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管廊巡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5174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管廊巡检装置,包括车体、第一监控装置和动力轮装置,第一监控装置设置在车体的顶部,动力轮装置设置有四个,并且安装在车体的底部;动力轮装置通过轮距调节装置安装在车体上,能够在轮距调节装置执行变距动作后改变前后轮距;车体的顶部设置有槽口,其内部设置有升降装置和开门装置,升降装置的顶部能够在执行升降动作后从槽口中进出车体;升降装置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监控装置;槽口处设置有能够开关的门,开门装置驱动门执行开关动作。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现有的巡检装置上增加了一套监控装置以及能够将该监控装置升高到一定高度的升降装置,扩大了监控范围,从而满足在特殊场合下的应用要求。特殊场合下的应用要求。特殊场合下的应用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管廊巡检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下管廊维护
,具体涉及一种地下管廊巡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地下综合管廊是一种能够节约地面空间的设施,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的“生命线”。因此,在投入使用后需要定期巡检,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种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0003]为了更好地完成巡检任务,人们研制了能够代替人工巡检的巡检机器人,如公开号为“CN218698786U”公开的一种用于综合管廊的巡检机器人和公开号为“CN217520603U”公开的一种地下管网自动巡检装置。前者披露的巡检机器人须沿着既定的轨道线路进行巡检,轨道的架设会增加成本且占用管廊内的空间。后者披露的智能小车在管廊的地面行驶,虽然投入更少,但是对于一些架设在高处的管线和设备而言,往往会形成监控死角,难以发现这些地方出现的问题。
[0004]综上所述,需要研制一种新的巡检装置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管廊巡检装置,能够在面对较高管线和设备时进行升高操作,从而扩大监控范围。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管廊巡检装置,包括车体、第一监控装置和动力轮装置,所述第一监控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的顶部,所述动力轮装置设置有四个,并且安装在所述车体的底部;
[0007]所述动力轮装置通过轮距调节装置安装在所述车体上,能够在所述轮距调节装置执行变距动作后改变前后轮距;
[0008]所述车体的顶部设置有槽口,其内部设置有升降装置和开门装置,所述升降装置的顶部能够在执行升降动作后从所述槽口中进出所述车体;
[0009]所述升降装置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监控装置;
[0010]所述槽口处设置有能够开关的门,所述开门装置驱动所述门执行开关门动作。
[0011]进一步地,所述轮距调节装置包括调节电机、丝杠传动机构、滑轨机构和变距推杆;所述滑轨机构在所述车体的底部安装有四个,其外端靠近所述车体底部的四个顶点,其内端靠近所述车体的底部中心;所述动力轮装置一一对应地安装在所述滑轨机构上,所述调节电机和丝杠传动机构安装在所述车体内,两者形成传动连接;所述变距推杆一一对应地安装在所述丝杠传动机构的两个螺母上,并且与所述动力轮装置滑动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电机驱动所述变距推杆向前后两端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动力轮装置的前后轮距和左右轮距均逐渐变大;所述调节电机驱动所述变距推杆向中心移动的
过程中,所述动力轮装置的前后轮距和左右轮距均逐渐变小。
[0013]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轮装置包括轮座、动力电机和麦克纳姆轮;所述轮座安装在所述滑轨机构上,所述动力电机和麦克纳姆轮安装在所述轮座上,并且两者形成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开门装置包括开门电机和开门齿轮;所述门为圆弧形板体,其内侧板面设置有齿;所述槽口的前后边沿设置有带圆弧滑槽的挡板,所述门的前后端设置有与所述圆弧滑槽相适配的圆弧凸条并且与对应一端的圆弧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开门电机的主轴与开门齿轮连接,所述开门齿轮与所述齿啮合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门和开门装置均对称设置有两个。
[0016]进一步地,所述车体还具有照明灯、激光雷达、天线、接口面板、充电口、噪声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专利技术在现有的巡检装置上增加了一套监控装置以及能够将该监控装置升高到一定高度的升降装置,扩大了监控范围,从而满足在特殊场合下的应用要求。
[0019]2)本专利技术在现有的巡检装置上增加了轮距调节装置,从而在监控装置升高后增大轮距,提高装置在运行时的稳定性,防止反生倾倒翻车。
[0020]3)本专利技术在现有的巡检装置上增加了门和开门装置,从而在不需要升高监控装置的情况下能够使其收容于车体内,起到了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在第一形态下的结构立体图;
[0022]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在第一形态下的结构右视图;
[0023]图3为图2中A

A向的结构剖视图;
[0024]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在第一形态下的结构后视图;
[0025]图5为图4中B

B向的结构剖视图;
[0026]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轮距调节装置在第一形态下的结构仰视图;
[0027]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在第二形态下的结构立体图;
[0028]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轮距调节装置在第二形态下的结构仰视图;
[0029]图9为采用图1所示实施例在第二形态下的工作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如图1至9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下管廊巡检装置,包括车体1、第一监控装置4和动力轮装置2,车体1的顶部设置有立柱1.2,第一监控装置4设置在立柱1.2的顶部,动力轮装置2设置有四个,并且安装在车体1的底部。车体1还配备有控制器和电池,实现整车控制,通过内部程序,本装置既可以自主行走完成巡检,也可以人工遥控完成巡检。由于控制原理及方式属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未对其进行改进,因此不做赘述。
[0032]车体1的内部设置有升降装置7,升降装置7的顶部能够在执行升降动作后从槽口1.3中进出车体1。升降装置7为剪叉式升降装置,动力装置采用电推杆,能够实现较大行程的升降作业,且处于低位时整体体积小,满足较小空间的收纳要求。
[0033]升降装置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监控装置8;第一监控装置4和第二监控装置8均为相同类型的监控装置,具备云台和安装在云台上的红外成像仪和高清摄像头,云台具有360
°
水平回转和水平方向上下60
°
俯仰调节的功能,高清摄像头用于获取现场高清画面,用于判断管线结构和外形是否异常。红外成像仪用于获取红外画面,用于判断供电线缆、供热管道等发热是否异常。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故不赘述。第一监控装置4的离地高度为80cm,第二监控装置8的最高离地高度为160cm。如图9所示,在管廊巡检时,通过升降装置7能够扩大监控范围,实现对架设高度较高的管线和设备的有效监控。
[0034]在不进行高空监控的时候,第二监控装置8和升降装置7均收容于车体1内部,而在进行高空监控的时候,升降装置7需要带动第二监控装置8移动到车体1的上方,槽口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管廊巡检装置,包括车体(1)、第一监控装置(4)和动力轮装置(2),所述第一监控装置(4)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顶部,所述动力轮装置(2)设置有四个,并且安装在所述车体(1)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轮装置(2)通过轮距调节装置安装在所述车体(1)上,能够在所述轮距调节装置执行变距动作后改变前后轮距;所述车体(1)的顶部设置有槽口(1.3),其内部设置有升降装置(7)和开门装置,所述升降装置(7)的顶部能够在执行升降动作后从所述槽口(1.3)中进出所述车体(1);所述升降装置(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监控装置(8);所述槽口(1.3)处设置有能够开关的门(5),所述开门装置驱动所述门(5)执行开关门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管廊巡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距调节装置包括调节电机(13)、丝杠传动机构(18)、滑轨机构(3)和变距推杆(19);所述滑轨机构(3)在所述车体(1)的底部安装有四个,其外端靠近所述车体(1)底部的四个顶点,其内端靠近所述车体(1)的底部中心;所述动力轮装置(2)一一对应地安装在所述滑轨机构(3)上,所述调节电机(13)和丝杠传动机构(18)安装在所述车体(1)内,两者形成传动连接;所述变距推杆(19)一一对应地安装在所述丝杠传动机构(18)的两个螺母上,并且与所述动力轮装置(2)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管廊巡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亮玄甜甜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市交通工程建设保障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