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架控制臂、悬架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5089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底盘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悬架控制臂、悬架总成及车辆,悬架控制臂包括一体冲压成型的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套管的安装部,所述套管内侧壁与衬套外侧壁配合连接;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以及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侧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悬架总成,包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悬架总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传统控制臂的制造工序多和成本高的问题,提高悬架控制臂的尺寸精度。提高悬架控制臂的尺寸精度。提高悬架控制臂的尺寸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架控制臂、悬架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底盘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悬架控制臂、悬架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悬架系统是车轮、车身和车架三者之间的连接系统,包括弹性元件、导向机构以及减震器等,控制臂就是其中的一种导向机构元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变化引起的振动和转向的需要,车轮必然会产生上下跳动和左右摆动,而车轮运动产生的力一部分会通过控制臂传递到车身,因此控制臂的性能将直接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使得控制臂必须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可靠性。
[0003]参见图1,现有控制臂采用上板6、下板7扣合焊接组成控制臂臂体,在臂体两端焊压装衬套5形成控制臂总成。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由于控制臂臂体是通过上、下板扣合焊接,焊缝变形引起总成尺寸精度差。2)控制臂上、下板扣合焊缝长,焊接工艺成本高、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架控制臂、悬架总成及车辆,其能够解决传统控制臂的制造工序多和成本高的问题,提高悬架控制臂的尺寸精度。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悬架控制臂,包括一体冲压成型的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套管的安装部,所述套管内侧壁与衬套外侧壁配合连接;
[0007]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以及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侧板。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前侧边沿分别与侧板上、下边沿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后侧边沿弯折形成第一加强翻边,所述第二板体后侧边沿弯折形成第二加强翻边。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加强翻边由第一板体后侧边沿向上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加强翻边由第二板体后侧边沿向下弯折形成。
[0011]进一步,第一加强翻边的宽度为5~8mm,第二加强翻边的宽度为5~8mm。
[0012]进一步,所述安装部包括设于第一板体端部的第一安装孔和设于第二板体端部且与第一安装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
[0013]进一步,所述套管上部外侧壁与第一安装孔内侧壁、套管下部外侧壁与第二安装孔内侧壁均焊接固定。
[0014]进一步,所述套管上、下端均突出于控制臂本体表面设置。
[001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悬架总成,包括本技术所述的悬架控制臂。
[0016]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技术所述的悬架总成。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1、本技术所述控制臂本体一体冲压成型,消除了由于焊接造成的热变形问题,从而既能保证控制臂本体的精度,又能保证控制臂本体的强度,有效解决了传统控制臂的尺寸精度控制难度大,以及制造工序多和成本高的问题。
[0019]2、本技术所述第一板体后侧边沿弯折形成第一加强翻边,所述第二板体后侧边沿弯折形成第二加强翻边,提高了控制臂本体自身的结构强度。同时由于所述第一加强翻边由第一板体后侧边沿向上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加强翻边由第二板体后侧边沿向下弯折形成,提高了工艺成型性,降低了成型难度,便于制造。
[0020]3、本技术限定了第一加强翻边的宽度为5~8mm,第二加强翻边的宽度为5~8mm,若宽度设置的过小,则会影响控制臂本体的工艺成型性,增加制造难度,若宽度设置的过大,则会造成材料浪费,增加了制造成本。
[0021]4、本技术所述控制臂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套管的安装部,所述套管内侧壁与衬套外侧壁配合连接,即利用套管作为衬套的安装点,相较于常规衬套直接与控制臂本体上的通孔直接过盈配合,对控制臂本体上的通孔同轴度要求较高,对冲压成型精度要求较高,而所述套管的设置能够更好地控制衬套安装点同轴度,提高了衬套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
[0023]图1是现有悬架控制臂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所述悬架控制臂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5]图3是本技术所述悬架控制臂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6]图中,1—第一板体,11—第一加强翻边,12—第一安装孔,2—第二板体,21—第二加强翻边,22—第二安装孔,3—侧板,4—套管,5—衬套,6—上板,7—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8]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9]实施例一,参见图2和图3,所示的悬架控制臂,包括一体冲压成型的控制臂本体,
所述控制臂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套管4的安装部,所述套管4内侧壁与衬套5外侧壁配合连接;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相对布置的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以及连接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的侧板3。由于所述控制臂本体一体冲压成型,消除了由于焊接造成的热变形问题,从而既能保证控制臂本体的精度,又能保证控制臂本体的强度,有效解决了传统控制臂的尺寸精度控制难度大,以及制造工序多和成本高的问题。
[0030]本技术利用套管4作为衬套5的安装点,相较于常规衬套直接与控制臂本体上的通孔直接过盈配合,对控制臂本体上的通孔同轴度要求较高,对冲压成型精度要求较高,而本技术所述套管4的设置能够更好地控制衬套5安装点同轴度,提高了衬套装配效率。
[0031]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前侧边沿分别与侧板3上、下边沿固定连接,便于一体冲压成型,加工难度较小。
[003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了提高控制臂本体自身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一板体1后侧边沿弯折形成第一加强翻边11,所述第二板体2后侧边沿弯折形成第二加强翻边21。具体地,所述第一加强翻边11由第一板体1后侧边沿向上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加强翻边21由第二板体2后侧边沿向下弯折形成,即第一加强翻边11和第二加强翻边21均朝远离控制臂本体的方向延伸,提高了工艺成型性,降低了成型难度,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冲压成型的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套管(4)的安装部,所述套管(4)内侧壁与衬套(5)外侧壁配合连接;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以及连接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的侧板(3);所述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前侧边沿分别与侧板(3)上、下边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体(1)后侧边沿弯折形成第一加强翻边(11),所述第二板体(2)后侧边沿弯折形成第二加强翻边(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翻边(11)由第一板体(1)后侧边沿向上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加强翻边(21)由第二板体(2)后侧边沿向下弯折形成。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油江王海燕陈宋兵罗斌
申请(专利权)人: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