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681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综合技术排水系统,包括自吸泵、集水井;所述集水井设于自吸泵与尾水渠之间,所述集水井与尾水渠通过管路相连,所述自吸泵与集水井连通,所述集水井能够沉淀原水中的杂质;所述集水井和尾水管连通并在连通管路上设置阀;所述自吸泵设于所述集水井与下游排口之间,能够排出集水井中的水至下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用一套系统实现技术供水系统和检修排水系统的功能,共用于检修排水和技术供水,极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设备利用率低、占地面积较大的技术问题,通过对原水水体杂质进行拦截并沉淀,通过全自动滤水器进一步过滤,形成了不同梯度的杂质处理工艺,降低了管路的堵塞风险。降低了管路的堵塞风险。降低了管路的堵塞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工作水头较高或较低的水电站和大中型泵站,一般都设有尾水取水或河道取水的技术供水系统。技术供水系统的主要功用是为水轮发电机组或者泵组的各部轴承以及发电机或电动机的冷却器提供冷却用水。同时,水电站和大中型泵站一般还设有机组检修排水系统,其主要功用是当水轮发电机组或者泵组检修时需要及时排除流道内的积水,以方便工作人员在检修工作面进行干式作业。目前水电站和大中型泵站的技术供水系统和检修排水系统,绝大多数采用独立分开的设置方式,即分别设置技术供水系统和检修排水系统,存在工程造价偏高、设备占地面积较大、设备利用率较低,检修维护工作量较多等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设备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4]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吸泵、集水井;
[0005]所述集水井设于自吸泵与尾水渠之间,所述集水井与尾水渠通过管路相连,所述自吸泵与集水井连通,所述集水井能够沉淀原水中的杂质;
[0006]所述集水井和尾水管连通并在连通管路上设置阀;所述自吸泵设于所述集水井与下游排口之间,能够排出集水井中的水至下游。
[0007]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同时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或对这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组合使用:
[0008]所述供排水系统设有全自动滤水器,设于所述自吸泵与机组冷却器之间。
[0009]所述尾水渠与所述集水井之间设有拦污取水口,所述拦污取水口设于所述尾水渠的死水位0.5m以下。
[0010]所述集水井设有技术供水口,与所述自吸泵连通,所述技术供水口设于所述集水井中的最低泵水位0.5m以下;所述集水井还设置检修排水口,检修排水口的高程低于技术供水口。
[0011]所述系统设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第三阀门位于技术供水取水口与自吸泵之间的管路上;第四阀门位于检修排水口与自吸泵之间的管路上;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分别位于自吸阀连至下游排口和自吸泵连至机组冷却器的管道上。
[0012]所述集水井中设有清淤泵。
[0013]所述集水井的底板高程低于所述尾水管底板。
[0014]所述供排水系统设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于所述自吸泵的出口管路上,用于防止水体倒流。
[00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能够用一套系统实现技术供水系统
和检修排水系统的功能,共用于检修排水和技术供水,极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设备利用率低、占地面积较大的技术问题,通过对原水水体杂质进行拦截并沉淀,通过全自动滤水器进一步过滤,形成了不同梯度的杂质处理工艺,降低了管路的堵塞风险。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能够用一套系统实现技术供水系统和检修排水系统的功能,包括自吸泵10、集水井2,技术供水和检修排水共用自吸泵10;所述集水井2设于自吸泵10与尾水渠之间,所述集水井2与尾水渠通过管路相连,所述自吸泵10与集水井2连通,所述集水井2能够沉淀原水中的杂质。
[0020]所述集水井2和尾水管连通并在连通管路上设置阀,所述阀可以设置在集水井中,采用第一长柄阀3,控制流量。所述自吸泵10设于所述集水井2与下游排口之间,能够排出集水井2中的水至下游河道。
[0021]所述尾水渠与所述集水井2之间设有拦污取水口1,所述拦污取水口1设于所述尾水渠的死水位0.5m以下。其中,拦污取水口可1埋设于集水井2的混凝土表面外侧,与第二长柄阀16配套使用,第二长柄阀16用于控制拦污取水口1的流量。
[0022]所述集水井2设有技术供水口14,与所述自吸泵10连通,在集水井2中,在水平方向上,所述技术供水口14与所述拦污取水口1之间的位置尽可能远离,在高度方向上,所述技术供水口14设于所述集水井2中的最低泵水位0.5m以下。第三阀门11位于技术供水取水口14与自吸泵10之间的管路上,用于控制技术供水的流量。所述集水井2还设置检修排水口13,检修排水口13的高程低于技术供水口14,第四阀门12位于检修排水口13与自吸泵10之间的管路上,用于控制检修排水的流量。
[0023]第一阀门4和第二阀门8,分别位于自吸阀10连至下游排口和自吸阀连至机组冷却器的管道上,作为技术供水系统和检修排水系统两个不同功能系统的切换阀。当系统作为技术供水系统运行时,开启第二阀门8(关闭第一阀门4);当系统作为检修排水系统使用时,开启第一阀门4(关闭第二阀门8)。当系统作为技术供水系统使用时,第三阀门11开启,第四阀门12关闭,自吸泵10抽取综合集水井内经沉淀后的水体,反之系统作为机组检修排水系统时,第三阀门11关闭,第四阀门12开启。
[0024]所述供排水系统设有全自动滤水器6,设于所述自吸泵10与机组冷却器之间。
[0025]所述集水井2中还设有清淤泵15。
[0026]所述供排水系统设有止回阀9,所述止回阀9设于所述自吸泵10的出口管路上,用于防止水体倒流。
[0027]技术供水系统工作时,尾水渠中的原水从埋设于集水井2外侧的拦污取水口1流入集水井2内并沉淀,关闭第一长柄阀3、第一阀门4、第四阀门12,开启第二阀门8、止回阀9、第三阀门11,开启自吸泵10将集水井2中沉淀后的原水加压,通过埋设于集水井2内侧的供水取水口14、第三阀门11、第二阀门9、第二阀门8和全自动滤水器6供给机组。检修排水系统工作时,排水从尾水管进入集水井2中,开启第一阀门4,第一长柄阀3,关闭第二阀门8,第一阀门4,待集水井2内的水位达到启泵水位后,启动自吸泵10将排水从机组流道和集水井2内排出至下游河道。
[0028]拦污取水口1为不锈钢材质的渐变管和拦污栅组成,其中,不锈钢拦污栅为可拆卸结构,用于拦截外形尺寸较大的杂物。拦污取水口1的安装高程淹没在尾水渠或河道最低尾水位以下0.5m左右。当被拦污栅拦截的杂物较多时,可关闭长柄阀16,拆卸拦污取水口1的拦污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吸泵(10)、集水井(2);所述集水井(2)设于自吸泵(10)与尾水渠之间,所述集水井(2)与尾水渠通过管路相连,所述自吸泵(10)与集水井(2)连通,所述集水井(2)能够沉淀原水中的杂质;所述集水井(2)和尾水管连通并在连通管路上设置阀;所述自吸泵(10)设于所述集水井(2)与下游排口之间,能够排出集水井(2)中的水至下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排水系统设有全自动滤水器,设于所述自吸泵(10)与机组冷却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水渠与所述集水井(2)之间设有拦污取水口(1),所述拦污取水口(1)设于所述尾水渠的死水位0.5m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技术供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2)设有技术供水口(14),与所述自吸泵(10)连通,所述技术供水口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艳红吴胜华何中伟高成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