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6139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换气结构及车辆,该换气结构包括第一流道,第一流道具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一进气口,第一进气口用于与位于车身结构中的储气空间连通,第一流道内设置有将储气空间内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流道并由第一出气口吹出的驱动装置;至少部分第一流道呈缩口状,以在第一出气口处或靠近第一出气口的位置形成低压区域;第二流道,第二流道至少具有第二出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用于与车辆内部空间连通,第二出气口与低压区域连通,通过第二流道与低压区域之间的压差,将车辆内部空间内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流道并由第二出气口吹出。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位于车辆顶部的吹气、换气效果不佳,降低车辆乘坐舒适度的技术问题。度的技术问题。度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气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进一步的,涉及一种换气结构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车辆天窗位置的车顶换气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固定式天窗是目前车辆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天窗设计模式。其玻璃通过粘接工艺固定在车身上,具有开口较大、阳光直射面大、无法开启等特点,相比于传统车顶(尤其是带遮阳帘结构的车顶),具有固定式天窗的车顶存在隔热防晒效果差、车顶热感觉明显、车顶无法获得有效的空气流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如下措施:
[0003]一、普通玻璃贴膜:将PET功能薄膜贴在汽车玻璃表面,起到隔热、保温、阻紫、防炫光、装饰、提高隐私性、安全防爆等功效。玻璃贴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车顶过热的问题,但也存在种类繁多、产品良莠不齐、耐候性不佳、容易出现气泡、脱落、自爆等现象的产生,使用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车顶空气无法有效流通的问题。
[0004]二、深度隐私灰玻璃:选用深度隐私灰玻璃应用于汽车天窗上,其隔热率相较普通玻璃有6%左右的提升。深度隐私灰玻璃较普通玻璃,隔热率有良好的提升,同时也规避了普通灰玻贴膜提高自爆率的风险,但因其玻璃颜色较深,光线透过率低,会给使用者压抑、沉闷的乘车体验,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车顶空气无法有效流通的问题。
[0005]三、加大车辆的空调风力或者打开侧窗。但现有车内空调系统的出风口大部分集中与中控台、扶手箱结构,吹气换气高度平行或低于乘客胸部,对于胸部以上头部空间的吹气换气缺乏相应的结构,使得车内空气的流动性较差,容易产生不适;另外,虽然可以通过打开侧窗与外界的空气流通来达到增加车内空气流通的目的,但是车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风噪较大,无法将侧窗打开,使用场景受到限制。
[0006]针对相关技术中位于车辆顶部的吹气、换气效果不佳,降低车辆乘坐舒适度的问题,目前尚未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0007]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换气结构及车辆,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气结构及车辆,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可带动车身结构与内饰件之间的空气快速向车内流动,进而带动车内空气(尤其是位于乘驾人员头部空间的空气)的大范围流动,加快车顶位置的热量交换速率,提高车辆顶部的吹气、换气效果,降低车内温度、提升乘客的舒适感。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方案来实现: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气结构,包括:
[0011]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至少具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用于与位于车身结构中的储气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内设置有将所述储气空间内的空气依
次经过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流道并由所述第一出气口吹出的驱动装置;
[0012]沿所述第一流道内空气的流向,至少靠近所述第一出气口的部分所述第一流道呈缩口状,以在所述第一出气口处或靠近所述第一出气口的位置形成低压区域;
[0013]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至少具有第二出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用于与车辆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低压区域连通,通过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低压区域之间的压差,将所述车辆内部空间内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二流道并由所述第二出气口吹出。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至少靠近所述第一出气口的部分所述第一流道在宽度方向上逐渐增大、在高度方向上逐渐减小,以使所述第一出气口呈扁平的缩口状。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气口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出气口的高度的比例为2:1至1:3。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换气结构包括隔板,在所述车身结构与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道。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结构包括钣金件,所述第一流道形成于所述钣金件与所述隔板之间,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钣金件和/或所述隔板上。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设置于车辆顶棚处的玻璃,所述钣金件通过至少一个粘接块与所述玻璃连接。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气空间至少包括所述钣金件与所述玻璃和/或所述车辆顶棚之间的间隙位置。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流道形成于所述隔板与所述车辆的内饰件之间。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换气结构包括隔板,在所述车身结构与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形成于所述隔板与所述车辆的内饰件之间,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车辆的内饰件和/或所述隔板上。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为无扇叶结构的风机。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结构上设置有与所述储气空间连通的循环口,以使所述车辆内部空间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循环口进入至所述储气空间。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气空间内或所述循环口处设置有可驱动所述车辆内部空间内的空气进入至所述储气空间内的吸气装置或吹气装置。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辆主体和多个上述的换气结构,多个所述换气结构设置于所述车辆主体的顶部。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主体的顶部设置有天窗,所述天窗包括玻璃,多个所述换气结构沿所述玻璃的周向间隔布设。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所述换气结构之间的间距为100mm至300mm。
[0029]由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换气结构及车辆的特点及优点是:换气结构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进气口用于与位于车身结构中的储气空间连通,第一流道内设置的驱动装置可驱动储气空间内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流道并由第一出气口
吹出;沿第一流道内空气的流向,由于至少靠近第一出气口的部分第一流道呈缩口状,从而在空气由第一出气口吹出时,能够在第一出气口处或靠近第一出气口的位置形成低压区域,由于第二流道的第二进气口与车辆内部空间连通,第二流道的第二出气口与低压区域连通,会在第二流道与低压区域之间形成压差,在压差的作用下,可带动车辆内部空间内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流道并由第二出气口以较快的速度吹出。从而可带动车内空气的大范围流动,加快热量的交换速率,降低车内温度、提升乘驾人员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0030]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1]其中: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换气结构的局截面图之一。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换气结构的示意图之一。
[0034]图3:为本专利技术换气结构中第一出气口的俯视截面图。
[0035]图4:为本专利技术换气结构的安装位置图。
[0036]图5:为图4中换气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至少具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用于与位于车身结构中的储气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内设置有将所述储气空间内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流道并由所述第一出气口吹出的驱动装置;沿所述第一流道内空气的流向,至少靠近所述第一出气口的部分所述第一流道呈缩口状,以在所述第一出气口处或靠近所述第一出气口的位置形成低压区域;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至少具有第二出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用于与车辆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低压区域连通,通过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低压区域之间的压差,将所述车辆内部空间内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二流道并由所述第二出气口吹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靠近所述第一出气口的部分所述第一流道在宽度方向上逐渐增大、在高度方向上逐渐减小,以使所述第一出气口呈扁平的缩口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口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出气口的高度的比例为2:1至1: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结构包括隔板,在所述车身结构与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包括钣金件,所述第一流道形成于所述钣金件与所述隔板之间,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钣金件和/或所述隔板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设置于车辆顶棚处的玻璃,所述钣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毅严建坤蓝宏林枝忠王志鑫
申请(专利权)人: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