一制冷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冷媒循环流路,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被配置为冷却所述第一流体;
[0018]所述第二液冷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制冷模块,所述第二制冷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冷媒循环流路,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被配置为冷却所述第二流体。
[0019]在一些实施例的液冷系统中,
[0020]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制冷模块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制冷模块相同;和/或
[0021]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相同。
[0022]在一些实施例的液冷系统中,
[0023]所述第一液冷装置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制冷模块,所述两个以上第一制冷模块并联;和/或
[0024]所述第一制冷模块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所述两个以上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并联;和/或
[0025]所述第二液冷装置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制冷模块,所述两个以上第二制冷模块并联;和/或
[0026]所述第二制冷模块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所述两个以上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并联。
[0027]在一些实施例的液冷系统中,
[0028]所述第一液冷装置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制冷模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制冷模块相同;和/或
[0029]所述第一制冷模块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相同;和/或
[0030]所述第二液冷装置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制冷模块,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制冷模块相同;和/或
[0031]所述第二制冷模块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相同。
[0032]在一些实施例的液冷系统中,
[0033]所述第一液冷装置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制冷模块,所述第一流路包括第一输送部分和与所述两个以上第一制冷模块对应的两个以上第一换热部分,所述第一换热部分被配置为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制冷模块热交换以冷却所述第一流体,所述液冷系统操纵装置包括第一制冷模块控制部,所述第一制冷模块控制部设置于各所述换热部分和所述输送部分之间,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换热部分与所述第一输送部分连通或断开;和/或
[0034]所述第二液冷装置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制冷模块,所述第二流路包括第二输送部分和与所述两个以上第二制冷模块对应的两个以上第二换热部分,所述第二换热部分被配置为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制冷模块热交换以冷却所述第二流体,所述液冷系统操纵装置包括第二制冷模块控制部,所述第二制冷模块控制部设置于各所述换热部分和所述输送部分之间,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换热部分与所述第二输送部分连通或断开。
[0035]在一些实施例的液冷系统中,所述第一制冷模块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制冷模块的数量。
[0036]在一些实施例的液冷系统中,
[0037]所述第一液冷装置包括四个所述第一制冷模块;
[0038]所述第一制冷模块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
[0039]所述第二液冷装置包括一个所述第二制冷模块;
[0040]所述第二制冷模块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
[0041]在一些实施例的液冷系统中,
[0042]所述第一液冷装置包括第一液力模块,所述第一液力模块包括第一送液流路和第一回液流路,所述第一送液流路串接于所述第一进流流路,所述第一回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液冷装置(100),包括第一制冷模块(110)和第一流路(130),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被配置为冷却所述第一流路(130)内的第一流体,所述第一流路(130)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输送所述第一流体的第一进流流路(131)和用于从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输出所述第一流体的第一出流流路(132),所述第一流体被配置为冷却发热设备;第二液冷装置(200),包括第二制冷模块(210)和第二流路(230),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被配置为冷却所述第二流路(230)内的第二流体,所述第二流路(230)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输送所述第二流体的第二进流流路(231)和用于从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输出所述第二流体的第二出流流路(232),所述第二流体被配置为冷却室内空间;换热器(300),连接于所述第一流路(130)和所述第二流路(230)之间;和液冷系统操纵装置,包括换热器控制部,所述换热器控制部被配置为使所述换热器(300)与所述第一流路(130)可操作地连通或断开和/或使所述换热器(300)与所述第二流路(230)可操作地连通或断开,以使所述第一流路(130)和所述第二流路(230)具有热交换状态和热隔离状态,在所述热交换状态,所述第一流路(130)与所述第二流路(230)与所述换热器(300)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二流体在所述换热器(300)内热交换,在所述隔离状态,所述第一流路(130)和所述第二流路(230)至少之一与所述换热器(300)断开,以使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二流体热隔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00)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流流路(131)和所述第二出流流路(23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装置(200)被配置为冷却所述发热设备所处的室内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00)包括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连通的第一换热器端口和第二换热器端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连通的第三换热器端口和第四换热器端口;所述换热器控制部包括第一控制阀(411)、第二控制阀(412)、第三控制阀(413)和第四控制阀(414)至少之一,所述第一控制阀(411)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一流路(130)之间以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一流路(130)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二控制阀(412)连接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一流路(130)之间以控制所述第二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一流路(130)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三控制阀(413)连接于所述第三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二流路(230)之间以控制所述第三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二流路(230)连通或断开,所述第四控制阀(414)连接于所述第四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二流路(230)之间以控制所述第四换热器端口与所述第二流路(230)连通或断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制冷模块(110),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冷媒循环流路(111),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111)被配置为冷却所述第一流体;所述第二液冷装置(20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制冷模块(210),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冷媒循环流路,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被配置为冷却所述第二流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相同;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111)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相同。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装置(100)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所述两个以上第一制冷模块(110)并联;和/或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111),所述两个以上第一冷媒循环流路(111)并联;和/或所述第二液冷装置(200)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所述两个以上第二制冷模块(210)并联;和/或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所述两个以上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并联。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装置(100)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相同;和/或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111),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111)相同;和/或所述第二液冷装置(200)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相同;和/或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相同。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装置(100)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所述第一流路(130)包括第一输送部分和与所述两个以上第一制冷模块(110)对应的两个以上第一换热部分,所述第一换热部分被配置为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热交换以冷却所述第一流体,所述液冷系统操纵装置包括第一制冷模块控制部,所述第一制冷模块控制部设置于各所述换热部分和所述输送部分之间,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换热部分与所述第一输送部分连通或断开;和/或所述第二液冷装置(200)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所述第二流路(230)包括第二输送部分和与所述两个以上第二制冷模块(210)对应的两个以上第二换热部分,所述第二换热部分被配置为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热交换以冷却所述第二流体,所述液冷系统操纵装置包括第二制冷模块控制部,所述第二制冷模块控制部设置于各所述换热部分和所述输送部分之间,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换热部分与所述第二输送部分连通或断开。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的数量。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装置(100)包括四个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10)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111);
所述第二液冷装置(200)包括一个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10)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装置(100)包括第一液力模块(120),所述第一液力模块(120)包括第一送液流路(1239)和第一回液流路(1219),所述第一送液流路(1239)串接于所述第一进流流路(131),所述第一回液流路(1219)串接于所述第一出流流路(132),所述第一液力模块(120)包括第一泵(1227),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吉王严杰孙宝茹黄志聪龙志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