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6918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海上盾构施工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包括若干外围护钢管桩和若干内围护钢管桩,若干外围护钢管桩圆形阵列成外排围堰,若干内围护钢管桩圆形阵列成内排围堰,内排围堰与外排围堰同心设置,外围护钢管桩与内围护钢管桩内均设置有钻孔灌注桩,外围护钢管桩与内围护钢管桩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连接板的下方通过混凝土灌浆加固,连接板的上方填充粘土或中粗砂。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抗风浪能力,满足海上盾构的围堰施工。满足海上盾构的围堰施工。满足海上盾构的围堰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海上盾构施工
,具体为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转换井的功能是实现盾构法施工排水隧洞与沉管法施工排水隧洞的转换过渡,满足盾构机回收的干作业环境,转换井后方需预留现浇的海域排水管道接口段,实现与沉管工程连接。转换井临时围堰(简称:本工程)的功能是为了满足转换井结构干施工作业环境。由于海上盾构受海浪和海水的影响较大,这就要求盾构接收井具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目前,盾构接收井的强度以及抗风浪能力不适用海上盾构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抗风浪能力,满足海上盾构的围堰施工。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包括若干所述外围护钢管桩和若干所述内围护钢管桩,若干所述外围护钢管桩圆形阵列成外排围堰,若干所述内围护钢管桩圆形阵列成内排围堰,所述内排围堰与所述外排围堰同心设置,所述外围护钢管桩与所述内围护钢管桩内均设置有钻孔灌注桩,所述外围护钢管桩与所述内围护钢管桩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方通过混凝土灌浆加固,所述连接板的上方填充粘土或中粗砂。
[000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排围堰的内侧设置有高压旋喷桩,所述高压旋喷桩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上方,所述外排围堰与内排围堰之间设置有降水井。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排围堰的上方设置有环形的顶圈梁,所述顶圈梁同时覆盖所述外排围堰和内排围堰,所述顶圈梁的顶部固定有挡浪墙。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排围堰的内壁沿自身轴向固定有多个围檩。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排围堰与内排围堰上均设置有盾构机穿越口,所述盾构机穿越口内通过玻璃纤维棒混凝土浇筑。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排围堰内设置有转换井,所述转换井的一侧设置有沉管,所述沉管依次穿过所述内排围堰和外排围堰。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换井的另一侧设置有盾构隧洞,所述盾构隧洞从所述盾构机穿越口穿出。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围护钢管桩的直径为1000mm,所述外围护钢管桩内的钻孔灌注桩的直径为900mm。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围护钢管桩的直径为1200mm,所述内围护钢管桩内的钻孔灌注桩的直径为1100mm。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抗风浪能力,满足海上盾构的围堰施工。
[0015]2、设有顶圈梁和挡浪墙,防止海浪灌装围堰内,避免海浪影响围堰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的平面图;
[0017]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18]图3为图1中A

A向剖视图;
[0019]图4为图1中B

B向剖视图;
[0020]图中,1

外围护钢管桩,2

内围护钢管桩,3

钻孔灌注桩,4

连接板,5

高压旋喷桩,6

顶圈梁,7

挡浪墙,8

围檩,9

盾构机穿越口,10

转换井,11

沉管,12

盾构隧洞,13

降水井。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22]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包括若干外围护钢管桩1和若干内围护钢管桩2,若干外围护钢管桩1圆形阵列成外排围堰,若干内围护钢管桩2圆形阵列成内排围堰,内排围堰与外排围堰同心设置,形成接收井围堰,外围护钢管桩1与内围护钢管桩2内均设置有钻孔灌注桩3,外围护钢管桩1的直径为1000mm,使用135根围成外排围堰,外围护钢管桩1内的钻孔灌注桩3的直径为900mm,长度约为18.5m,外排围堰的直径为55.78m,内围护钢管桩2的直径为1200mm,使用111根围成内排围堰,内排围堰的直径为45.78m,内围护钢管桩2内的钻孔灌注桩3的直径为1100mm,长度约为18.5m,标高为

28.0m

8.0m,通过向外围护钢管桩1与内围护钢管桩2内灌装钻孔灌注桩3提高其强度,能够承受海底较大的水压,外围护钢管桩1与内围护钢管桩2之间通过连接板4连接,连接板4的下方通过混凝土灌浆加固,从而能够承受较大的水压,提高围堰的抗压强度,连接板4的上方填充粘土或中粗砂。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排围堰的内侧设置有高压旋喷桩5,高压旋喷桩5位于连接板4的上方,外排围堰与内排围堰之间设置有降水井13,外排围堰的上方设置有环形的顶圈梁6,顶圈梁6同时覆盖外排围堰和内排围堰,顶圈梁6的顶部固定有挡浪墙7,外排围堰与内排围堰施工完成后,在外排围堰与内排围堰之间泥面以下2m处铺复合土工膜再浇筑2m厚水下混凝土连接板4;水下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对连接板4下方基岩进行灌浆加固,然后回填粘土或中粗砂,最后紧贴外排围堰的内侧设置直径为800mm的高压旋喷桩5;止水施工结束后,在内排围堰与外排围堰之间施工10口降水井13,降水井13管径为650mm,内部降水井13钢管分实管及滤管,实管为顶部2m范围,其余部分为滤管,嵌入中风化岩面;最后在钢管桩顶部施工顶圈梁6及挡浪墙7,在外排围堰的外侧设置施工平台,方便施工顶圈梁6以及挡浪墙7,施工平台板宽7.25m,桩帽部位板厚1.4m,中间板厚0.8mm,顶标高为5.3m,海侧挡浪墙7顶标高为7.7m,岸侧挡浪墙7顶标高为6.0m。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内排围堰的内壁沿自身轴向固定有多个围檩8,围檩8是指内排围堰上部设置的钢梁,提高围堰的刚度。在施工平台浇筑完成后,围堰结构形成完整的整体,施工进入结构阶段,在此施工前,须先进行围堰内基坑开挖。施工中,降水、开挖和围檩支护同步进行。其中围檩8设置有五道,施工分如下步骤:
[0025]在围堰顶圈梁6达到设计强度后,降水至第一道围檩底标高

0.7m,施工第一道围檩;
[0026]待第一道围檩达到设计强度后,降水至第二道围檩底标高

5.2m,施工第二道围檩;
[0027]待第二道围檩达到设计强度后,降水至第三道围檩底标高

9.7m,施工第三道围檩;
[0028]围堰内盾构进洞段双液注浆,标高

13.0m~28.0m;
[0029]注浆结束后进行,挖除第一皮土至标高

15.2m,施工第四道围檩;
[0030]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外围护钢管桩(1)和若干内围护钢管桩(2),若干所述外围护钢管桩(1)圆形阵列成外排围堰,若干所述内围护钢管桩(2)圆形阵列成内排围堰,所述内排围堰与所述外排围堰同心设置,所述外围护钢管桩(1)与所述内围护钢管桩(2)内均设置有钻孔灌注桩(3),所述外围护钢管桩(1)与所述内围护钢管桩(2)之间通过连接板(4)连接,所述连接板(4)的下方通过混凝土灌浆加固,所述连接板(4)的上方填充粘土或中粗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围堰的内侧设置有高压旋喷桩(5),所述高压旋喷桩(5)位于所述连接板(4)的上方,所述外排围堰与内排围堰之间设置有降水井(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围堰的上方设置有环形的顶圈梁(6),所述顶圈梁(6)同时覆盖所述外排围堰和内排围堰,所述顶圈梁(6)的顶部固定有挡浪墙(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上盾构接收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宏志周波胡建谢文武张俊刚梁进张小飞李俊张小川黄汶袖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