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烯烃厚壁管材挤出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6438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烯烃厚壁管材挤出模具,属于管材挤出成型技术领域。其包括:同轴设置且依次连接的螺旋体、模体以及口模,螺旋体、模体、口模相连通并形成熔体流道;螺旋体表面开设有双螺旋槽结构,同时螺旋体开设有与双螺旋槽结构连通的进料口,物料从进料口分流至双螺旋槽结构内并不断产生挤压融合与再次分流,提高了聚烯烃树脂的混合程度,由此有效地起到了减轻甚至消除管材内壁螺旋线的作用;另外,还通过采用熔体流道间隙双调节装置,更平缓地控制熔体物料在收缩段和定型段的流速变化;采用色标环前移至抵近口模设计,减少开机废料;通过采用吹、吸风装置,提高管材挤出过程内壁热交换效率。热交换效率。热交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烯烃厚壁管材挤出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管材挤出成型
,具体涉及一种聚烯烃厚壁管材挤出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在管材成型工艺中,熔融状的物料从挤出机挤出后需先进入模具的螺旋体内,通过螺旋体进行挤压融合后再流入前端的模体内并向外挤出成型。
[0003]目前模具的螺旋体往往只开设有单向螺旋槽,熔融状的物料沿着单向螺旋槽流动并初步混合后流入模体中,在这一过程中,物料一股一股地在各条单向螺旋槽中流动,而每股物料之间具有一定的温差,在后续冷却过程中每股物料的收缩程度不一致,导致在管材的内壁产生螺旋线,这种单向螺旋槽的设置极易导致管材的内壁产生螺旋线,而这种螺旋线在目前的标准中属于质量不合格,因此,如何有效减轻甚至消除管材内壁的螺旋线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有效减轻甚至消除管材内壁螺旋线的管材挤出模具的螺旋体结构。
[0005]本专利技术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聚烯烃厚壁管材挤出模具,包括:
[0007]同轴设置且依次连接的螺旋体、模体以及口模,所述螺旋体、所述模体、所述口模相连通并形成熔体流道;
[0008]所述螺旋体表面开设有双螺旋槽结构,同时所述螺旋体开设有与所述双螺旋槽结构连通的进料口,物料从所述进料口分流至所述双螺旋槽结构内并不断产生挤压融合与再次分流,直至流入所述熔体流道并挤压成型后向外产出管材。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螺旋槽结构包括交叉设置的左旋螺旋槽与右旋螺旋槽,所述进料口在所述螺旋体上环形分布有多个,其中,一条所述左旋螺旋槽与一条所述右旋螺旋槽共用一个所述进料口。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旋体的外部设有第一外模板,两者之间具有流通间隙并作为所述熔体流道的一部分,同时所述螺旋体远离所述模体的一端还开设有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所述进料口、所述双螺旋结构以及所述流通间隙依次连通。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熔体流道从流入至流出依次分为螺旋段、收缩段以及定型段,所述模体包括内模芯与第二外模板,其中,所述螺旋体与所述第一外模板形成所述螺旋段,所述内模芯与所述第二外模板之间形成所述收缩段与所述定型段。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外模板包括固定板、第一调节板以及第二调节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外模板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板可活动地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板可活动地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调节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设有第一调节螺
钉,所述第二调节板与所述第一调节板之间设有第二调节螺钉,当拆卸所述第一调节螺钉后,可上下移动所述第一调节板、所述第二调节板的位置以调节所述收缩段与所述定型段的空间,当拆卸第二调节螺钉后,可上下移动所述第二调节板的位置以调节所述定型段的空间。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口模安装有色标环,通过所述色标环可在管材的外表面快速成型色标线。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冷却机构,其具有:
[0016]吸风管,其穿设于所述口模、所述模体以及所述螺旋体,所述吸风管的前端超出所述口模的出口端,所述吸风管的后端穿过所述螺旋体并向外延伸而出;
[0017]吸风板,其安装在所述吸风管的前端;
[0018]吹风管,其从所述吸风管内部穿过,所述吹风管的前端超出所述吸风管的前端位置,所述吹风管的后端穿过所述螺旋体并向外延伸而出;
[0019]吹风板,其安装在所述吸风板的前端。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风管的后端具有出风口,所述吹风管的后端具有进风口,冷却风依次通过所述进风口、所述吹风管后从所述吹风板的两侧吹出以对管材内壁进行冷却,管材内部的高温气体依次通过所述吸风板、所述吸风管、所述出风口后被向外吸出。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风板与所述吹风板均设置为球形板,其中,吸风板两侧的吸风口相较于所述吹风板两侧的吹风口更靠近管材内壁。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1、螺旋体的表面开设有相交叉的左旋螺旋槽与右旋螺旋槽,物料从进料口进入并分流至左旋螺旋槽与右旋螺旋槽内,随后在向前流动的过程中,物料在每一个交叉点处均会产生挤压融合,由此持续提高聚烯烃树脂在初步混合阶段的混合程度,为后续的充分挤压混合提供良好的基础;
[0024]2、每一次物料在交叉点挤压融合后又会再次分散,使得沿着螺旋体表面向前流动的物料温度更为均匀,由此有效地起到了减轻甚至消除管材内壁螺旋线的作用,进而保证后续产出管材的质量;
[0025]3、左旋螺旋槽、右旋螺旋槽的底部离所述螺旋体中心线的距离自所述进料口向前逐渐变大,同时左旋螺旋槽、右旋螺旋槽的截面积自进料口向前逐渐减小,由此随着物料持续向前流动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挤压力持续增加,进而提高聚烯烃树脂的混合程度,确保物料在进入口模时已经初步挤压成型;
[0026]4、模体通过第一调节螺钉、第二调节螺钉的设置形成用于调节熔体通道空间的双调节结构,可对收缩段和定型段的空间进行同步调节或单独调节,由此减少熔体物料在这段区间流动时,由于熔体流道的空间突变而产生流速突变的问题,能够更平缓地控制熔体物料在收缩段和定型段的流速变化,有利于控制管材壁厚偏差;
[0027]5、通过色标环可在管材的外表面快速成型色标线,其中,色标环前移至口模位置,由此缩短合格管材挤出的废料长度,即避免最前段的部分管材在挤出后因没有喷涂色标环而导致报废的问题,节约成本;
[0028]6、还包括冷却机构,通过吹风管持续地向管材内壁输送冷风,同时通过吸风管持
续地将管材内的高温气体向外吸出,由此加快管材内壁的冷却,使得管材从模具内产出后能够快速地初步冷却固化;
[0029]7、吸风板与吹风板均设置为球形板,其中,吸风板两侧的吸风口相较于吹风板两侧的吹风口更靠近管材内壁,并且吹风板位于吸风板的前端,由此,随着吹风板吹出的冷风在与管材内壁进行热交换的同时,也会将部分管材内的热气吹动至吸风板的吸风口处,更利于管材内热气的排出。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聚烯烃厚壁管材挤出模具的剖视图;
[0031]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螺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螺旋体的剖视图;
[0033]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螺旋体的局部展开示意图。
[0034]图中,100、螺旋体;110、进料口;120、左旋螺旋槽;130、右旋螺旋槽;140、进料通道;150、菱形凸台;160、第一外模板;170、流通间隙;
[0035]200、模体;210、内模芯;220、第二外模板;221、固定板;222、第一调节板;223、第二调节板;230、第一调节螺钉;240、第二调节螺钉;
[0036]300、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烯烃厚壁管材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且依次连接的螺旋体、模体以及口模,所述螺旋体、所述模体、所述口模相连通并形成熔体流道;所述螺旋体表面开设有双螺旋槽结构,同时所述螺旋体开设有与所述双螺旋槽结构连通的进料口,物料从所述进料口分流至所述双螺旋槽结构内并不断产生挤压融合与再次分流,直至流入所述熔体流道并挤压成型后向外产出管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烯烃厚壁管材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螺旋槽结构包括交叉设置的左旋螺旋槽与右旋螺旋槽,所述进料口在所述螺旋体上环形分布有多个,其中,一条所述左旋螺旋槽与一条所述右旋螺旋槽共用一个所述进料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烯烃厚壁管材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体的外部设有第一外模板,两者之间具有流通间隙并作为所述熔体流道的一部分,同时所述螺旋体远离所述模体的一端还开设有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所述进料口、所述双螺旋结构以及所述流通间隙依次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聚烯烃厚壁管材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体流道从流入至流出依次分为螺旋段、收缩段以及定型段,所述模体包括内模芯与第二外模板,其中,所述螺旋体与所述第一外模板形成所述螺旋段,所述内模芯与所述第二外模板之间形成所述收缩段与所述定型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聚烯烃厚壁管材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模板包括固定板、第一调节板以及第二调节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外模板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板可活动地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板可活动地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吴建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